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在模拟工厂化养殖环境下开展日本囊对虾不同密度的生长与存活试验,实验设置5个密度水平,50、100、150、200、250尾/m~2,每个试验组设2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0日龄,不同密度间的生长性状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0日龄,密度组间的生长性状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密度50、100、150尾/m~2显著大于密度250尾/m~2(P0.05);60日龄时,密度100尾/m~2的平均体长、腹长与体质量分别为(7.28±0.74)cm,(4.72±0.43)cm,(3.59±0.98)g,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P0.05),为生长最快的密度组。密度对存活率有极显著影响,存活率变化范围为(23.98%±2.25%)~(69.95%±2.38%),密度50和250存活率分别最高和最低,密度50、100的存活率极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尾/m~2(P0.01)。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3±0.08)~(3.99±0.31),最低为密度50尾/m~2,饵料系数1.63±0.08。最高为密度250尾/m~2,饵料系数为3.99±0.31。当密度低于100尾/m~2时,日本对虾生长表现最好,该密度下对虾生长速率快、存活率高、饵料系数低。本研究为日本囊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盐度7~42范围内设置8个盐度梯度,每个梯度3个重复。研究盐度对日本囊对虾成虾的生长、存活与饵料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生长、存活率、增长率与饵料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盐度27的生长最快,显著大于盐度组7(P0.05);存活率变化范围为(18.79%±1.94%)~(91.71%±3.68%),盐度27存活率最高,高盐度或低盐度的存活率均低于中间盐度,但高盐度的存活率要比低盐度高;生长性状的增长率变化范围(2.47%±0.25%)~(84.42%±5.22%),增长率最快为盐度22~32;饵料系数最低为盐度27。日本囊对虾成虾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2~32,该盐度范围内对虾生长速率快、存活率较高、饵料系数低;日本囊对虾成虾的最适盐度范围较窄,并且高盐度下的日本囊对虾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养殖箱中(31cm×20cm×30cm)开展4种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生长和存活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发酵马尾藻组和附着物质组,各设5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箱底部铺设相同厚度(10cm)的细沙,投放5条方格星虫(0.95±0.13)g,养殖时间共60d。试验结果显示,附着物质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1.1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马尾藻组方格星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组和发酵马尾藻组(P0.05),但是其特定生长率较低。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均降低,且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和发酵马尾藻组显著低于附着物质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粉、马尾藻粉、发酵马尾藻粉直接饲喂方格星虫的生长效果较差,而附着物质有利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和存活。同时,附着物质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沉积物氧化状态。因此,在方格星虫饵料中添加附着物质可以促进其生长,而在其饵料配制过程中大型藻粉、配合饲料粉的添加和加工方式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了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对黑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Haliotis discus discus Ino)(♂)]幼鲍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将6种饵料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黑鲍20只.实验幼鲍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2.29±0.03)mm、(0.223±0.002)g,实验为期35 d.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饵料对幼鲍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带组、人工配合饲料组、龙须菜组、蜈蚣藻组、江蓠组和石莼组.其中海带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他海藻组(P<0.05);(2)不同饵料对幼鲍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6种饵料组的幼鲍的特定生长率(SGR)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工配合饲料组、海带组、江蓠组、石莼组、龙须菜组和蜈蚣藻组.其中人工配合饲料组、海带组的SGR显著大于其他饵料组(P<0.05).壳长增长率、湿重增重率、干重增重率亦呈现相似趋势.实验结束时,蜈蚣藻组的体质量呈现负增长;(3)幼鲍对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幼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效率是最大.实验结果表明人工配合饲料和海带是黑鲍养殖生产上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海马作为一种小型鱼多用于观赏水族和中药材.我国沿海海马种类较少,常见的有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小海马和刺海马5种.海马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药用方面,随着试验技术及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测方法被用到科学研究上,海马的一些药用功效得到了证实.海马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我国有"南方人参"的称号.