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保护地瓜蚜种群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年研究表明,呼和浩特市郊区塑料大棚等保护地发生的瓜蚜主要由外界迁入,瓜蚜以卵在夏枯草,蒲公英,车前草,苦菜等野生物植物上越冬。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16.32~27.86℃),瓜蚜发生1代需5.04~12.27d,成蚜平均寿命5.8~17.7d,平均产仔期4.1~13.4d平均产仔量29.2~70.8头,日均产仔量5.3~8.7头,潜在Nt=0.1745e^0.7414t(r=0.9676)。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组建了自然变温条件下保护地瓜蚜实验种群平均生殖力表。在日平均温度22.22℃(18.42℃~25.38℃)条件下,瓜蚜种群世代周期(T)为13.378d,净出生率(R0)为15.075,周限增长率(γ)为1.225,瞬时增长率(r)为0.203,种群加倍时间(t)为3.14d。在15℃~30℃条件下,瓜蚜完成一代需11.20d~4.86d,发育起点温度为120.23日度。  相似文献   

3.
4.
苹果园绣线菊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4a的田间系统调查及试验结果表明,绣线菊蚜在豫西地区苹果园每年可发生15~18年代,以受精卵在小枝条芽腋,枝叉等处越冬,其种群数量消长在1a内有春,秋两个为害高峰,春季高峰期危害重,应积极防治,秋季蚜虫危害后,有间接抑制新梢生长,促进花形成的作用,可不作为防治的重点对象,不同品种,不同树龄上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寄主植物对瓜蚜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寄主植物(苦瓜、丝瓜、豇豆)上,研究温度和寄主植物对瓜蚜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瓜蚜在3种寄主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有差异,并随温度而变化,但皆以18℃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最高,分别为6.288、1.297和0.324,寄主选择性实验和控温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在3种寄主中,苦瓜最适瓜蚜种群增长,豇豆次之,丝瓜最差。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呈减短趋势,但达到32℃时稍有延长,温度对瓜蚜成蚜的繁殖量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程度随寄主植物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
7.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桃蚜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动态要分为5个过程,并分析发各自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8.
华山松球蚜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1999年在东川区二二二林场进行的华山松球蚜种群动态及防治研究,组建了6个自然种群生命表,找出了华山松球蚜侨的蚜的自然控制主要因素和防治物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控制蚜害,经过全面调查,多年积累共鉴定整理出蚜茧蜂8属24种。麦田蚜茧蜂种群数量动态划分为4个时期,与麦蚜数量和小麦生育期密切相关。应用塑料大棚人工繁殖寄主和蚜茧蜂田间释放,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保护利用蚜茧蜂是控制有害生物的必然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0.
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抗蚜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两个黄瓜品种对瓜蚜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瓜蚜后,有毛黄瓜幼苗瓜蚜数量始终多于无毛黄瓜,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瓜蚜数量在接种第2天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少;用蚜量比值法计算感蚜指数,并进行抗蚜性鉴定,表明无毛黄瓜为高抗材料,有毛黄瓜为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11.
棉蚜年生活周期及其与寄主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蚜虫在花椒上繁殖6~8代,在棉田发生18代。以后又在花椒上繁殖2代,全年发生23~25代,每代平均23.7天。一头棉蚜最长产仔期68天,一生最大产仔量为185头,寿命最长87天;一头成蚜一天最多产仔22头,不同棉蚜寄主,其糖、氮含量比例不同,棉蚜适宜不同比例范围。棉蚜多种“寄主”不是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2.
选取3种常用杀虫剂氯氰菊酯0.45mg/ml、吡嗪酮0.2mg/mL、吡虫啉0.3mg/ml,用于研究对棉蚜传毒抑制效果的影响,同时还测定了杀虫剂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对杀蚜和抑制传播CMV都有作用。此外,相比于其它2种杀虫剂,吡嗪酮更能高效抑制CMV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4种生化物质对棉蚜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棉蚜人工营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单宁酸、棉酚、脯氨酸和酪氨酸4种生化物质,反馈饲养棉蚜,以检测其对棉蚜种群的增长效应。结果表明:4种生化物质,当浓度在200 m g.k-g 1以上时,棉蚜在短时间内全部死亡,且不产仔;当浓度为100或50 m g.kg-1时,棉酚和单宁酸对棉蚜的存活率、繁殖力及种群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100、50及25 m g.k-g 1时,脯氨酸和酪氨酸对棉蚜种群的增长均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完全去除这两种物质后棉蚜种群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对照,说明脯氨酸和酪氨酸对棉蚜种群的增长具有营养和抗虫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对新疆阿拉尔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与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虫毒力,以3种药剂LC10和LC30处理F0代棉蚜和棉长管蚜,记录F0代及F1代蚜虫的寿命、产蚜量和发育历期等生命参数,建立种群生命表。【结果】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LC30)显著抑制了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寿命和产蚜量,寿命分别下降27.99%~40.09%和35.65%~50.79%、28.19%~37.67%和32.76%~40.27%,产蚜量分别下降45.01%~50.17%和50.25%~52.24%、21.54%~28.24%和44.57%~54.97%,且棉长管蚜的下降幅度大于棉蚜。经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处理后,随各药剂亚致死剂量增加,棉蚜和棉长管蚜生命表参数净增殖率、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降低或缩短,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高。【结论】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能够显著抑制F0及F1代蚜虫的寿命和繁殖力,且3种杀虫剂对棉长管蚜的抑制作用大于棉蚜。  相似文献   

