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新的社会空间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竣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在科技、经济、综合国力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经济与教育的紧密结合,逐步缩小贫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是指导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总的战略方针。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技术既要为经济服务,又要为文化、为社会的其他方面服务,但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气象服务必不可少。基于此,本研究简述了气象服务湖北农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系统分析了气象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从助推农业发展的气象保障服务、聚焦“富饶乡村”气象保障服务、夯实“美丽乡村”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平安乡村”气象保障服务、强化气象保障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充分发挥“趋利避害、减灾增收”气象科技支撑作用,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推动实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农业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发源地之一,肩负着教育、科研与推广的重要功能。在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指引下,农业高校应责无旁贷地面向基层、面向三农,实现科技下乡到村,最终达到强民兴村、兴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甘肃高等农业教育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中,还表现有较多的不适应的方面,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基本点,深化教育改革,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应从高等农业教育的体系、科教兴农体制、招生培养就业的运行机制到培养目标、规格层次、学生思想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入手,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使甘肃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在科学的战略选择的坚实基础上,更好地为本省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颁布后,全国农村奔小康步伐加快,作为农业高校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顺利接轨,拓宽服务领域,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服务,把“科教兴农”战略落到实处,进而求得新的发展,是项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本着“立足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农民致富”的办学宗旨,科学定位,挖掘潜能,在努力办好普通高  相似文献   

7.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的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大职能,结合河北农业大学的实际,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探索。河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农业院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起了立体现代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空间的拓展和服务方式等转变,拓宽了服务领域,不断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方向;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机制,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通过弘扬“太行山精神”,传承优秀特色校园文化,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8.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精神和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反映,综合国力的提高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社会发展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代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丰县崛起行动计划”,为加快推进“丰县果业振兴”计划,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果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方农业高校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农业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和时代使命,必须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以学科为纲、以人才为基、以文化为魂,提升办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坚持协同创新,深化科学研究领域改革;坚持服务发展,深化社会服务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三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科技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2.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农业科研单位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调整科研任务方向,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为农业的发展和服务“三农”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农业科研经费的来源与使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选择有吸引力的专业进行试点云南呈县“绿证工程”领导小组在“绿证工程”试点中,怎样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又转过来促进“绿证”工作的实施?我们认为,培训必须结合当地市场需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变农民“不愿学”为积极“...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具体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九五”以来,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江苏省农科院确立了“以科研为主体,以科技服务和科技开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把“科技服务”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手段加以贯彻实施。多年来,通过面广量大的送科技下乡活动,较快地推动了江苏省农业的科技进步,成效显著。科技服务作为联系科研和开发工作的纽带,既促进了科研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搞好科技服务提供了成果支撑,又推动了科技开发的滚动式发展,使江苏省农科院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一、技术入股,创办示范园区科技示…  相似文献   

16.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是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重庆市江津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的实践中,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和作用,并不断地拓展科技特派员队伍,延伸服务领域,促进了花椒产业的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本文围绕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系统阐述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总结归纳了五种创新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院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要求,本着“面向全省,服务农村,发展经济”的原则,利用人才和科技的优势,积极投身科教兴农的主战场,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称赞。一、转变观念,强化科教兴农意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打破封闭办学模式的束缚,克服“就教育论教育”的旧观念,把教学、科研工作的立足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为此,学院党委把解决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作为突破口。一是组织教职员工,尤其是院系两级领导和正副教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9.
南康市基层干部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契机,把学习教育活动与转变工作作风和领导方式结合起来,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在乡村两级开展创建“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农产品流通示范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协会”等三个示范服务组织活动,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高等农业院校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自身发展与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凝练科研方向,实施“三大战略”,探索新型推广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