但环境的恶化、近海污染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沙丁鱼肌肉(FF)、鹰爪虾肌肉(SF)、菲律宾蛤仔足肌(CF)、沙蚕(PW)和配合饲料(FD)5种饵料,设计了CF PW、CF FD、PW FD、CF FD PW、FF FD PW FD、FF SF CF PW FD共6种饵料搭配投喂模式,研究了不同饵料搭配对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饵料转化效率的影响。中国明对虾摄食混合饵料后的生长都比除PW处理外的4种单种饵料投喂处理快,CF PW处理的对虾在实验结束时的体重、增重率最大。混合投喂处理的饵料转化效率均高于除PW外的所有单种饵料投喂处理,所有混合投喂处理的实际饵料转化效率都比预测值高,并且除了PW FD和CF FD PW两个处理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混合处理的饵料转化效率实际值都显著高于预测值。文中还对不同饵料搭配的优势对对虾饵料选择性的影响及产生这些优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光照周期(全黑暗D、光照:黑暗10L:14D、光照:黑暗14L:10D、全光照L)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as)生长、蜕皮和糖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日本囊对虾的存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和蜕皮率(MF)逐渐降低,到第49天时,L组日本囊对虾死亡率达100%。实验结束时,D组SR、SGR和MF显著高于10L:14D组和14L:10D组(P<0.05),分别为(60.000±2.722)%、(6.966±0.686)%/d和(4.667±0.363)%/d,但10L:14D组和14L:10D组间的SR、SGR和MF差异不显著。不同光照周期对日本囊对虾体内蜕皮抑制激素(MIH)和蜕皮激素(EH)浓度有显著影响。第30天时,D组MIH浓度显著低于10L:14D、14L:10D和L组(P<0.05),10L:14D和14L:10D组MIH浓度显著低于L组(P<0.05),10L:14D和14L:10D组间差异不显著;第60天时,D组MIH浓度显著低于10L:14D和14L:10D组(P<0.05),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日本囊对虾体内EH浓度不断降低,第30天时,D组EH浓度显著高于10L:14D、14L:10D和L组(P<0.05),10L:14D、14L:10D和L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第60天时,D组EH浓度显著高于10L:14D和14L:10D组(P<0.05),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光照周期显著影响日本囊对虾的糖代谢,不同处理组血清中的5-羟色胺(5-HT)、高血糖激素(CHH)和肝胰腺中的糖原磷酸化酶(GP)的变化趋势与上述MIH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而肝胰腺中糖原合酶(GS)的变化趋势与MIH浓度变化趋势相反。研究表明,日本囊对虾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为全黑暗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长为(4.70±0.36)c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饲料添加剂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4个试验组(A~D组)和1个对照组(E组)分别投喂饲料:对照组为实验用配合饲料,A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1%的维生素C;B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16%的低聚糖;C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6×105cfu·g-1的芽孢杆菌;D组为混合添加组(由A、B、C 3组各1/3的量组合而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显著提高了日本囊对虾的增长率(P0.05);A、B、D组显著提高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但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与其它试验组相比,D组中日本囊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非特异免疫结果发现,D组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酚氧化酶(PO)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肝胰腺中SOD、T-AOC、PO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CP和AKP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C、低聚糖、芽孢杆菌及3种添加剂的复合制剂投喂日本囊对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改善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温度(28.7±0.5)℃、盐度29.0±0.3条件下,研究虾片、黑粒、螺旋藻粉3种人工饵料单独投喂及与虾元和B.P.饵料添加剂混合投喂14d后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饵料与添加剂混合投喂时幼虫的存活率、壳高、壳长及特定生长率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混合投喂组中以螺旋藻粉+B.P.组的效果最好。在单一人工饵料试验组中,投喂3种人工饵料的方斑东风螺幼虫在试验初期生长差异不显著,但投喂螺旋藻粉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独投喂虾片与黑粒组(P0.05);试验后期单独投喂黑粒的幼虫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最高,其次为虾片,单独投喂螺旋藻粉的幼虫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方斑东风螺幼虫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及人工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pH变化对日本囊对虾仔虾离子转运酶活力和存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pH变化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离子转运酶(ATPase、Na -K -ATPase、V-ATPase和HCO3--ATPase)活力和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7.1、7.6←8.1→8.6、9.1)变化对日本囊对虾仔虾离子转运酶活力和存活率、体质量增重率的影响显著(F>F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仔虾ATPase、Na -K -ATPase活力在72 h内呈峰值变化,于24 h时达到最大值,至72 h后趋于稳定,稳定后ATPase活力和对照组差异显著,与pH值呈负相关,而Na -K -ATPase活力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仔虾V-ATPase和HCO3--ATPase活力随着pH变化的增加而变化增大,24 h后保持稳定,且与pH值呈负相关.