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鱼、贝等海洋生物通过对赤潮毒素的富集作用产生贝毒,人误食了这些含有赤潮藻毒素的鱼类和贝类后则有可能中毒甚至死亡,麻痹性毒素(PSP)和腹泻性毒素(DSP)是其中重要的两种赤潮毒素,他们毒性大、作用强,严重威胁着人类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两种贝毒的化学性质、致毒机理以及毒性,并对当前常用的几种检测技术进行了对比说明。  相似文献   

2.
麻痹性贝毒对海洋贝类的影响及加速贝毒净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傅萌 《水产学报》2000,24(4):382-387
麻痹性贝毒 (ParalyticShellfishPoison ,PSP)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 ,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贝毒。它是由STX及其衍生物组成的一类赤潮生物毒素 ,主要来源于能形成赤潮的有毒甲藻。这些甲藻大多隶属于三个属 (Alexandrium ,Pyro dinium ,Gymnodium) [1] 。PSP毒素目前已知有二十多种 ,其基本结构是四氢嘌呤环 ,根据R4基团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其中氨甲酰类毒素的毒性最强。那些基本的中毒症状很可能是由它们所引起的。N -磺氨甲酰类毒素经常存在于肇事的甲藻或贝类中。但由…  相似文献   

3.
电离辐射对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两种主要贝毒--腹泻性贝毒(DSP)和麻痹性贝毒(PSP)进行了电离辐射辐照降解处理的研究.采用电子束和钴-60两种电离辐射方式,在0~10kGy的辐射剂量下对带有腹泻性贝毒的牡蛎样品和麻痹性贝毒的浓缩粉样品进行处理,用小白鼠毒理法对辐照前后的贝毒进行检测对比.经过对比发现,辐照对这两种贝类毒素均有降解效果,采用电子束辐射的效果优于钴-60辐射.电子束辐射对麻痹性贝毒的降解效果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在对麻痹性贝毒的辐照中,3.2 kGy与5.8 kGy的辐射剂量降解效果相差不大,降解率均在15%左右,而8.8 kGy辐射剂量的降解效果接近30%.说明电离辐射对贝毒有显著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检测方法、判断标准和近年来对国内产区贝类污染DSP的检测情况.结论:腹泻性贝类毒素在国内贝类产区分布广、检出率高,但在地域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与DSP的产生机理以及不同贝类品种对DSP的耐受能力有关.提出预防贝类污染DSP和预防人体DSP中毒的措施,为贝类的生产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毒贝和贝毒     
李诺 《海洋渔业》1983,5(4):181-182
现存的软体动物约有11万5千种。其巾海洋贝类约有10万1千种,淡水贝类约有1万4千种。它们绝大多数无毒或可供食用,仅少数种类因含有毒素或毒液能使人类中毒,这些具有毒性的贝类称为有毒贝类。据调查,有毒贝类约有80多种,主要分布于海洋中。贝毒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因而造成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贝类的利用和贝类养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早在十七世纪,贝毒问题在欧洲就作为医学上的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麻痹性贝毒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类毒素是海洋藻类产生的天然产物,能引发赤潮的海洋藻类有26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由于许多有毒的藻类,被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摄食,其毒素在这些生物体内蓄积,这类毒素称为贝毒,人们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中毒,根据中毒症状可分为5类:①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  相似文献   

7.
顾新根 《海洋渔业》1984,6(6):286-288
<正> 贝类是一种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食品,历来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家庭佐餐佳肴,但有时在某些海区的某个季节,某些原先可安全食用的贝类会骤然变得有毒,人或动物若食用这种贝类就会发生中毒现象,严重时则可致人于死命。这种现象一般称之谓赤潮性(外因性)贝毒。赤潮性贝毒现象历史上很早就有发生,据 Halstead(1965)报道,在1689~1962年间,世界上有记载的赤潮性贝毒中毒者有900多人,200多人死亡。1972年9月和1976年6、9月袭  相似文献   

