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鳜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2006年,进行了斑鳜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催产斑鳜亲鱼18组,雌鱼平均体质量380 g.催产率83%;获受精卵10.85万粒,受精率75%;获水花6.62万尾,孵化率61%.水花于水泥池中养至平均全长2.0cm 苗种成活率72%;平均全长2.0 cm苗种养至平均全长5.0 cm苗种成活率88.5%,1334 m<'2>池塘放养平均全长2.0锄苗种6200尾,经93 d养殖,收获鱼种4371尾,平均全长12.66 cm.平均体质量32.39 g,养殖成活率70.5%.  相似文献   

2.
斑鳜是我国长江流域名贵肉食性淡水鱼类,由于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产业发展因苗种供应规模及养殖技术等原因没能形成。为了解决苗种问题,我们于2004~2005年进行了斑鳜苗种规模养殖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苗种来源:斑鳜苗种来源于本公司当年人工繁殖孵出的鱼苗,苗种体质健壮,无病无伤。2.斑鳜苗种开口培育方式:斑鳜苗种开口培育采用两种方式进行。(1)在环道内开口培育:环道为全过滤式的圆形单环,体积为8米3,进出水过滤纱窗为80目,水源为外荡水,环道正常水交换量为30米3/小时。开口饵料鱼选用鳊鱼水花或脱膜24~36…  相似文献   

3.
摘要:长江班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催产和受精卵的孵化受天气、温度、水温影响较大。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受精率明显不同。当水温在20±2℃时,效应时间大约为32小时,受精率大于80%,水温低于18时,效应时间明显延长,受精率也较低;在水温20-24℃时孵化时间大约125小时,孵化率均超过90﹪。班鳜幼苗出膜后大约经过30-56小时候开始开口。幼苗全长(L,mm)与日龄(D,d)的线性关系为L=3.244+0.926D。  相似文献   

4.
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催产和受精卵孵化受天气、温度和水温影响较大。长江斑鳜的种质资源锐减,本研究有利于保护长江斑鳜的种质资源,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和人工孵化的方法。选择团头鲂幼苗为长江斑鳜幼苗的开口饵料,随后以鲤和团头鲂的夏花为主要饵料鱼,辅以从江河中捕获的野杂鱼夏花。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和受精率明显不同。当水温在(20±2)℃时,效应时间约为32h,受精率大于80%;水温低于18℃时,效应时间明显延长,受精率也较低;水温20~24℃时孵化时间约125h,孵化率均超过90%。长江斑鳜幼苗出膜后30~56h开始主动摄食。幼苗全长(L;mm)与日龄(D;d)的线性关系为L=3.244+0.926D,r=0.9940。长江斑鳜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为后续研究及人工养殖提供了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催产和受精卵孵化受天气、温度和水温影响较大。长江斑鳜的种质资源锐减,本研究有利于保护长江斑鳜的种质资源,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和人工孵化的方法。选择团头鲂幼苗为长江斑鳜幼苗的开口饵料,随后以鲤和团头鲂的夏花为主要饵料鱼,辅以从江河中捕获的野杂鱼夏花。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和受精率明显不同。当水温在(20±2)℃时,效应时间约为32h,受精率大于80%;水温低于18℃时,效应时间明显延长,受精率也较低;水温20~24℃  相似文献   

6.
<正>鳜属经济鱼类主要包括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等。其中鳜又称桂鱼、季花鱼、翘嘴鳜等,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因其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目前江苏常见鳜属最具经济价值养殖品种,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体量巨大。斑鳜又名石鳜、岩鳜、花鲫子等,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的长江至珠江、辽河、鸭绿江及其以南的海河等水系,因其肉  相似文献   

7.
斑鳜(Simiperca Schezeri Steindachner) 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鱼属,为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其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味道鲜美、蛋白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清热、疗毒等药用价值,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由于野生斑鳜的自然资源稀少,而且亲鱼的怀卵量不高,靠天然苗种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发展斑鳜这一优良品种,满足大面积推广养殖斑鳜所需苗种,我们于2007年进行了斑鳜人工繁殖技术试验,采用了人工催情、产卵、环道孵化、池塘培育等方法,催产斑鳜2批54组,孵化斑鳜水花14.5万尾,培育出2~3 cm的斑鳜苗种4.7万尾,现将斑鳜的人工繁殖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斑鳜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鳜(Simiperca schezeri Steindachner)隶属于鲈形目、脂科、鳜鱼属。为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其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味道鲜美、蛋白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清热、疗毒等药用价值,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由于野生斑鳜的自然资源稀少,而且亲鱼的怀卯量不高,靠天然苗种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利用无虹彩病毒特定病原的翘嘴鳜和斑鳜种群,通过生长快、驯食难、抗病力弱的翘嘴鳜与易驯食、抗病力强的斑鳜之间的种间杂交,借以获得双亲优势,改善抗病力,并提高鳜鱼对食物选择的可塑性,为杂交鳜品种改良和今后驯食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铺垫。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培育亲鱼来源。翘嘴鳜为洪泽湖野生种群,斑鳜为哈尔滨鱼苗场培育。参照鱼类家系建立方法进  相似文献   

