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不同花生品种脂肪酸组成及其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个花生品种(系)为研究材料,对其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花生品种(系)种子总油脂含量差异不大,平均为51.34%。主要检测到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萮酸、花生酸、花生烯酸、二十四烷酸8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品系E1高达85.61%,品系E11的油酸含量最低,仅为37.12%。含量仅次于油酸的是亚油酸,含量在1.44%~37.11%之间,其中品系E11的亚油酸含量最高,品系E1含量最低。同时,选取其中4个品种(系)进行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和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持续积累,呈先快后慢趋势,部分品系在后期油脂含量略有下降。硬脂酸含量逐渐升高,棕榈酸含量逐渐降低。油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亚油酸相反,说明油酸含量的增加可能由于生成亚油酸脂肪酸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高空气球飞行对鸡冠花籽粒产量及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2个品种鸡冠花(CelosiacristataL.)的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飞行高度为40112km,飞行时间近3h54min,回收后播种栽培,采收子一代(SP1)种子,对其千粒重、单株籽粒重、籽油含量和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并与地面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SP1代种子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分枝穗数均比对照明显增加。2个品种SP1代籽油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3%、5.1%。籽油中脂肪酸组分无明显变化。但是,主要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著差异。例如,黄色普通鸡冠籽油中MUFA含量比对照增加38.7%,PUFA则降低8.7%。高空诱变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鸡冠花籽油脂肪酸合成产生了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对大豆子粒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牛海  陈怡 《大豆科学》1996,15(1):35-41
本试验以25个大豆品系为材料,在东北三省8个地点同时进行试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环境对大豆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酸、亚油酸及棕榈酸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油酸与之相反,北低南高;硬脂酸变化趋势不明显。5种脂肪酸都存在极显品系×环境互作。各脂肪酸性状的地点变异系数与品系的变异系数都很接近,说明在此范围内生态环境对各脂肪酸表现型的影响基本上与品系间的遗传差异接近。各脂肪酸性状的地点相关分析表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油料作物微孔草种子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脂肪酸成分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亚油酸、亚麻酸有较高的含量,三萜醇含有环阿屯酸及其衍生物,4-甲基甾醇以纯叶大戟甾醇和环桉烯醇为主,甾醇以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为主。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高油酸油菜株系W-4种子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油菜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析比较了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W-4的T5、T6和T7种子以及非转基因对照Westar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数据显示W-4种子中油酸平均含量为84.61%±1.41%,较对照增加了25.91%,达到极显著水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3.22%±0.56%和3.45%±0.51%,较对照分别下降了80.89%和47.00%,降幅均达极显著水平。此外,W-4种子中棕榈酸平均含量为3.42%±0.18%,较对照Westar下降18.10%,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硬脂酸平均含量为1.87%±0.19%,较对照下降了8.33%,亦达到显著水平;W-4种子中廿碳烯酸的平均含量为1.54%±0.06%,较对照平均增幅为18.46%,达到极显著水平;W-4平均芥酸含量较对照略有增加,但不显著。结果表明油菜种子中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种子的脂肪酸合成与积累影响较大,其不仅显著降低种子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油酸的含量;而且也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并促进长链单烯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对番木瓜糖代谢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木瓜(CaricapapayaL.)穗中红品种的5叶期小苗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体积分数5%,7.5%,10%聚乙二醇(PEG)水分胁迫对番木瓜糖代谢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大,葡萄糖和果糖、相对电导率、饱和脂肪酸含量、乙烯释放率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均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叶片相对含水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则降低。相对电导率和LOX活性分别与干旱乙烯的生物合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选取高油酸花生品系与普通油酸含量花生品种搭配的4个杂交组合共计987份F2种子,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采用检验集检验,成功构建了花生油酸、亚油酸、棕榈酸、4种有害脂肪酸(棕榈酸、花生酸、山嵛酸、二十四碳烷酸)、碘值(IV)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U/S)等6个近红外模型。各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94.67、95.72、86.36、83.71、94.90和73.53,预测根均方差(RMSEP)分别为2.52、1.91、0.60、0.67、1.57和0.27。各模型预测偏差分别为-4.399~4.838、-2.011~1.874、-1.247~1.438、-1.634~1.420、-2.231~3.733、-0.533~1.396,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0.562~9.687、0.055~7.010、0.642~12.72、0.636~11.464、0.217~4.145、1.582~17.934。上述模型可用于花生种子脂肪酸快速分析预测,在花生脂肪酸品质育种、高油酸花生种子生产和原料花生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夏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豆种子发育早期有6种脂肪酸,成熟期减少为5种.