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宋代的陶瓷窑中,有两个著名的窑口,它们以烧制黑釉茶盏(碗)而闻名于世。这就是福建的建阳窑和江西的吉州窑。其中,吉州窑以创烧了剪纸贴花及木叶纹黑釉茶盏而鹤立瓷坛。一、黑釉茶盏出现与茶文化的关联中国历史上,以茶汁当饮料,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把饮茶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则  相似文献   

2.
宋朝,有一种黑亮如漆、厚实凝重的茶碗,风行一时,备受青睐,这就是黑釉茶盏。宋朝是我国尚茶之风极盛的一个时期,举国上下,盛行“斗茶”。斗茶又名“茗战”,它的方法是:先斗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沫先消退者为负。斗茶所用茶具中最主要的是茶盏。茶盏又称茶盅,敞口、斜壁、小底、圈足,像一顶倒置的尖顶草帽,因而俗称“斗笠碗”,实际上就是一种小碗。而黑釉茶盏因为底色较深,能较好地衬托出茶汤的颜色,尤其有利于清楚地分辨茶汤的白度,同时,黑釉盏大多胎厚器重,保温性能较好,这些都有利发挥茶叶的…  相似文献   

3.
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瓷器,黑釉瓷在宋代时达到最高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吉州窑和建窑黑釉应该是宋代黑釉的代表。本文通过茶文化的探讨,将吉州窑与建窑黑釉茶盏进行比较,从二者的造型、工艺、装饰等角度找出两者的异同,分析黑釉瓷在宋代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隋璐 《农业考古》2015,(2):70-76
鹧鸪斑为宋元时期黑釉茶盏的重要装饰品种,本文在界定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按照装饰类型梳理了鹧鸪斑盏的出土情况,探讨了它的流行时代及区域,并揭示了其产生及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宋瓷茶盏器型的形式美及追溯与其相关的文化底蕴,通过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宋瓷盏、托的源流、演变,解读以实用为目的的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与宋人的饮茶生活方式的关系,探讨宋瓷茶盏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唐物天目”茶盏在日本的传播福建博物馆林蔚文所谓天目茶盏,是一个不尽准确的称呼。关于其称谓的来源,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一说宋元时期,地处浙江北部的天目山中有许多寺庙都使用一种黑色釉的茶盏,这些茶盏经在天目山的日本留学僧侣带回国内,久而久之,遂在日本称为...  相似文献   

7.
宋元黑釉茶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茶业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阶段,上期本刊发表的《中国茶业史略》已经论及。本期发表的《宋元黑釉茶具考》,则是从出土的茶具来考察古代饮茶的历史,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宋元盛行斗茶的风尚,不但刺激茶业的发展,也对黑釉瓷的生产起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无论是对茶业史或陶瓷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特向本刊读者推荐。)  相似文献   

8.
试从饮茶历史发展看法门寺出土茶具的地位浙江省杭州市虎跑文管处张子华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的法门寺,从唐代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僖宗御用以后又供奉佛祖舍利的鎏金金银茶器具和琉璃茶盏。这套世界罕见,历史久远又十分完整、珍贵的茶具,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9.
茶铛     
当今许多古代茶器收藏者及研究者,把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茶壶、茶碗(茶盏、茶杯)、盖碗及茶叶罐等茶器上,对历代饮茶方式演变有所了解者会相对深入一些,知道唐宋时期的茶器还包托茶釜、茶炉、茶盒、汤瓶、茶匙等。但是,对茶铛的研究却几乎空白。  相似文献   

10.
雨窗论盏     
雨窗论盏江西省泰和县政协聂志刚正是时晴时雨的四月天,不知什么时候,窗外又响起渐沥淅沥的滴檐,一时觉得倦怠,靠着桌子打起炖来。忽然有人吆喝着泡一壶茶来。声音和脚步同时来到眼前。啊,原来是西院老五叔。我赶快邀他对坐,摆下茶具,叫妻冲茶来。老五叔见我的茶盏...  相似文献   

11.
漫话茶托和茶几福建省漳州市林长华现代每说茶具,大多提述壶啦杯的,而茶托似乎成了冷落的对象。其实,古往今来,茶托就是茶具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配角。常言道:“荷花虽美,也要绿叶衬托”。茶托正是在茶具中起到“绿叶”的作用。茶托别称不少,有托盏、托子、碗托、茶盏...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饮茶方式实现了从点茶法向冲泡法的转变,与之相适应,建窑盏不再适用,白瓷茶杯开始受到青睐。晚明茶书有关茶杯的论述特别青睐宣德、成化、嘉靖三朝的茶杯,这与江南地区晚明瓷器的收藏风尚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晚明瓷器收藏的两大重点是成化瓷、嘉靖瓷。成化瓷胜在于画意,而嘉靖瓷可能是缘于坛盏。在这一风尚变迁过程中,坛盏成为了晚明文人所喜好的茶盏新风尚。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1月,在河北张家口宣化区的一个辽代张氏家族墓群中出土了一个黑釉鸡腿杯,里面的棕红色液体经鉴定竟然是千年前的葡萄美酒,同时在墓葬里的祭品中还发现了若干干枯了的葡萄籽。众所周知,作为军事要塞的宣化古城,在历史上曾大规模种植葡萄以备军需民用。如今,饱经千年风霜、烟尘散尽后,这片"好种葡萄,种好葡萄"的热  相似文献   

