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2.
淄博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7~2006年的降雹资料,对淄博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冰雹集中出现在4~10月,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14:00~16:00;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1~15 min,冰雹直径一般在40 mm以下。  相似文献   

3.
用2004年~2013年新疆伊犁昭苏垦区冰雹记录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昭苏垦区冰雹日数为208天,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山地区域比平原区域下降幅度较大;降雹发生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10月;降雹主要发生在午后14:00~22:00,降雹时间多持续在5分钟以内。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4年聊城市8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灾害观测资料,结合GIS技术、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等方法分析了冰雹日数的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聊城冰雹年际变化明显,年平均降雹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雹日呈持续下降趋势;冰雹日数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冰雹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主要出现在4—7月,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7.7%,又以6月最多,占29.2%;通过统计1981年以来冰雹灾害对聊城农业的影响可知:30多年来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对冰雹天气的监测、预报,实施人工消雹作业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69~2000年32年的1375条降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多年降雹频率年、月变化和降雹的发生时段、持续时间、雹径尺度、受灾等特征,并且对1985~2000年15年的3000多条高炮防雹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雹持续时间多数是小于5min的短时降雹,以直径1~5mm的小雹为主,最容易发生降雹的时段为16:00~17:00。高炮防雹作业有效地降低了冰雹事件的发生,减少了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0~2014年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的降雹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降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冰雹集中出现在4月下旬~10月上旬,5月上旬~7月上旬和9月中旬冰雹发生最为频繁,降雹持续时间多在10 min以内,集中发生在白天时段;黑龙江省冰雹多发生在大、小兴安岭山麓、小兴安岭山脉迎风坡、松花江和兴凯湖沿岸;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降雹呈现显著减少趋势;1991年为全省雹日变化的转折点,1991年以后全省站点降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冰雹易发区降雹减少最多。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雹作业,建议加强冰雹及灾情的收集工作,提高冰雹预报和预警指挥能力,积极开展防雹效果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省错季草莓生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0年冰雹灾害数据,对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及防雹作业点数据,从致灾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3个方面构建四川省错季草莓生产区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基于GIS平台完成错季草莓雹灾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错季草莓生产区每年均有冰雹发生,发生时段多集中在3—10月,30年内降雹频次呈下降趋势,降雹日数以甘孜藏族自治州最多,攀西地区最少。冰雹灾害风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高风险区集中在川西北高原西北部及中部,包括石渠县、色达县及理塘县等,低风险区多集中在攀西地区。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市冰雹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呼和浩特市6个气象站1971-2009年冰雹天气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冰雹灾害性天气进行危险性区划。分析表明:冰雹灾害在呼和浩特地区出现频率呈年减少趋势。降雹主要集中在5-9月份,降雹日数以夏季居多,春末、秋初也时有发生。由呼和浩特市北部至南部地区冰雹发生危险性等级逐渐降低。武川北部地区危险性级别最高,托县、和林、清水河属于低危险区,其它地区为中等危险区。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0 ~ 2012年昌都地区7个测站冰雹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33年来昌都地区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多少雹年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多雹区位于西北部及东南部,次多雹区位于昌都、左贡一带,少雹区位于洛隆、八宿一带;近33年来昌都地区年平均冰雹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着准3年、7年、15年、25年的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冰雹主要集中在5 ~10月,冰雹月变化呈现明显双峰型;冰雹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日之中冰雹时段集中在10:00 ~22:00;多、少雹年存在明显的环流差异,多雹年昌都地区处于负距平区,少雹年对应正距平区.  相似文献   

10.
陇南山区近40年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与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带陇南山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5月和8月为2个双峰期,降雹时段主要出现在14:00—20:00时,占86%,该时段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降雹的空间分布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川区,并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这种分布和当地地貌地形特点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冰雹危险性等级由西北1 800 m以上高海拔区向东南及低海拔区递减,宕昌县、礼县西北部和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冰雹高风险区,两当县、徽县、成县、康县、武都区、文县的东南部低海拔区为冰雹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