成熟期的种子亚油酸和油酸占全部脂肪酸的80%以上,棕榈油酸发育中途消失.大豆种子脂肪酸总量呈升-降-升的Z字型变化模式.此外,本文通过对脂肪酸组分的相关性及主成份分析,对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了探讨,发现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油酸与亚油酸呈同步积累,高度正相关,在脂肪酸组成中具支配地位,推测SAD和FAD2两种酶在决定大豆含油量方面可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热研8号坚尼草选育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研8号坚尼草是1988年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引进的新品系,经鉴定于1990年开始进行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研8号坚尼草既保持了该属牧草高产优质的特点,年干草产量22500kg/hm2,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7.738%,又具有耐酸、耐瘦、耐荫等特点;花期晚,利用期比对照品种增加1个月,种子产量480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87.8%,适宜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大豆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的脂肪酸含量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科学地评价和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奠定基础.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100个大豆品种(系)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各组分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中的脂肪酸含量高低顺序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不同大豆品种各脂肪酸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硬脂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3.24%,亚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57%.通过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与硬脂酸呈显著负相关,而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蛋自质与油份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花生籽仁不同发育时期不同部位主要营养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不同油酸花生品种为材料,对籽仁含油量、脂肪酸和蔗糖含量累积规律和基豆先豆间差异及籽 仁不同部位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花生籽仁的发育,含油量增加且高油品种含油量积累速率高于低油品 种,蔗糖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逐渐增加,饱和脂肪酸和超长链饱和脂肪酸逐渐下降,亚麻酸逐渐降低到消失,其 中高油酸材料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下降速率以及油酸的上升速率高于普通油酸材料。各材料脂肪酸在基豆 和先豆间无显著差异,而含油量基豆高于先豆。成熟籽仁胚中棕榈酸、亚油酸、花生烯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碳烷酸 含量显著高于子叶,含油量、硬脂酸和油酸含量低于子叶,在胚中约含有0.5%左右的亚麻酸,而子叶中未检测到亚 麻酸。本研究结果为选育品质优的油用型和食用型花生品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含油量高且脂肪酸组分丰富的茶树品种,对9个省区49个茶树品种茶叶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品种茶树茶叶籽含油量范围为16.29%~33.80%.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品种茶叶籽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α-亚麻酸,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6.00%~72....  相似文献   

13.
大果油茶实生树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大果油茶茶籽油脂肪酸组成问题,以实生油茶林丰产单株果实为材料,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茶籽油,气相色谱法测定C12~C24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茶籽油所含脂肪酸种类在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均存在差异;茶籽油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平均相对比重占86.625%,其中又以油酸为主,其含量和相对比重分别平均为79.352%和80.253%;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比重、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和相对比重均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或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含量和相对比重均无显著的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差异。可见,大果油茶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在不同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均稳定,且都以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可能存在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影响油菜种子含油量的关键基因,从高含油量(HO)和低含油量(LO)甘蓝型油菜中克隆了5个脂 酰-ACP硫酯酶(fatty acyl-ACP thioesterase, FAT)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5个FAT 基因在HO和LO油菜基因组之 间没有序列差异。5个FAT 基因分别命名为:BnaA.FATA.a、BnaC.FATA.b、BnaA.FATA.c、BnaC.FATB.a 和BnaA.FATB. b。分析表明,HO种子中5个FAT 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O种子。异源表达结果显示,5个FAT 基因的所有酵母 转化子的含油量均显著增加,并且它们的脂肪酸组成均发生了变化。将这5个FAT 基因转化到拟南芥中进行进一 步的功能分析。5个转基因材料T1种子含油量均显著增加;BnaA.FATA.a、BnaC.FATA.b、BnaA.FATA.c 转基因株系中 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反,在BnaC.FATB.a 和BnaA.FATB.b 转基因材料 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这5个FAT 基因不仅可以增加拟南芥含 油量,而且可以改变脂肪酸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5.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福建42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SFA)的平均含量为20.5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50.5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8.11%;发现茶籽油中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为0.11%;参试材料中优良品种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优于地方品种。