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籼粳稻杂交F2群体(F2 A:晚轮422/沈农265;F2 B:泸恢99/沈农265)为试材,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产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四川到辽宁,株高和穗弯曲度显著提高,而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及剑叶张角则表现出降低趋势。在辽宁,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四川,每穗粒数则显著低于四川。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表现为Cw(长剑叶、弯穗)> Cz(长剑叶、直穗) > Dw(短剑叶、弯穗) > Dz(短剑叶、直穗),穗数和每穗粒数以Dz最低,Cz和Cw较高。剑叶长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剑叶宽与每穗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剑叶宽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穗弯曲度只在四川分别与结实率及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则表现为与大多数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3.
4.
新优365是温州市农科院浙南水稻育种中心用不育系新露A与本中心选育的恢复系温恢365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易栽培、后期青秆黄熟、米饭食味较好等优良特点,2003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三系法籼粳亚种杂交水稻研究的初步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自1985年开始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至1989年已初步育成了一 批籼粳亚种杂交水稻的早、中、晚稻组合,其穗型大小、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比同熟期的当家常 规稻和品种间杂交稻都有大幅度超出。在轮回422/选10-19组合分离后代中,选育了多种熟期和生态类型的广亲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6.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杂种优势强。为了选育出竞争优势很强的籼粳杂交稻,首先应用籼、粳亚种的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出籼粳交的保持系、恢复系或材料;其次用籼粳交的保持系或材料转育成不育系或材料;第三用籼、粳稻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测交;第四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稻品种或材料测交;第五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进行广泛测交,再从中选出竞争优势强的籼粳杂交组合;第六,经过试种、鉴定,选出竞争优势极强的籼粳杂交稻。  相似文献   

7.
8.
用5个籼型不育系与5个偏粳型恢复系,25个双列杂交组合。测定了经济产量的配合力,研究了10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料,分析和比较了各性状的广义、狭义、现实遗传力及相关遗传力,并估算了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及其间接选择的相对效率,同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籼粳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与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的趋势不完全一致;(2)杂交F1代的大部分性状的狭义、现实遗传力较高,稳定性较好,但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又比较复杂,因而在育种中要注意性状的单一和整体的关系;(3)千粒重、株高、稻粒比重、着粒密度对杂交F1代产量的构成和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籼粳交育种效率,提出了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介导籼粳交的籼稻育种方法,其杂交模式为(IA/JB)F1/IR,即(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保持能力的粳稻品种)F1/具有恢复能力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全面探讨了该方法的技术细节,介绍了利用该方法选育籼型三系恢复系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0.
粳型亲籼系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粳型亲籼系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情况,解释并分析了粳型亲籼系能成功育成不育系的原因,提出了利用粳型亲籼系培育掺粳籼型杂交稻的育种策略并分析其育种效率,随着掺粳籼型杂交稻的育种规模扩大,利用粳型亲籼系比直接利用粳稻的育种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路洪彪  毛艇  张战  赵一洲  李鑫  杨宏德 《北方水稻》2010,40(4):16-18,32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F9重组自交系(RIL)为试材,测定其程氏指数六性状、大小维管束比及大维管束比。揭示其杂交后代亚种特征表现及其籼粳属性,并进行程氏指数六性状、大小维管束比及大维管束比之间相关性运算,分析其亚种分类表型性状与解剖学性状间关系。结果表明:除1-2穗节长呈偏籼分布,其余性状均呈偏粳分布;由程氏指数及维管束比揭示籼粳属性均为由籼至粳的偏粳连续分布。其相关性分析表明杂交后代其亚种特征各性状已发生重组,与典型籼粳稻相比,非随机分离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选用27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研究了各杂交组合F1及其父本的籼粳特性与F1部分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选择分蘖力强,植株高大,结实率好的父本,可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两系杂交水稻F1的株高、秆高和剑叶叶长优势与程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两系杂交水稻F1穗长与父本叶毛密度和稃毛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父本穗节长和千粒重与父本稃毛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地区籼粳交后代品系为研究对象,测定亚种特征程氏指数及维管束性状,并调查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指标,分析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按程氏指数划分越偏粳型的株系,越倾向于有较高的结实率;越偏籼型的株系,越倾向于有较长的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而维管束数目越多,越可能有较高的穗粒数。  相似文献   

14.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亚洲重要稻作区的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地的栽培稻品种89份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稻系14份为材料,根据形态进行分类并检测其同工酶。从结果看,Amp-2、Acp-1和Cat-1三个同工酶对于籼粳分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20份产量差异显著的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分析高产杂交粳稻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的杂交粳稻组合产量结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生物产量大;穗部性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次枝梗粒数多上.穗数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一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酯酶同工酶在区分籼粳品种类型上是一个有效而可靠的指标.我们以前的研究已确定,水稻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谱型分为三大类:籼型、粳型和中间型.近年来又发现广亲和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谱型是属于中间型的13457或粳型的1457(仅Aus373是1247).根据这两种谱型(13457和1457),从种质资源中可初步检出广亲和品种.在这个试验里,试图用与籼粳杂交测试的方法,去验证具有广亲和酶谱型品种是否有广亲和性.  相似文献   

17.
曾军 《北方水稻》2013,(6):13-16,30
以辽宁省2005年~2011年审定的部分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产量水平将69个水稻品种划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个产量类型,研究辽宁省水稻品种产量结构特征,比较了不同产量类型品种产量性状变化。表明,有效穗数、总粒数、千粒重是影响水稻产量表现的最主要的性状因子。高产类型品种在有效穗数、总粒数上处于中高值的比例较高,同时,在性状组合上性状间尤其是在有效穗数和总粒数的结合上表现协调,产量结构运筹上较为合理。水稻品种要获得650 kg/667 m2以上产量的产量结构参数为:有效穗数15个/穴、总粒数125粒/穗,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5 g左右。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杂交籼稻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养分吸收及肥料效应的影响,探讨了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施肥指标,百公斤稻谷需N 1.83~1.98 kg,无氮基础产量百公斤稻谷需N 1.11 kg,氮肥利用率36.6~48.0%,氮肥基肥、蘖肥和穗肥的最佳比例40%、20%和40%,应用修正后的stanford公式实现杂交籼稻精确定量施肥。  相似文献   

19.
刘研 《北方水稻》2012,42(4):31-32,36
以盘锦稻区籼粳交后代品系43个为研究试材,测定程氏指数并分析其各项指标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除1~2穗节长呈明显偏籼分布外,其余均成偏粳分布;6个亚种特征性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明显的非随机组合现象。  相似文献   

20.
对2005--2013年通过福建省审定的63个中籼杂交稻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年育成的中籼杂交稻品种平均产量为584.79kg/667m^2、比对照增产7.62%。产量与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以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生育期、结实率相关不显著;每穗总粒数对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生育期和千粒重,再次是有效穗数。因此,在福建生态条件下,应在适宜的穗数基础上,增加每穗总粒数,适当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籼杂交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