15.
棉蚜种群密度对其转主取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种群密度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转主取食适合度的影响,通过室内转接试验,研究了采自棉花和黄瓜的棉蚜品系分别以不同种群密度转接到棉花和黄瓜上的成虫留居率和种群增长率。结果表明:种群密度对于两品系棉蚜的成虫留居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不转换寄主的情况下(棉花品系/棉花、黄瓜品系/黄瓜),种群密度对于两品系的种群繁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寄主转换后(棉花品系/黄瓜、黄瓜品系/棉花),种群密度对两品系的种群繁殖率有显著影响,均表现为以30头/株转接,种群繁殖率显著高于以10、50、70头/株转接,而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棉花品系/棉花的种群适合度显著高于棉花品系/黄瓜种群,黄瓜品系/黄瓜的种群适合度显著高于黄瓜品系/棉花种群。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研制的NC—A型农用CO_2发生器产生CO_2气肥,进行了CO_2施肥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CO_2施肥可以改善大棚内的小气候;促进大棚黄瓜植株的生长发育,株高、茎粗、叶数、叶面积、根重、须根数、根长等植物学性状都优于对照;增加了大棚黄瓜的前期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了果实中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的含量以及糖酸比,改善了大棚黄瓜的品质。这些充分说明,CO_2施肥是大棚黄瓜早熟、丰产、优质的很好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点滴法分别测定了几种杀虫剂对棉蚜和粘虫的毒力,供试杀虫剂对棉蚜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氯戊菊酯>甲基对硫磷>丁硫克百威>灭多威>硫双灭多威>辛硫磷>叶蝉散;对粘虫的毒性大小是:灭多威>氰戊菊酯>甲氰菊酯>辛硫磷>丁硫克百威>甲基对硫磷>叶蝉散,从毒力和价格因素出发,评价了各杀虫剂的应用指数,提出了防治蚜虫和粘虫的最佳农药品种。  相似文献   

18.
春直播棉棉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春直播棉1~3叶期、4~7叶期和伏蚜期不同卷叶株率与棉花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组建了它们的相关式。分析了不同棉花产量水平下的各期棉蚜的经济动态防治指标。提出亩产75~85kg 上述各期棉蚜的防治指标分别为卷叶株率8%、20%和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