在实验梯度范围内,pH 7.6、8.6处理组与对照组仔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且pH 8.6处理组仔虾体质量增重率与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异.建议日本囊对虾仔虾pH变化范围不应大于0.5.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卤虫无节幼体、专用仔鱼料、鳗鱼仔鱼料等3种不同饵料对西藏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等3种鱼类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尖裸鲤、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初始全长分别为(13.29±0.52)mm、(12.29±0.44)mm、(15.81±0.50)mm,实验周期分别为25 d、25 d、15 d。结果表明:与其他饵料组相比,投喂专用仔鱼料组,异齿裂腹鱼仔鱼和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平均全长、全长增加倍数以及存活率均高于其他各组,并有显著差异;尖裸鲤仔鱼的平均全长和全长增长倍数也高于其他各组,但存活率较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低,并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饵料及其组合对黑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人工配合饲料、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下称江蓠)、江蓠 裂片石莼(Ulva faxciata)、江蓠 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inalis)、江蓠 裂片石莼 肠浒苔共5种饵料搭配方式对黑鲍幼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进行35d,结果表明:(1)不同试验组之间的幼鲍的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不同试验处理对幼鲍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江蓠 浒苔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黑鲍的特定生长率都显著大于其它饵料组(P<0.05);饲喂混合海藻的黑鲍的特定生长率显著大于单一海藻组(P<0.05)。壳长增长率、湿重增重率和干重增重率亦呈相似趋势。(3)幼鲍对不同饵料组合的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较高时用江蓠、石莼和浒苔组成的混合饵料代替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幼鲍,同样可以达到高的生长率。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强壮藻钩虾(以下简称钩虾)作为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天然饵料,以对虾人工配合饲料为对照研究钩虾对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对两种规格的中国明对虾[体质量分别为(0.33±0.0204)g和(2.07±0.184)g,分别记为SF组和MF组]和日本囊对虾[体质量为(0.25±0.018 1)g,记为SM组]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和钩虾,养殖35 d。结果显示:(1)与人工配合饲料相比钩虾可以提高MF组和SM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SM组对虾的成活率;(2)钩虾可以显著提高SF组和SM组对虾血细胞总数(P<0.05);(3)钩虾可以显著提高3组对虾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及SF组和SM组血蓝蛋白含量(P<0.05);(4)钩虾可以显著提高日本囊对虾溶菌酶活力(P<0.05);(5)钩虾可以显著提高FM组和SM组对虾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6)钩虾可以显著性提高SF组和SM组对虾血清过氧化物酶相对活力(P<0.05);(7)对虾健康指标总得分与其感染WSSV后的100%致死时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R2=0.948 9)。研究结果表明,钩虾与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相比可以促进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生长及提高对虾抗病力。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68个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全同胞家系,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约束极大似然法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1)45日龄、75日龄体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545±0.0505、0.1933±0.0475,腹节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672±0.0473、0.1937±0.0468,体重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934±0.0439、0.1992±0.037,均为中等遗传力;2)不同日龄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均为高度正相关,45日龄体长–腹节长、体长–体重、腹节长–体重的表型相关为0.7121±0.0188、0.5147±0.0277、0.5052±0.0280,遗传相关为0.9896±0.00340、0.9304±0.0321、0.9429±0.0301,75日龄体长–腹节长、体长–体重、腹节长–体重的表型相关为0.6710±0.0236、0.6555±0.0181、0.6534±0.0160,遗传相关为0.7637±0.0161,0.7479±0.0148,0.7177±0.0131。本研究表明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进行选择是有效的,以体长、腹节长、体重任一性状作为指标进行选育均可达到生长改良的目的,本研究结果可为日本囊对虾的早期选择育种和多性状选择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