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作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耕作制度,对保护农田、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防治沙尘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介绍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推广应用情况,提出旱作地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以“免耕或保护性耕作并且土壤风蚀”为主题,检索至2020年底公开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田间试验均来自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田,研究方法以集沙仪野外测量为主;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对土壤风蚀方面的研究占比较少,产量效应一直是保护性耕作的研究重点;综合相关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71.2%;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土壤风蚀具有普遍性,少量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不能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意义、定义;国内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一般作法,为了使农田表层土壤得到保护,减少农田土壤结构的损坏程度,尽量减少农业机械进地作业次数,采用新科技适宜的方法增加农作物秸秆覆盖量,改善和提高农田土壤的团粒结构,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土壤生长环境;探讨我国未来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分析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意义作用,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或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近两年吉林省主要采取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玉米大垄双行(宽窄行倒茬平作)保护性耕作和玉米垄侧播种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6.
<正>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又称"免耕法",是以秸秆覆盖、减少耕作和化学除草为特点的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  相似文献   

7.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又称“免耕法”,是以秸秆覆盖、减少耕作和化学除草为特点的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我国与1992年与澳大利亚合作.在山西省北部地区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试点探究。历经10年的研究表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  相似文献   

8.
浅议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劼 《河北农机》2012,(1):77-78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近几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成效,为大规模实施保护性耕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1保护性耕作在中国的实践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有关部门合作,在山西省设立了长期试验区,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开发了10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型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在一年一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本文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泾川县是全省率先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县,先后承担了省级、部级、国家发改委列建的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验示范推广,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万hm2。通过保护性耕作项目在我县的推广应用,充分显现了该技术在减少土壤风蚀,培肥地力,抑制农田扬尘、减少生产工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效果。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当前效益和长远发展兼顾,农民利益和国家社会利益双赢的重要农业科技工程措施,保护性耕作是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干旱一直是粮食生产的最大威胁.近年来,保护性耕作作为抗旱节水的重要技术,正在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以减少土壤耕作,并利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区别于以往的土地耕作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耕作模式,对于培肥地力、保护良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玉米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技术,即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农田地表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杂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深松技术。同时,介绍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有效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水土流失、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最后,介绍了梨树县持续加力助推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区地表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传统耕作农田和保护性耕作农田等4种典型地表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原位测试研究,探讨了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量在高度上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中,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传统耕作农田地表土壤风蚀量随高度的变化遵循指数规律;而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量随高度的变化呈明显的随机性特征.由于直立残茬和植被覆盖的共同作用结果,风洞集沙仪收集的保护性耕作农田最大土壤风蚀量集中在距地表18~40 cm的高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红壤坡地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前景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向晖 《农机化研究》2013,35(5):232-236
对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优点进行了阐述,并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在土壤水分、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和农田水土流失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红壤丘陵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特点以及开展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耕作,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从1992年寿阳县被确定为中国-澳大利亚国际合作项目春玉米保护性耕作试验区以来,历经10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生态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推广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土壤耕作,能有效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各地推广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7.
灌溉农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浇灌农区为期一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与常规机械耕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相对常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灌溉农区农田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农业生产工序和用工投入。  相似文献   

18.
冯燕 《农业机械》2012,(20):46-47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祼露休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精耕细作的一种变革,我国对于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  相似文献   

19.
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田作业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率,但也会加剧农田扬尘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玉米收获与小麦耕种环节农机作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农机作业对农田PM2.5、PM10和TSP三种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小麦耕种阶段,农机作业对农田扬尘浓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秸秆切碎、旋耕、免耕播种和传统播种;(2)传统耕作模式排放的颗粒物总量为保护性耕作模式的4.6~6.7倍,保护性耕作模式减少了耕作环节,减少了农机下地次数,从根本上减少了农田扬尘;(3)农机作业会对农田区域大气造成污染,影响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