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利用经纯合的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117AB与6个菜薹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对其目的有效结荚率和亲和指教进行分析,研究117AB与十字花科菜薹品种间的远缘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117AB的远缘杂交亲和性,对于不同十字花科菜薹品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117AB与菜心品种的杂交亲和性较差,而与红菜薹品种的亲和性较好;117AB×十月红菜薹、117AB×改良十月红及117AB×优选十月红等杂交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好,其F1具有较高的有效结荚率.  相似文献   

2.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全不育系为母本,优良青菜自交系为父本,配置种间杂交种,并对菜薹作蔬菜食用的营养成份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与青菜新品种之间的亲和性.结果表明:全不育系间亲和性差异比较明显,显性核不育系比隐性核不育系亲和性高.选育出了菜薹产量高的甘白杂交组合2个,甘白杂交组合菜薹Vc含量明显较青菜薹高.  相似文献   

3.
远缘杂交不育主要是亲本不亲和、杂种夭亡和不育、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本文通过研究油菜远缘杂交现状,油菜杂交的不亲和性,提出蕾期授粉和重复授粉、外源激素处理、改变植物生长环境和杂交条件、选配优良的杂交组合并利用正反交等克服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以及远缘杂种的鉴定识别方法,为以后油菜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陕2A为不育胞质源,利用欧洲双低油菜与陕2B杂交后代选系2168B为父本,育成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68A。该不育系生长势强、抗倒、抗病、配合力高、适应性广。是国内目前生产主要应用的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之一。已育成4个双低油菜杂交种,两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四个品种通过陕西省审定。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118A的发现与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以在黄籽双低常规品系5862R中发现的核不育株与常规品种广泛杂交,个别特殊组合分离后代进行系内和系间测交、自交,通过4年6代成功育成了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纯合两型系118AB、临时保持系118C及其全不育系118CA。经遗传验证,该不育系为隐性核不育,且与117A、S45A不育基因不等位。除具备双低优质特性外,还具有恢复源广,易选配强优势组合;不育性彻底而稳定,不育率100%,使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变得更为简便易行,利于降低种子生产成本和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5A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品质育种中间材料70-4×Manoo与Pol细胞质雄性不育质源经多代测交、回交、育成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5A。该不育系育性稳定,品质优良,不育率和不育度均在99%以上,芥酸含量稳定在1%以下,且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利用湘5A配制杂交组合,易于获得强优质交杂组合,现已育成一个杂交组合湘杂油2号通过了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油菜诸葛菜属植物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雄不育系甘蓝型油菜Ad-2为母本,诸葛菜、湖北诸葛菜和铺散诸葛菜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诸葛菜与母本的亲和性基本一致。湖北诸葛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可能存在受精前障碍,铺散诸葛菜与甘蓝型油菜有较弱的亲和性,杂交种与其亲本与甘蓝型油菜的亲和性略有差别,父本的基因型对远缘杂交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远缘杂交中可能存在受精延迟现象。蕾期授粉是克服属间杂交不亲和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品种间杂交,将优质黄籽品系“D180-1”的黄籽性状导入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盐1B”及其不育系“盐1A”中,育成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盐2A”和保持系“盐2B”。盐2A黄籽株率达91.0%,黄籽度3.93,不育性彻底,品质双低。与黑籽恢复系及黄籽恢复系材料配组,可选择到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拟改良已有高配合力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品质,以不育系南A2作母本、双低品系92-2作父本测交并连续回交,结合品质定向选择和配合力分析,加速优质不育系选育速度。研究结果:成功选育出低芥酸低硫苷不育系南A6。