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概述了近年来东亚飞蝗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程度重、发生期不整齐、暴发频率高的特点;分析了暴发的原因主要是虫源基数较高、孳生场所扩大、气象条件有利、自然控害作用下降、资金投入不足及防治能力不够等;并从治理方针、策略、战术、技术上,提出了东亚飞蝗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东亚飞蝗暴发原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近年来东亚飞蝗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程度重、发生期不整齐、暴发频率高的特点;分析了暴发的原因主要是虫源基数较高、孳生场所扩大、气象条件有利、自然控害作用下降、资金投入不足及防治能力不够等;并从治理方针、策略、战术、技术上,提出了东亚飞蝗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新动态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南现阶段东亚飞蝗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原因,提出搞好治蝗减灾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治蝗工作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蝗灾的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防治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强调把蝗区分为3类,实施分级管理,综合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根据昆虫生态系统学的原理,针对我国东亚飞蝗发生地的成因和飞蝗的生物学与生态、生理学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根除蝗害方案,主要贯彻“预防为主,改治并举”的治理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实施证明:这一治理方针是行之有效的,目前暖温带的蝗害已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6.
7.
8.
9.
广西东亚飞蝗的系统监测工作始于1989年,由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柳州地区植保站以及来宾、武宣、宾阳、贵港、邕宁、象州等6个县(市)植保(测报)站共同组成东亚飞蝗监测网,制定了适用于广西蝗区的“东亚飞蝗监测一般调查方法”。经过三年的实施,基本摸清了东亚飞蝗在广西发生的一般规律,年发生3个世代,主要以卵和少量的成虫及蝗蝻越冬,第2、3代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重叠发生,是当年发生为害的盛期。飞蝗种群在年内的数量变化接近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关于东亚飞蝗防治适期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环境及白洋淀水位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东亚飞蝗在河北省白洋淀蝗区出现了 1993、1995、1998、1999年和 2 0 0 1年持续大发生。 195 2年邱式邦等先生在毒饵治蝗方法一文中提出“将蝗虫消灭在 3龄以前” ;195 7年农业部在冀、鲁、豫、苏、皖 5省及天津市治蝗座谈会总结一文中 ,提出“力求做到在 3龄以前 ,一次喷药消灭秋蝗主力” ;196 3年郭尔溥先生在飞机喷粉防治东亚飞蝗的药量问题一文中 ,提出“应抓住蝗蝻 3龄以前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当前 ,由于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变化使蝗蝻出土期延长、飞机… 相似文献
15.
时间(年)发生面积(万hm2)防治面积(万hm2)平均密度(头/m2)最高密度(头/hm2)19902.570.500.37219912.500.650.22119922.520.630.300.819932.380.700.34119942.331.080.69519952.601.161.16100019962.280.970.635019972.671.270.916019984.503.564.531000019993.893.011.7615020005.623.531.7110020014.684.422.05110020025.435.132.78600020035.433.601.2335020044.533.531.1770表1滨州市东亚飞蝗发生情况滨州市地处山东北部、渤海南岸,历史上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常发区,发生类型属沿海蝗区。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在天津大港以绿僵菌LA06油剂防治东亚飞蝗进行了田间试验。绿僵菌分生孢子系在实验室采用常规双相产孢系统 ,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产生。油剂用V(大豆油 )∶V(煤油 ) =3∶7配制。试验区选用蝗蝻相对不易迁出迁入的高密度地带 ,3龄蝗蝻占 90%,成点片状密集分布。超低量喷雾 1hm2 喷施绿僵菌油剂1.5L ,含绿僵菌干粉48g ,其分生孢子含量为1.37×1012个。药效调查采用全区密度级别估测法调查试验区虫口密度变化 ,并以笼罩法试验作为旁证。结果表明 ,在施药后 6~9d蝗蝻种群急剧减少 ,第 18天虫口减退率达 81.1%。田间防治与笼罩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