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Genebank中orf224和orf138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设计特异引物,对2个甘蓝不育材料PM、QM的mt DNA进行PCR扩增。试验结果表明,orf138特异引物对2个不育材料的mt DNA扩增出350 bp大小的清晰条带;不育材料的特异片段与萝卜Ogu CMS所具有的Ogu orf138基因同源度达92.55%,长度均为297 bp,因此,初步推断2个不育材料是Ogura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2.
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抗氧化物质,橙色大白菜因富含类胡萝卜素而呈现出橙红色的球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没有花粉,杂交不需要人工去雄,可以保证F1的纯度,因此培育橙色大白菜CMS是其杂种优势利用的首选途径.本试验以一组同核异质橙色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材料,进行胞质不育基因及遗传多样性鉴定、...  相似文献   

3.
小白菜和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检索NCBI核苷酸数据库获得orf 138和orf 224开放阅读框序列,依据其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对几种来源不同的小白菜和菜薹细胞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进行PCR扩增.orf 138引物在小白菜和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均扩增出573 bp的片段,orf224引物只在一个菜薹雄性不育系中扩增出653 bp的片段.同源...  相似文献   

4.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的甘蓝新品种‘绿球6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球66’甘蓝利用转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自交系杂交而成。该品种为中早熟甘蓝一代杂种,定植到收获66 d, 单球质量1.53 kg; 抗病, 抗裂球, 品质优, 叶球绿; 适应性强, 陕西省及其全国同类地区均可栽培。  相似文献   

5.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植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生产应用与基础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利用CMS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制种是当前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具有F1纯度高、制种简单、亲本不易流失等优点。本文综述了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叶绿体基因组(cp DNA)及线粒体基因组(mt DNA)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为以后植物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结球甘蓝自交系02-12和01-20分别多代回交转育而育成的两种不同类型雄性不育系为试材,对其花器官形态、蜜蜂授粉情况及制种产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自交系转育而成的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DGMS)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在花冠直径、雄蕊长、花瓣长、花药长,花蕾直径、一级分枝死花蕾率、二级分枝死花蕾率,蜜腺大小、单花花蜜量、蜜蜂访花次数、蜜蜂访花时间和荚粒数、制种产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上性状均表现为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明显优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制种产量与主要开花结实性状的相关性分别为:花冠直径(r = 0.907,P<0.01),蜜蜂访花次数(r = 0.893,P<0.01)和一级分枝死花蕾率(r =–0.891,P<0.01)。  相似文献   

7.
张丽  宫国义 《中国蔬菜》2006,1(6):16-18
对3种来源不同的长羽裂萝卜(中国萝卜)雄性不育系的恢复和保持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及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不育细胞质的恢复和保持关系不同,3种不育系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存在差异,说明3种不育细胞质属于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8.
新型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获得及遗传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野生甜菜B.patula Ait作母本,叶用甜菜B.ciela L.和糖甜菜B.vulgaris L.作父本,通过3种间杂交,获得了一种新型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学观察表明,该不育系表现出特异的花粉败育特性。以通用的Owen型不育系作对照,通过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结果显示两类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织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证实了所获得的不育系为不同于Owen型的新型不育系。  相似文献   

9.
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由雄性不育细胞质与核雄性可育恢复基因座纯合隐性基因型决定,属于母性遗传。雄性不育是线粒体与细胞核相互作用失衡的结果,其雄性不育表型可以被细胞核的育性恢复基因Rf所抑制。现介绍了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综述了已克隆的CMS基因及恢复基因的功能特征,重点阐述了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洋葱杂交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Ms2008076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花粉母细胞迅速退化以至解体,花药败育。  相似文献   