南A6于2002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鉴定,具有不育性稳定、品质优、一般配合力高、农艺性状优良、异交结实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与6个恢复系配制出2个高产组合和4个优质组合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南A6已成为四川省油菜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主体不育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作为不育源,以野生型芥菜为转育载体进行杂交,将不育基因导入野生芥菜中,并以大头菜为轮回亲本,经过连续6代回交,育成大头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此方法创造性地利用野生型芥菜作为转育载体,克服了甘蓝型油菜不育系与大头菜直接杂交不亲和的问题,转育获得的不育系与大头菜杂交结实好,F1代杂交组合产量高,抗病性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新型雄性不育亚麻的杂种优势及温敏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自然条件下,对亚麻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性表现杂种优势及温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不育性有重要影响,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能使育性提高,结果率和结实率增加,低温使育性下降;结果率和结实率下降,同时还发现不同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不育系与常规品种(系)杂交,杂种F1表现了较强的超亲势强,产量的平均优势率为39.73%,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单株果数的优势最为突出,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有效分枝和千粒重,它们对产量形成也有一定影响;F1还表现了苗期生长速度快、多分枝多果及早熟的特性。通过该不育系利用杂种优势,将是提高亚麻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水稻花药培养在亚种间杂优利用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对水稻广亲和材料间,广亲和与籼、粳品种间,以及广亲和与籼型恢复系间的杂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用花粉植株(HO)与雄性不育系测交,通过考察测交种的农艺性状、结实率与产量,同时筛选出亚种间强优协组合及其父本。该方法可在两年四季完成一个育种周期,是水稻亚种间杂种利用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35个杂交稻新选恢复系与已在生产上获得推广的16个杂交稻两系或三系不育系随机配组成73个杂交稻组合,将各杂交稻稻组合杂种F1及其亲本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种植,对其收获各杂交稻组合与其亲本种子的碾米品质性状及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源A/R2032、P64S/R996、粤太A/R259、金23A/R52等杂交稻组合的碾米与外观品质表现优异;母本T98A、陆18S,父本R2773、保健红米适宜大面积推广配组;杂交稻组合整精米率受恢复系的影响不可忽视,73个杂交稻新选恢复系整精米率的一级优质米达标率为95.9%;杂交稻垩白性状的超亲优势表现明显;同时还发现不同杂交稻恢复系与同一杂交稻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同一杂交稻恢复系与不同杂交稻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的碾米品质及外观品质各性状均表现不同;今后杂交稻及其亲本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改良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糙米率和降低垩白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部分柿品种杂交亲和性的研究,为柿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及杂交组合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杂3-2”、“禅寺丸”、“杂4-2”和“正月”4个雄株作父本,“黑柿”、“干帽盔”、“野柿”、“平核无”、“金枣柿”和“阳丰”6个雌株作母本,设置自然授粉(对照)、套袋不授粉、套袋后进行无生活力花粉授粉和有生活力花粉不同组合杂交授粉4种处理,利用离体萌发法比较雄株的花粉生活力,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柿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并比较不同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单果种子数和无籽果实率。【结果】4个雄株花粉生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杂3-2”(52.53%)>“禅寺丸”(48.13%)>“杂4-2”(40.02%)>“正月”(34.10%)。在24个杂交组合中,相同倍性的父本与母本杂交,柱头乳突细胞表面均无胼胝质(“阳丰”与各雄株杂交情况除外),且花粉粒在柱头上粘附萌发形成大量的花粉管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受精;不同倍性的父本与母本杂交,柱头上粘附的花粉粒少,柱头胼胝质的形成阻碍了花粉的萌发。24个杂交组合中,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最高的组合为“黑柿”ד杂3-2”,分别为74.44%和4.00;坐果率最低的组合为“金枣柿”ד正月”,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分别为22.22%和0.10,且人工授粉处理的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均高于自然授粉处理。通过比较不同授粉方式下6个雌株的无籽果实率可知,“干帽盔”、“阳丰”、“平核无”存在真单性和刺激性单性结实现象,“黑柿”存在刺激性单性结实现象,“野柿”、“金枣柿”存在假单性结实现象。【结论】柿不同雄株间的花粉生活力存在差异;相同倍性的父本与母本杂交亲和性大于不同倍性间父本与母本杂交;人工授粉能明显提高各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  相似文献   