选取了11种含量较高或特异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硬脂酸、花生酸、棕榈酸和DHA等是构成茶籽油的重要或特征脂肪酸。茶籽油是富含油酸、亚油酸,低芥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高品质油脂,具有开发高级食用油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 9~1.463 4;相对密度为0.914 8~0.916 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93.2 g·kg-1;棕榈酸含量为14.29%~15.75%;油酸含量为57.83%~61.41%;亚油酸含量为18.81%~23.11%;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19.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2%~82.4%。大叶种茶树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油茶籽油、橄榄油较为接近,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1∶3∶1,脂肪酸的组成比例较为均衡,极具研发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Florisil固相萃取法联用气相色谱测定油脂中sn-2位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与气相色谱分析相配套的高效前处理方法,以测定不同物种来源的油脂中sn-2位(β位)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考察了Florisil固相萃取柱对经sn-1,3专一性脂肪酶水解后的油脂各产物的分离富集能力,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Florisil固相萃取柱能有效地将sn-2单甘脂从油脂水解产物中分离;同时发现Florisil固相萃取可以实现油脂水解产物中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单甘脂及游离脂肪酸的依次分离。5种不同来源的油脂(植物油、藻油、微生物油脂、鱼油和海豹油脂),水解后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萃取,联用气相色谱测定sn-2位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植物油、藻油和海豹油中sn-2位主要为中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sn-2位中C18∶1,C18∶2和C18∶3约占95%;藻油sn-2位中C16∶1,C18∶1和C18∶2约占50%;海豹油sn-2位中C16∶1,C18∶1和C18∶2约占67%),菌油和鱼油中sn-2位多为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菌油sn-2位中C20∶4约占37%;鱼油sn-2位中C20∶5,C22∶5和C22∶6约占40%)。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亚麻籽脂肪酸含量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份不同品种的亚麻籽,用无水乙醚提取亚麻籽油,经皂化、甲酯化处理,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的平均脂肪酸含量顺序为亚麻酸(41.62%)〉油酸(25.87%)〉亚油酸(17.18%)〉硬脂酸(6.59%)〉棕榈酸(6.4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  相似文献   

19.
Δ9硬脂酰-ACP脱氢酶(Δ9 stearoyl-ACP dehydrogenase,SAD)是植物中重要的脂肪酸脱氢酶,在调控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非洲油棕和杂交油棕为材料,在油棕果实油脂积累期,分别测定花后120、140、160 d 3个时期的脂肪酸组分;从油棕中克隆SAD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AD在2个油棕品种果实成熟期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非洲油棕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比例(55.76%~60.27%)显著高于杂交油棕(37.2%~45.43%),杂交油棕中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比例(51.61%~56.92%)显著高于非洲油棕(35.54%~38.64%);鉴定了7个基因命名为:EgSAD1~EgSAD4OeSAD1~OeSAD3;EgSAD基因编码的肽链平均为41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3.41~45.92 kDa,等电点为5.99~7.13,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4.07~53.25,总平均亲水性为-0.496~-0.405。OeSAD基因编码的肽链平均为40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4.94~49.39 kDa,等电点为6.05~7.14,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3.44~44.61,总平均亲水性为-0.554~-0.489。多序列比对分析,油棕SAD基因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典型SAD特征的保守组氨酸富集区:EENRHG和DEKRHE。在SAD的启动子上鉴定出植物激素响应、逆境胁迫响应、光响应和逆境响应顺式作用元件。EgSADs在油棕果实成熟过程中呈上调表达趋势,EgSAD1EgSAD2在杂交油棕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非洲油棕,OeSADs在杂交油棕果实花后140 d中表达量最高,在杂交油棕的3个时期中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花后120 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花后120 d和160 d。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AD调控油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neral constituents of Xylopia aethiopica, which is valued as a spice in Nigeria, were determined along with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ed oil. The seeds had the following chemical compositions moisture (8.43 g/100 g), ash (5.89 g/100 g), crude lipid (9.58 g/100 g), crude protein (12.45 g/100 g) crude fiber (8.66 g/100 g) and carbohydrate (63.65 g/100 g). Calcium and potassium were the major minerals in the seed. The extracted lipid was examined for fatty acid composition. Linoleic (45.1 g/100 g) and oleic (26.5 g/100 g) acids were the predominant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hile palmitic acid (18.0 g/100 g) was the major saturated acid. The iodine value of 97 g/100 g indicates that the seed oil is a non-drying ty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