10.
熊六凤  陆伟 《水利渔业》2005,25(6):58-59
翘嘴鳜的人工繁殖时间宜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25~28℃为最佳繁殖水温;水温越高,繁殖时间越短;适口的饵料、清新的水质、寄生虫病的防治等是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斑鳜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斑鳜(Sinperca scherzeri Steiudaehnei)属鲈形目、艏科。是名贵淡水经济鱼类.斑鳜肉质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出口内销供不应求,并且具有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特点,其增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笔者于2004年开展了斑鳜的人工繁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了斑鳜的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摸清了斑鳜的性成熟年龄和成熟最小型,性腺的发育状况,斑鳜的繁殖力、产卵时间和水温、雌雄鉴别;在人工繁殖方面摸清了斑鳜催产药物及催产效果。2013年6月21课题组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共安水产良种场共催产亲鱼70组,孵化鱼苗27万尾,培育夏花21万尾,水花到夏花成活率77.8%。催产率92.9%、授精率93.8%和孵化率82.6%。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斑鱯的繁殖生物学、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介绍。综述了斑鱯的亲鱼选择、雌雄鉴别、人工催产、自然授精、人工授精技术,举例说明了其苗种培育环境、饲料管理、水质管理技术,为斑鱯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相似文献   

16.
翘嘴鳜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5月开展了翘嘴鳜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催产10组,催产率100%,获受精卵65万粒,受精率85%,出苗52万尾,孵化率80%,育成乌仔36万尾,夏花22万尾,成活率42.3%。  相似文献   

17.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er)隶属于鲈形目、脂科、鳜鱼属,多生活于江河湖泊中,被视为淡水鱼类的珍品,也是我国目前淡水养殖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良品种,苗种需求量大。为此,2006年盘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丹东宽甸购入亲鱼35尾进行斑鳜人工繁殖试验,催产32尾(其中,雄鱼7尾,雌鱼25尾),产苗16.9万尾,育成体长1.8cm以上的夏花鱼苗5.5万尾。  相似文献   

18.
鸭绿江斑鳜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辽宁省凤城市大堡渔场进行了规模化斑鳜人工繁殖试验。通过采取亲鱼强化培育、严格筛选、改进产卵条件等方法,使平均催产率从75.0%提高至95.3%,平均受精率从50.0%提高至92.3%,组出苗尾数从4066尾提高至10056尾,畸形率从5%降至1%。产卵条件改进后的斑鳜人工繁殖方法即简便又高效。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马纽养殖中的苗种问题,我们于1995年在梁山县进行了“乌嫁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试验”,人工催产50组亲鱼,获卵150万粒,孵苗113万尾,育出5~6·7厘米鱼种引.2万尾。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一、亲鱼来源与培育试验亲鱼于1995年春从东平湖流畅河起捕鱼中挑选,雌鱼体重1000~1500克,雄鱼1500~2000克,2~3龄体质健壮,个体均匀,性腺发育较好。雌雄亲鱼按1。1.2比例分池培育。亲鱼培育采取驯化投饵,强化培育方法。饵料,主要以鲜活野杂鱼虾,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辅助少量植物性配合饲料。在培育过程中,注重水质调节,每7…  相似文献   

20.
赤眼鳟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进行了野生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人工驯养、繁殖及苗种培育,并对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以胸腹注射法进行一针或两针人工催产,效果都较好,效应时间一般随水温升高而缩短,24℃~27.5℃一针注射后的效应时间为10~12 h;22℃~23℃两针注射(距第二针)的效应时间为8h左右;浮盘与水泥池组合式孵化方式合理、可靠,3年累计孵出鱼苗218.2万尾;赤眼鳟的孵化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在21~24℃时,一般需32 h孵出,而当水温上升至24~27.5℃时,则仅需20~24h即可出膜;鱼种培育阶段,生长较快,冬片鱼种规格也能达到10 cm~15 cm,3年累计育出赤眼鳟冬片鱼种22.81万尾,平均成活率达82.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