15.
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6份较优不育系材料和5份恢复性材料配组的30个不育组合的早期产量、总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分析及不育系主要不育性状的调查评估,研究了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的可利用性。结果表明,不育组合产量优势明显,试验鉴定出性状稳定,整齐度高,不育性强,配合力好。因此,茄子的功能性雄性不育系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春油菜区中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春油菜区生态条件下,春性和半冬性油菜亲本所组配的杂交组合之间的杂种优势差异。选用不同春化类型油菜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亲本+正交F1组合)设计,分析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亲本对F1的农艺性状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亲本对杂种F1的总角果数影响最大;在亲本春化类型的方差估算及性状遗传力分析中,含油量、单株产量、角果粒数和千粒质量在一般配合力中占的比例较大,说明受到亲本类型遗传较大;在冬春不同类型亲本的杂交组合中,含油量、单株产量和单株角果数的超亲优势平均值以春性类型的亲本和半冬性类型的亲本所测配的杂交组合为最大。因此,春性品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组配的杂交组合比同类品种间组配的组合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利用芸薹属近缘属的基因资源进行油菜品种改良,探索了甘蓝型油菜×芸芥的属间杂交亲 和性。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中油821和J-2为母本,三营芸芥和东郊芸芥为父本,进行人工远缘杂 交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芸芥属间杂交亲和性较低,杂交亲和性的强弱与亲本材料有关,不同 品种的甘蓝型油菜与不同品种的芸芥属间杂交亲和性(真杂种苗数/授粉花蕾数)不同,湘油15号与三 营芸芥的亲和程度最高,为0.036,J-2和东郊芸芥的亲和程度最低,为0.014。  相似文献   

18.
两系法杂交油菜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阐述了我国两系法杂交油菜育种研究取得的可喜进展,已选育出一批两用不育系及配置的 10多个组合通过审定;“十五”以来两系法杂交油菜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已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并讨论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两系法油菜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BNS(Bai-Nong sterility)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有完全的不育性和高自身转换性,在小麦杂交育种中有重要利用价值。为探讨该不育系的遗传方式,用该不育系与455个正常可育小麦品种杂交,结果发现F_1代套袋自交结实率从0到91%非正态连续分布,平均值24.52%,其中与BNS自交结实率相同的高不育组合占总组合数的15.42%,达到父本育性水平的高恢复组合占0.88%,其余是由低到高的部分不育组合。用F_1典型不育组合正反交,结果发现反交组合自交结实率虽提高显著,但远不达可育水平,仍是不育类型,表明BNS是核不育,不是质核互作不育。在核不育模式下,由于F_1有大量不育组合,表明BNS的不育性在F_1具有显性特征,由于F_1也有完全恢复组合,表明这些组合的父本中有恢复基因,且是非等位的。因此,BNS的不育性应是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显性恢复的遗传模式。用F_1典型不育组合的F_2估计不育主效基因是2对,典型恢复组合F_2估计恢复主效基因也是2对。在2对显性不育基因和2对显性恢复基因的核遗传方式下,推断BNS、不育保持父本、不育恢复父本的基因型,然后用自交法和测交法检测后代分离,其中测交法用BNS测交可育组合的F_1基因分离,用无恢复基因的"郑麦366"测交不育组合F_1基因分离,4年共观察了16个F_2自交组合,20个Ft测交组合,结果表明,F_2和Ft的自交结实率不育与可育分离比与理论期望分离比均吻合,说明BNS的"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显性恢复"遗传模式成立。  相似文献   

20.
谷子品种间杂交选育雄性不育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阳市农业科学院2001-2008年谷子杂交育种过程中配制的杂交组合为基础材料,利用其中杂交后代所产生的不育株选育出一些雄性不育系,并对这些不育系进行了授粉结实性及F1育性可恢复性测定.结果表明,不育株在杂交组合后代中出现的概率为21.7%,其中不育性可得到较好的遗传,占不育组合数目的25.8%.授粉结实性测定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