11.
汤青林  刘智宇  杨朴丽  宋明  王志敏 《园艺学报》2013,40(12):2441-2452
 为阐明开花负调因子BjSVP(源于种子春化型作物芥菜)与BoFLC(源于绿体春化作物甘 蓝)异源聚合后在开花调控路径中的互作机制,从芥菜酵母重组质粒pGADT7-BjSVP 分别亚克隆含MI、 MIK、K、IKC、KC、IK、IK1L1K2L2、IK1L1K2、IK1L1、IK1、I 结构域的11 个SVP 截短体(BjSVPΔ1 ~ BjSVPΔ11), 构建猎物质粒pGADT7-BjSVPΔ1 ~ pGADT7-BjSVPΔ11 并转化酵母Y187 菌;从甘蓝中克隆了BoFLC 和 BoFLCzq 基因,构建诱饵质粒pGBKT7-BoFLC、pGBKT7-BoFLCzq 并转化酵母Y2HGold 菌。酵母双杂 交表明:芥菜BjSVP 能与甘蓝BoFLC 相互作用,在QDO/X/A 培养基上长出蓝色菌落,激活酵母报告基 因AUR1-C、HIS3、ADE2、MEL1。截短体BjSVPΔ2 ~ BjSVPΔ5 也能与BoFLC 相互作用,而BjSVPΔ7 ~ BjSVPΔ11 不能与BoFLC 互作。由此表明BjSVP 完整的K 域(BjSVP3)可独立作用于BoFLC,但K 域 亚域(K1、K2、K3)或者连接区(L1、L2)缺失突变后不能介导该作用。作用强度分析表明:BjSVP 的I 域能增强该蛋白互作,但M 域和C 域可能会干扰该作用;芥菜BjFLC 被甘蓝BoFLC 或BoFLCzq 替 换后,可明显增加作用强度;甘蓝FLC 的I 域第20 位、K 域第65 位和C 域第32 位氨基酸的变异很可能 与作用强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茎瘤芥不育系JL154-5A为不育源,宽柄芥优良自交系为转育父本,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的方法选育出4个具有代表性、不育性状稳定、经济性状良好的宽柄芥胞质雄性不育系DJA、K6A、HK-1A、K46A,对不育系的主要特征和农艺性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并用SSR分子标记进行了系统观察鉴定,确证是一批可以利用的宽柄芥优良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将优异的芥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性转育到甘蓝中,对甘蓝和芥菜型油菜不育系远缘杂交胚的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杂交胚发育10 d左右后开始败育。在杂交胚发生败育之前进行胚离体培养,在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1 mg · L-1 BA,0.1 mg · L-1 NAA和活性炭的条件下,得到了远缘杂交胚发育而成的植株。进而利用石蜡切片对远缘杂交植株的不育性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其败育的时期发生在雄蕊原基分化时期。  相似文献   

