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迁西县三屯营镇侯庄村赵福林 ,在栗树底下建小棚栽培栗蘑 ,不用遮荫网 ,利用栗树枝叶对栗蘑形成巨大的遮荫层 ,在高温条件下 ,也可正常出菇 ,减少占用耕地 ,提高废弃地利用率 ,吸收栗树下多余的养份 ,栗蘑口味好 ,提高产品质量。这种栽培栗蘑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栗树下栽培栗蘑显效@马国民  相似文献   

2.
我州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1980年黑木耳总产达100万斤,大规模生产的还有双孢蘑菇和平菇,其他如榆黄蘑、元蘑、猴头菌、花脸蘑和毛木耳等人工栽培实验也获得成功,即将投产。但目前菌种质量不稳定,影响栽培效果。全州100多个菌种厂,生产的菌种栽培效果各不相同,有些菌种几乎不出菇(耳),长出杂菇,或者出的菇体不大,生活力弱,易受虫害和发生烂菇等。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菌糠对五种蘑菇的化感效应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木耳菌糠对平菇、秀珍菇、榆黄蘑、鸡腿菇、杏鲍菇等五种菇类菌丝生长的化感效应分析结果,选用黑木耳菌糠有促进作用的平菇菌株和化感效应不明显的秀珍菇菌株进行出菇试验。采用传统木屑78%培养料配方为对照,按照黑木耳菌糠替代木屑质量比为15%、30%、45%、60%、78%的五个配方处理,进行平菇和秀珍菇出菇试验。结果显示,当利用30%黑木耳菌糠替代木屑栽培平菇和秀珍菇,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达到最高值,均与对照以及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当菌糠替代量高于45%时,平菇产量低于对照,菌糠替代量达到60%时,生物学转化率低于对照的生物学转化率;黑木耳菌糠的添加,对秀珍菇的单产和生物学转化率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平板试验就克霉灵等5种杀菌剂,对滑菇等8种食用菌及木霉等3种霉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旨在筛选出既能抑制霉菌又不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杀菌剂及其适宜的使用浓度。结果表明,克霉灵250倍液可在元蘑、滑菇和黑木耳种植时使用,猴头菇种植时不可用,其它菇类慎用;克霉净400倍液可在黑木耳种植时使用,其它菇类慎用;多菌灵600倍液可在茶薪菇种植时使用,在黑木耳种植时不可使用,其它菇类慎用;菇宝2 500倍液可在元蘑、滑菇、姬松茸和茶薪菇种植时使用,其它菇类慎用;50%氯溴异氰尿酸1 200倍液可在元蘑、姬松茸、黑木耳、双孢蘑菇和茶薪菇种植时使用,其它菇类不可用;克霉灵100倍液、克霉净100倍液,在供试菇类均不可用;菇宝1 5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800倍液除茶新菇外,在其它菇类种植时均不可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比例的黑木耳菌糠提取液对五种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黑木耳菌糠提取液的PDA培养基对平菇、秀珍菇、榆黄蘑、鸡腿菇、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适量的黑木耳菌糠提取液对平菇和榆黄蘑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秀珍菇、鸡腿菇和杏鲍菇的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加入20%菌糠提取液的培养基对榆黄蘑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入60%菌糠提取液的培养基对平菇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它添加比例的菌糠提取液,对平菇、秀珍菇、榆黄蘑、鸡腿菇、杏鲍菇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或无明显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6.
菌粮间作是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经营模式,该试验选用黄伞(Pholiota adiposa)、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3种食用菌,与春播玉米进行菌粮间作栽培,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黄伞、榆黄蘑和大球盖菇每公顷分别收获鲜菇58 695 kg、56 400 kg和14 100 kg。间作食用菌区的玉米明显长势强,棒穗大,质量好,玉米产量平均10 870.5 kg·hm-2,比对照区增产20.7%。按当季市场价格计算,黄伞、榆黄蘑和大球盖菇每公顷增加总收益分别为205 065元、182 115元和113 775元。在相同条件下黄伞-玉米间作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集中化管理,巧妙利用冬季低温介入出菇管理,做到了冬季批量出菇,产三潮菇的效果.为冬季北方元蘑栽培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1997,(4)
《四季种菇新技术疑难300解》由丁湖广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我国进入商品化生产的香菇、草菇、珍珠菇、姬松茸、猴头菇、凤尾菇、平菇、金针菇、蘑菇,竹芬、黑木耳、银耳、毛木耳为重点,兼顾珍稀菌蕈的鸡(土从)、羊肚菌、灰树花、玉蕈、金顶蘑、鸡腿蘑、长根奥得蘑、杨树菇,大杯伞,茶薪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培养料发酵、发菌管理及出菇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利用黑木耳栽培废料即黑木耳菌糠栽培双孢蘑菇的新技术,以期为黑木耳菌糠的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白阿魏蘑栽培时间较短,生产中还存在着出菇困难、生物学效率低等问题。对此,我们对白阿魏蘑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发现双排菌墙出菇具有易于管理、生物学效率高等特点。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1999,(5)
菌类及代号山菇耳℃菌类及代号出菇℃黑木耳山林it}1山林103h#5425哈尔滨88t)8卜一2815一2818—2815一27仰荚潜长白1号仰矢蘑SI刀6灵芝日本3号紫灵芝18~26!8—2620—3015~28平8山平1号山早3号中科5645中f45422—344一324~295~28搽头菇族丰1号猴头蓝H。99金针菇采19金针菇三明1号8—247~234~223—15其它品种:白灵菇(阿魏耳)二口元.美味牛肝菌(大脚形)20元.块根蘑(灰禹招伞)20元,真姬菇(玉甲)20元。东北元萨.梅蘑.台黑灵芝,杨树菇。蛹虫革,炬松茸.灰树花;厌菩.地耳.鸡腿蘑.金耳.沮耳.多脂一伞.大球盖菇.双抱菇,草菇.大肥菇…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地为了发展林下经济,服务三农,提高林农种植的经济效益,引导林农在林下间作黑木耳。积极吸收国内外的代料栽培黑木耳先进技术,并在灭菌和接种、出耳管理等多个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家庭环境培养灵芝、猴头菇、榆黄蘑盆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灵芝、猴头菇、榆黄蘑为试材,用玉米芯、玉米秸和麸皮等为栽培料。采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和管理方法,研究了家庭环境下灵芝、猴头菇、榆黄蘑盆景的制作和出菇管理情况。结果表明:采摘的盆景食用菌子实体很好地保持了其完整性、新鲜度、营养成分和风味,因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更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采收第一潮菇后,适时少量多次地补充营养液还可以提高家庭盆景栽培出菇的次数。所以家庭食用菌盆景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完全可行,是北方地区可供开发的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4.
出菇管理水平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影响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定位出菇是出菇管理阶段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黑木耳、杏鲍菇、滑子蘑、猴头菇、白灵菇等食用菌应用定位出菇技术的方法为典型,阐述了定位出菇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冬季室外气温低,室内栽培榆黄蘑也须封闭出菇,管理难度大。据笔者实践,管理室内榆黄蘑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温度 榆黄蘑的子实体分化不需变温刺激,在15~26℃范围内都可现菇蕾,最适温度为17~23℃,温度低时菇体发育慢,颜色深;温度高时菇体发育快,颜色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产量。立体栽培时,还需注意上下的温差,保持均衡。  相似文献   

