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7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274777个,其中,交流充电桩120713个、直流充电桩90482个、交直流一体充电桩63582个。根据联盟内成员整车企业采样498569辆车的车桩相随信息,建设安装私人类充电桩已经达到336868个。虽然,私人充电桩建设形势喜人,但远不足以满足巨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由供需不均导致的公共桩充电排队等候、油车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汽车作为三大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在政策鼓励下近几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8年底,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61万辆,全国累计建设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为30万个,私人充电桩47.7万个,车桩比例高于3:1,不利于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因此,下阶段还将继续大力建设充电设施,预计2020年我国将新增480万个充电桩。但目前充电桩建设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电力投入成本大、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充电桩数量增速较慢,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一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8年底,厦门市公共充电桩数量将突破2500个。高速发展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充电难的问题。厦门市土地寸土寸金,除了集中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外,已建成的小区一些原有车位增加充电桩,改建为电动汽车充电车位非常有限。同时,充电桩建到一定程度,小区配电设备需要增容,老旧小区和楼宇的增容难度会制约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在一些小区,还存在业委会和物业不配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9月15日,在广东省发改委见证下,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相关管理机构,标志该联盟进入实质性运作。同时,全国最大省级充电设施智能服务平台揭开神秘面纱,该平台由"粤易充"App、"粤易充"门户网站,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组成,截至9月,已接入18家充电设施运营商,充电站1819座,充电桩13438个,能够满足全省1/5的电动汽车用户同时在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已经是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最快的国家。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规划,到2020年,国内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本文重点介绍目前主流的4种充电方式(充电技术),大家选车时尽量挑选充电技术成熟、普及度高、使用便利的车型。1在家都可用的交流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较长交流充电(或者说家用电充电)一般指单相或三相  相似文献   

6.
<正>在当前电动汽车快速推广应用时期,充电桩的普及程度决定了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只要公共充电桩建设布点不断完善,电动汽车快速进入家庭是必然趋势,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也将调整为以居住地私人专用充电桩和公共场所的半公共充电桩为主,以公共充电桩为补充。但受车位、物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抢占电动汽车技术的高地,我国大力支持电动汽车发展。我国过去几年为了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已经建立了超过60万个充电桩,但是这远远满足不了电动汽车对于充电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通过介绍过去几年电动汽车发展状况,并阐述电动汽车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求探索电动汽车在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全球新能源汽车已进入高速发展窗口期。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扰依然是充电问题,充电基础设施和充电服务仍需进一步提升。作为电网企业,要支撑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既要做好充电桩接电服务,提高充电设施技术水平,更要充分提升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用户获得感。  相似文献   

9.
《农村电气化》2020,(12):46-46
我国充换电网络建设迎来里程碑式突破。11月20日,国网电动汽车公司举办“新基建百万接入新动能能源互联”主题发布活动,宣布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充电桩超103万个,覆盖全国29个省、273个城市,服务电动汽车消费者550万人,成为全球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服务能力最强的充电桩网络。目前,通过智能充电,电动汽车车主已经可以利用负荷低谷充电,全面降低充电成本,辅助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在助力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提升充电设备利用率。同时,通过V2G技术,用户还可以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送电,令电动汽车成为移动的储能电站,并获得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续航里程有限,充电难等问题,目前电动汽车的普及还有障碍。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近日,欧盟对外发布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目前电动汽车充电都要先找到充电桩,再接上线缆充电,而无线充电就要方便多了。形象地说,充电桩等有线充电方式如同有线路由器,一根网线只能保证一台电脑联网,而无线充电如同可以同时为多个终端提供网络信号的Wi Fi。采用无线充电的方法,一个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根据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以及原理,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桩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交流式充电桩以及直流式充电桩的各自控制组成、工作原理以及优缺点,阐述了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二十大以后,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已成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的市场,但在广袤的乡镇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滞后,已成为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作为电动汽车的能源补给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高效应对新需求布局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显得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13.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交流充电桩简介 交流充电桩,又称交流供电装置,是指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办公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采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人机交互操作界面及交流充电接口充电,并具备相应测控保护功能的专用装置,功率一般不大于7kW。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动汽车无序充电造成的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问题,研制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换电桩负荷互动式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实现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行状态数据、电量数据等信息的实时采集;结合台区配变负荷预测、台区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台区配变功率限制3个主要因素,制定台区内电动汽车充电管理控制策略。通过有序充电控制,引导用户合理用能,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合理引导到非电网负荷高峰时段充电,降低用户的充电成本,有效提高电网接入充电设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电工》2023,(10):2-2
图1一座座充电站,一个个充电桩,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绿”动能。截止到2023年8月18日,国网安徽电力已建设充电站1500余座,充电桩5600余台,今年累计提供充电服务约517万次。图为马鞍山供电公司将先期建设的8座公交充电站错时向社会开放,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5月8日,贵州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运营监控与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全国首个省级统一电动汽车充电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与公众见面。公共平台综合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最新前沿技术,并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将全省范围内各个不同运营商的充电设施进行统一接入。实现了全省桩、网的互联互通,向  相似文献   

17.
<正>电动汽车充电使用的直流充电桩一般充电功率为30~120 k W,大多是60~120 k W,其输入电压为三相四线交流380 V,偏差不超过±15%,输出电压一般为200~750 V,其输出电压根据车辆实时需求进行调整,最大输出电流为直流250 A,功率高、电流大,日常充电大约1 h即可充满。但在充电桩运行时常有客户反映“充电时充电电流变小了,达不到电动汽车电池需求的电流值,充电时间变长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以前开着电动汽车不敢出远门,现在充电桩越来越多了,绿色出行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3月21日,新沂市新安街道的充电桩旁,新能源电动汽车张先生正在使用充电桩充电,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他身旁耐心地加大充电业务疑问并询问用户体验。近年来,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在践行能源变革、推动行业转型方面示范引领,让"生态宜居"成为城市美丽名片,用绿色能源引领"食宿住行"新风尚,擦亮智慧用能、美好生活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9.
<正>“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已成为了政府、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为电网公司创新服务方式、革新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指明了行动方向。本文分析了鄞州区居民充电桩创新服务的落地与实践,总结了居民充电桩报装面临的问题和提升居民充电桩办电效率的服务举措,参考先进地区充电桩报装的实践经验,从服务体系、政策支持、电网建设和投资模式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居民充电桩报装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深圳供电局全资子公司——深圳南方和顺电动汽车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和顺公司")在深圳市交委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停车+充电一体化"路边充电桩试点项目。该项目针对当前充电站建设布点不均衡、充电设施建设用地资源极度紧张等"痛点",创新开展"智慧停电+路边充电"一体化模式的商业探索,这将对深圳市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