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是由广西水产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2)。为验证该品种在河北养殖适应情况,2014年我们对该虾进行了生产性养殖试验。试验设三个平行试验组,每组试验池1个,对照池1个。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苗种和普通凡纳滨对虾苗种(俗称土苗)初始规格均为8万尾/kg,试验管理与投饵全部根据企业整个生产进度同步进行。试验结果: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36.4%,33.3%,36.4%,饵料系数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低13.9%,14.0%,13.8%。出塘成活率和肥满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试验证明,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具有较好的生长优势,在河北省养殖推广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为生产性试验。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初始规格为16万尾/kg,土苗凡纳滨对虾初始规格为8万尾/kg。试验管理与投饵全部根据企业整个生产进度同步进行。试验结果认为,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特定生长率6.87%,显著高于对照5.74%,体长、体重规格整齐度均优于土苗,体重变异大于体长变异。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5月,农业部公布了2017年通过审定的14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广泰海洋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榜上有名。这是海洋所自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后又一通过审定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凡纳滨对虾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虾类,约占全球养殖对虾产量的70%。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2016,(5):54-57
正H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品种来源:2002年从海南和广东等地的14个养殖基地收集从夏威夷引进并繁养4代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构建了育种的基础群体,经过7代连续选育获得了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  相似文献   

5.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1,(5):4-4
农业部公告13个水产新品种 近日,农业部发布第1563号公告,公布了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的13个水产新品种。其中包括适宜推广的选育品种长丰鲢、津鲢、福瑞鲤、大口黑鲈“优鲈1号”、大黄鱼“闽优1号”、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高产高效的养虾模式,应对环境恶化及疾病蔓延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制约,以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SPF优质虾苗为对象,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高效水处理技术,进行了为期90d的循环水养虾试验,以探析循环水养虾的可行性及适宜的养虾条件与管控措施。结果显示:在循环水系统,凡纳滨对虾活动正常,生长快速;在放虾苗750~1200尾/m2的高密度情况下,养成产量平均高达8.6016kg/m2(5.734 4kg/m3),平均存活率64.88%,饵料系数1.22。由此表明,循环水系统适合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并能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7.
正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是在国家现代农业(虾)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高产抗病型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的选育"等项目资助下,由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选育获得的高产抗病南美白对虾新品种。(1)养殖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正一、品种名称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二、品种来源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养殖新品种是以3个引进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种虾为基础群体,以耐低温、耐低盐、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品系选育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获得的凡纳滨对虾选育品种。三、审定情况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GS-01-006-2017。  相似文献   

9.
<正>凡纳滨对虾(也称南美白对虾)"桂海1号"是在国家现代农业(虾)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高产抗病型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的选育"等项目的资助下,由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选育获得的高产抗病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桂海1号"虾苗自2010年推向养殖市场以来,养殖覆盖率逐年增大,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在资金、场地、规模和市场推广方面的短板,加上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现代农业(虾)产业技术体系对虾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陈晓汉研究员带领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努力,选育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高产新品种,是广西首个获得全国水产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虾蟹岗位、沧州试验站联合黄骅新天地养殖有限公司引进“兴海1号”凡纳滨对虾新品种亲本5000对,计划进行苗种繁育及养殖示范兴海1号*凡纳滨对虾是由广东海洋大学牵头培育的新品种,017年正式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官方认定,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007—2017).  相似文献   

12.
正1凡纳滨对虾苗种挑选的重要性苗种是养殖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关键,也是其养殖中防病技术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广东省开始引进并推广养殖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1998年开始,随着凡纳滨对虾在我国粤西地区,特别是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广泛养殖,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但是逐渐的也出现了凡纳滨对虾种群种质退化,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对养殖水体的压力增加,病害趋于严重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凡纳滨对虾难养的原因,笔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的水体、底质空间和饵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进行了凡纳滨对虾与方格星虫的混养试验。试验池塘1口,面积2800 m2,放养体长0.8~1.0 cm的凡纳滨对虾苗22万尾,放养体长2~3 cm、平均体质量0.402 g的方格星虫苗种6万条。经过117~123d养殖,收获凡纳滨对虾2 453 kg,规格66尾/kg,成活率73.6%,产值58 872元;收获方格星虫268 kg,规格159条/kg,成活率71.0%,产值17688元。试验总产值76560元,利润36218元。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三大高产养殖虾种之一,目前已在我国广泛养殖。但由于近年来养殖密度过高、投饵过剩等原因,造成养殖水质恶化,对虾病害频发,给生产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通过对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旨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科学养殖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某养殖场随机选取了3个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池塘进行水质跟踪监测。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包括前期第1~28天、  相似文献   

15.
<正>近两年,天津市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因苗种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养殖产量和效益均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2015年凡纳滨对虾养殖成功率不足10%,有的养殖池塘几乎绝产,养殖单位损失巨大。为了解决本地区凡纳滨对虾种质退化、抗病能力弱、疾病暴发等问题,急需引进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从源头上保证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锯缘青蟹大眼幼体与凡纳滨对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口池塘共1.14 hm2进行锯缘青蟹大眼幼体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试验,投放锯缘青蟹大眼幼体8500只,凡纳滨对虾苗2.03×105尾,经96~129 d的养殖,收获锯缘青蟹729.1 kg,凡纳滨对虾2804.3 kg;锯缘青蟹平均312 g/只,凡纳滨对虾57.5尾/kg;锯缘青蟹大眼幼体成活率27.5%,凡纳滨对虾成活率79.4%。试验结果表明,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可以直接投入池塘中与凡纳滨对虾混养,将为今后大规模发展锯缘青蟹养殖摸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本研究针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这两个性状进行探讨,通过选取自交传代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与另一个群体的杂交子代的仔虾幼体,然后对比这几个群体的仔虾幼体的耐低盐、低氧能力以及生长速度,旨在设计和培育抗逆快长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增加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从而提高养殖者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6月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带领科研团队,与茂名市金阳热带海珍养殖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GS-01-006-2017)。该品种是以2011年引进的泰国正大卜蜂集团、美国科纳湾海洋资源公司、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凡纳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GS-01-007-2010)种虾为基础群体,以耐低温、耐低盐、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品系选育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9.
正凡纳滨对虾是世界第一养殖虾类,约占全球养殖对虾产量70%,占我国对虾养殖产量80%~90%。随着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地域和规模的扩大,养殖产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的种苗生产量已超过7000亿尾。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品种登记号:G S-0 1-0 0 6-2017)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  相似文献   

20.
<正>一、品种名称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二、品种来源以3个引进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种虾为基础群体,以耐低温、耐低盐、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品系选育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获得的凡纳滨对虾选育品种。三、审定情况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1-006-2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