16.
侧耳属3种食用菌解剖学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DA培养基和棉籽壳为培养料,培养了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并对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均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菌柄都侧生,每个担子顶部产生4个担孢子,孢子内含油滴,孢子印皆为白色。姬菇和鲍鱼菇菌盖颜色为灰黑色,榆黄蘑为黄色,姬菇和榆黄蘑菌丝生长快,姬菇菌丝浓密,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稀疏,鲍鱼菇菌丝能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姬菇和榆黄蘑子实体小而多,出菇早、产量高,鲍鱼菇子实体较大内部组织紧密,担子、担孢子梗粗壮,孢子饱满油滴大。  相似文献   

17.
黑木耳种植是广西贺州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通过研究黑木耳工厂化生产栽培技术中的菌种制备、菌包生产、出菇管理、菌渣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集成黑木耳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确保黑木耳种植过程中高产高效增收。  相似文献   

18.
鸡腿蘑夏季空调房茵棒式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腿蘑无论是生料还是熟料栽培,通常多集中在春、秋两季出菇.本试验利用鸡腿菇菌丝体常温保存期长和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采用空调房满足夏季鸡腿蘑栽培对环境的要求,通过覆土控制出菇,实现鸡腿蘑周年、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并取得良好的栽培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栗蘑大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功友 《北方园艺》2017,(19):198-199
以承德市兴隆县为生产背景,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栗蘑大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现从栽培季节与培养料配方、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建棚出菇、做畦、菌袋下地管理、出菇管理、采收等10个方面介绍了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基于茶基料栽培长根菇技术研究的前期工作,设计茶树和长根菇田间间作模式栽培试验。经春末2批次间作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大棚内长根菇出菇时间相对集中,生物学效率平均为84%;茶园中出菇时间相对分散,生物学效率平均为73%。秋初试验表明,茶园间作长根菇受温度影响较大。茶树和长根菇间作模式具有可行性。茶树间作长根菇可明显提高茶鲜叶中茶多糖和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对土壤中有机质和pH暂无影响,茶树和长根菇间作模式对于土壤养分有短期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