8.
自2016年河北省发生贻贝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超标且中毒事件以来,该区域主产贝类中PSTs安全风险受到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以2022年3—6月在河北省近岸采集的6种主产贝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法)分析了PSTs的残留状况并进行急性暴露评估,以了解河北省近岸贝类中PSTs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消费风险。整体来看,不同贝类样品中均有PSTs检出,且4月份贝类样品风险最高,但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安全限量标准;该区域贝类中PSTs主要组分为GTX1&4和GTX2&3,且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采用最高含量进行急性暴露评估发现,所有贝类样品均处于安全可接受状态。虽然河北近岸贝类中PSTs最高含量呈降低趋势,但仍存在一定残留及安全风险,后续需持续围绕该海域进行长期性调查研究,为我国贝类毒素监管和食用安全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10.
建立灵敏可靠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技术是保障我国贝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本研究选取3-(2-呋喃甲酰基)-喹啉-2-羰醛(FQ)为荧光衍生试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柱前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建立了贝类中3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STX、GTX1及NEO)的检测方法,对影响荧光衍生效率和色谱分离效果的各主要实验因素分别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最佳实验条件下,3种PSP毒素成分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保留时间(tm)及峰面积(PA)的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值分别小于3.1%和5.6%,当信噪比(S/N)等于3时,检测限范围为7~14μg.kg-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2%~92%,RSD值小于5.2%。该方法灵敏、稳定且可靠,可用于贝类中三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的日常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根据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bent and toxin tracking,SPATT)原理,在牡蛎养殖区内,利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对海水中常见的4种腹泻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1,DTX-1和Dinophysistoxin-2,DTX-2)、米氏螺环毒素(Gymnodimine toxins,GYM)进行吸附,对其吸附效率进行评价;建立了从海水中富集与检测4种常见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在养殖区内,选取5个采样点,每隔7d,同步采集海水与牡蛎样品,对牡蛎养殖区海水中和牡蛎体内的腹泻性贝类毒素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海水中与牡蛎体内毒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HP20树脂对4种腹泻性毒素吸附回收率良好,OA为98.9%,DTX-1为103.3%,DTX-2为93.5%,GYM为76.6%.在整个监控期内,除DTX-2外,其他3种毒素均有检出,OA浓度为20.451-422.352 μg/kg,DTX-1浓度为15.954-368.678 μg/kg,GYM浓度为20.452-282.231 μg/kg.在整个监控期内,海水样品中3种毒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同一分布特征,牡蛎体内毒素含量随着海水中毒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且峰值出现延后现象.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对养殖区水环境进行时空监控,为海水中和海洋贝类体内毒素的监控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贝类毒素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2.
自1997年7月1日以来,欧盟一直禁止我国的贝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1999年欧盟水产品考察团对中国贝类卫生控制方面的评估报告中建议中国"官方贝类控制计划"从海区分类到产品出口必须付诸实施[2].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主要贝类养殖区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8年4月对福清、莆田、惠安、漳浦等4个贝类养殖区的褶牡蛎、缢蛏、花蛤等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4个养殖区的养殖牡蛎体内Pb和Cd以及花蛤、缢蛏体内Cu、Pb、Cd、Zn的含量,都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福建中、东部沿海主要养殖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4年对福建中、东部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8种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调查结果表明,贝类体内石油烃平均含量为10.6mg/kg,基本符合《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GB18421—2001),质量状况较好。本文还对不同地区养殖的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以及国内外其他海域的贝类体内的石油烃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同种贝类在不同贝类养殖区其体内的石油烃含量差异较大,这与其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场地环境条件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贝类净化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贝类净化研究工作经历和经验,结合国外目前贝类净化的现状,对我国贝类净化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5年9月和2016年5月采集的曹妃甸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利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AMBI指数法和M-AMBI指数法对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和生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9月和2016年5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其中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物种数占据较大比例。该海域的优势种为日本大螯蜚、日本刺沙蚕、囊叶齿吻沙蚕、轮双眼钩虾,其中日本大螯蜚具有最大的丰度和优势度。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2015年9月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20%的相似性可以分为4组,2016年5月以10%的相似性可以分为7组,两次调查的群落结构相似性均较低。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9月底栖群落受到严重污染扰动,而到2016年5月,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优势显著上升,群落受扰动状况改善,达到未受或受到轻微污染扰动状态。AMBI指数及M-AMBI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曹妃甸海域大部分站位生境质量为良好状态。本研究揭示了曹妃甸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可为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染色体组工程的研究,主要是指人工雌核生殖,人工雄核生殖,多倍体的诱导等方面的研究,自从Stanlq等(1981)报道了人工诱导美洲牡蛎(Crassostreavirginica)受精卵获得多倍体以来,海洋经济贝类多倍体育种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除了对各种诱导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外,对多倍体贝类的生物学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研究表明,人工诱导的三倍体贝类具有不育、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等优良品性。因此,根据各种经济贝类养殖需要,培育三倍体品种,对促进贝类养殖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近年来水产动物染色体组的操作,新的染色体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