14.
甘蓝中硫氧还蛋白编码基因THL1的分子特性及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和RT2PCR技术, 以‘E1’甘蓝基因组DNA和柱头cDNA为模板对THL1基因进行扩增克隆, 得到的片段长度分别为732 bp和455 bp。序列分析表明, 克隆的DNA和cDNA序列与甘蓝‘西园四号’THL1的DNA和cDNA同源性分别为97.9%和98.3%, 两条序列内含子的大小不同; 同时, 前者第2内含子不符合典型的GT2AG规则: 即第2个内含子3′端碱基为AT。将THL1基因cDNA序列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43.1a ( + ) , 构建融合表达质粒pET43.1a ( + ) -THL1, 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出分子量为74kD的融合蛋白, 经胰岛素检测, THL1有氧化还原活性, 表明THL1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5.
自交不亲和甘蓝亲和花粉授粉早期差异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蛋白质的角度揭示自交不亲和甘蓝亲和授粉早期花粉与柱头相互作用,将蛋白质组学方法应用于自交不亲和性甘蓝柱头与亲和花粉互作早期差异蛋白质的研究。结果表明,亲和授粉后3 ~ 5 min与1 h对比,有116个差异蛋白质点,而授粉后1 h与2 h差异不显著。按照特异表达与变化量大的蛋白质点优先原则,初步选取差异点中71个点做质谱分析,鉴定出31个可信差异蛋白质。与亲和授粉后3 ~ 5 min组相比,1 h组中特异表达蛋白质有19个,上调表达9个,下调表达3个。31种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有两种蛋白与前人发现的与花粉管在柱头中生长发育相关蛋白相同,其他29种参与包括胁迫与防御应答在内多种生理过程。对早期差异蛋白中这种“既有促进花粉管发育的蛋白,也有与防御相关蛋白”现象分析表明,花粉管生长性侵入柱头的过程有可能伴随着柱头抗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两个洋葱雄性不育系细胞质类型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葱雄性不育系是选育洋葱杂交品种的关键材料,明确其细胞质类型以及起源,能为杂交组合的选配以及新型不育系的选育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从国内品种中选育出的两套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细胞质类型的鉴定,并用189个RAPD引物分析了不育系和相应保持系之间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来自品种‘沙沟红皮’的不育系细胞质类型为T型,从‘朔州红皮’中选育出的雄性不育系为S型细胞质。对这两套近等位基因系的基因组随机扩增结果显示,与T雄性不育系相比,S型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基因组之间有更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方智远  孙培田 《园艺学报》1997,24(3):249-254
从甘蓝原始材料79-399的自然群体中获得雄性不育突变株79-399-3。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株的雄性不育受一显性不育基因CDMs399-3控制。该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现为环境敏感和环境稳定两种类型,且温度是影响不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环境敏感的显性雄性不育植株通过自交可以得到显性纯合的雄性不育植株。显性纯合不育植株与普通自交系或相应的姊妹系杂交获得了不育株率达到100%、不育度达到或接近100%的不育群体。根据CDMs399-3基因的这一遗传特点,建立了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配制甘蓝杂交种的新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和繁殖显性纯合雄性不育材料,然后与遗传差异较小的普通自交系或姊妹系杂交得到不育系。选择园艺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的不育群体作不育系,与配合力优良的自交系杂交,配制出了优良的杂交组合。试验采种结果表明,携带CDMs399-3基因的甘蓝雄性不育系结实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8.
青花菜小孢子胚植株再生及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庆农70和庆农80为试材对青花菜小孢子胚状体植株再生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胚龄为30~35d且发育健壮的子叶形胚再生成苗率最高,超过75%,胚龄超过40d再生成苗率显著降低;琼脂浓度为1.2%时,小孢子胚再生成苗率最高,达60%~70%;大多小孢子胚不能直接成苗,二次分化频率较高;植株继代和复壮培养适宜培养基为MS+3%蔗糖+1.0%琼脂;小孢子再生植株一半左右为单倍体,二倍体率为30%~35%,存在少数四倍体和嵌合体。  相似文献   

19.
芥蓝×甘蓝的F2群体抽薹期性状QTLs的RAPD标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芥蓝C1 12×甘蓝秋缸Ⅵ杂交组合的F2作图群体的RAPD标记连锁图进行了19个农艺学性状的QTL定位研究,在9个连锁群上共定位了28个QTL位点。其中控制抽薹期、开花期、株高(4月27日调查)的QTL各3个;控制伸展度、株高(4月20日调查)、叶柄长QTL各2个;控制茎高、叶数、叶宽(4月27日调查)的QTL各1个;控制叶宽(5月11日调查)的QTL有5个。  相似文献   

20.
Anthocyanin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olour of many fruits, vegetables, flowers, and coloured-leaved trees. Ornamental kale (Brassica oleracea L. var. acephala DC) is widely cultivated for its colourful inner leave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colouration and anthocyanin distribution,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in ornamental kale,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pig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coloured leaves (white, pink, red, purple, and purple-black). Microscopy observation, spectrophotometer,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PLC-MS) analysis of fresh inner leaves revealed that pink, red, and purple colour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 levels of anthocyanin, while purple-black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anthocyanins and chlorophyll. In the coloured cultivars, anthocyanins were abundant mainly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ell layers below the epidermis in both the hypocotyls and inner leaves. No anthocyanin was found in the white-leaved phenotype cultivar. Anthocyanin content increased as leaf colour deepened from pink, red, to purple cultivars, which had little chlorophyll and carotenoid. The authors identified eight anthocyanins in the four coloured cultivars, including one non-acylated, four monoacylated, and three diacylated cyanidin glycosides. Cyanidin-3-(sinapoyl)(feruloyl)-diglucoside-5-glucoside was the most abundant anthocyanin in the four coloured cultivars followed by cyanidin-3-(sinapoyl)-diglucoside-5-glucoside. The analysis of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ation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evaluating colouration patterns in coloured plants, and will be helpful for breeding desired leaf colours in ornamental k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