14.
<正>一把紫砂壶,一听"明前茶",一枚精致茶盏,就是爱茶人清雅闲适的茶生活标志。知茶、懂茶、习茶的"发烧友"们,大都推崇饮茶之器则以宜兴砂壶为好,既不夺香,又无土气,更多的是珍藏着一份陶瓷的记忆。单说一把紫砂壶捧在手上,清醇的茶气在流动,犹如浸泡着天地的灵气,让我欲罢不能,这种散漫的思绪确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嘴上道不出啊!生于农家子弟的我,少时家贫,哪能知道紫砂壶是何物?长大懂事后,从电影书刊中看到,在茶馆中手捧  相似文献   

15.
越窑青瓷     
两首唐诗记辉煌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唐·陆龟蒙《秘色越器》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以上分别是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徐夤观赏秘色越器后留下的优美诗篇。诗人以"千峰翠色"、"捩翠融青"、"明月  相似文献   

16.
茶具在画中茶具,包括茶盏、茶壶、茶托、茶炉、茶碾、茶罐等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什,本无稀奇之处。但是在研究茶文化史的人眼中,往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绘画中的茶具,则是更为直观的形象资料,与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互为参照,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历史的原貌。譬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了七件茶托,上面饰以莲花瓣形纹,托子底部还有铭文,其中一件的铭文是:“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托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八钱参字。”无疑,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茶史文物。参阅文献资料,人们发现有关茶托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李…  相似文献   

17.
碗的故事     
长到这么大,我用过三个碗。 小时,家里穷,买不起碗,我和哥哥用一个碗吃饭。那时一个黑釉子的粗瓷碗,豁着一个缺口。那是,哥哥上学,每次吃饭,总是哥哥先吃,然后我才吃。有一次,弟弟偷我们的碗喝水,没端住掉在地上,摔成两瓣。碗坏了,我和哥哥用葫芦水瓢喝饭。后来,村里来了个扒锅补碗的(当然是偷偷摸摸来的),爹花了五分钱把坏碗扒了五个扒锔子,像拳师穿的对扣拳衣,很好看。 十三岁那年,开始吃大锅饭了。娘说:哥俩用一个碗,抢不过人家。便狠了狠心,用积攒半  相似文献   

18.
关中地区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类交链孢霉,主要有4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混合种群在十字花科蔬菜上的发生比率为:A.brassicae(Berk)sacc 48.14%;A. brassicicola(SchW)Wilts=A.oleracea milbraith 34.82%;A. temis ness 16.7%;A.raphani 0.35%.种群比率在白菜上的动态变化为:9月上中旬,A. brassicicola为100%,9月下旬,A.tenuis为44%,A.brassicae为16.7%,A. brassicicola为36.1%,11月上中旬A.brassicae上升为94.6%;越冬贮藏期,A.brassicae为77.5%,A.terais为10.6%,A.brassicola为5.6%,其它为6.3%.早春以A.brassicae为主,占100%,五月中旬以后,A.brassicae下降为65%,A.braasicicola上升为30%.6月份后,以A.brassicicola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不为什么     
人做事,多有目的.未动脚,已定好要到哪里去;没动手,已想好要做什么事.种是为了收,收一为糊口.二为换钱;养儿为防老.也为传宗接代续香火承家业.读书为当官,为创伟业.此高远目的;为弄个较舒适能养家糊口的差事,为认几个字、能看清账本不至于吃亏.此低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生殖洄游途中渔获规格、性腺成熟度及消化能力的差异特征,于2014年洄游汛期内(10—11月)在长江下游8个断面采集样本并进行生物学调查及消化酶活力测定。共随机采集样本261只,其中雌蟹127只、雄蟹134只。壳宽变幅为44. 46~96. 06 mm,均值为(64. 28±9. 45) mm;体质量变幅为34. 9~312. 9 g,均值为(131. 65±57. 79) g。壳宽和体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雌蟹关系式为y=0. 000 8x~(2. 859 6)(R~2=0. 951 2),雄蟹关系式为y=0. 000 4x~(3. 031 5)(R~2=0. 960 1)。性腺指数(GSI)变幅为0. 71~10. 84,均值为4. 94±2. 59;肝胰腺指数(HSI)变幅为2. 46~20. 04,均值为7. 92±1. 89。淀粉酶比活力变幅为0. 02~5. 45 U/mg prot,均值为(0. 84±0. 76) U/mg prot;脂肪酶比活力变幅为0. 28~1. 13 U/g prot,均值为(0. 68±0. 14) U/g prot;胰蛋白酶活力变幅为117. 21~78 897. 26 U/mg prot,均值为(10 947. 64±12 663. 57)U/mg prot;纤维素酶比活力变幅为0. 74~2. 59 U/g prot,均值为(1. 32±0. 27) U/g prot。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洄游途中较少摄食,洄游早期主要由肝胰腺中贮备的脂肪供能,后期摄食强度则逐渐增大。在其生殖洄游通道上,渔获规格呈递减趋势,且雄蟹总体大于雌蟹;肝胰腺指数与性腺指数表现为消长的变化特征;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力呈递降趋势,纤维素酶活性变幅较小,而脂肪酶活性则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