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养奶牛,在什么地方开始,谁开始养的这一段历史,知道的人不多了,我今年正七十岁。我父亲五十岁才生我,他十六岁开始养奶牛。以年计算,我父亲生我到现在已有120年了,去掉十六、七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相似文献   

2.
买猪往事     
正老家那不大的院落里,有鸡窝、狗窝、猪圈、牛圈,一副与人和谐相处的样子,是乡村里的一道景致。有一年盛夏,父亲让我和大哥去赶集买小猪仔。其实那时家里的猪圈已经空了好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买上合适的小猪,让父亲非常着急。俗话说得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此可谓是铁打的猪圈,流水的猪。  相似文献   

3.
周大强 《草原》2012,(3):55-60
正父亲的颜色父亲五十岁以后,一天天黑瘦下去,皮肤都成了泥土的颜色。而我刚过三十岁,也开始按着父亲的模样生长。父亲说,你这一身颜色,全村找不出第二个来,有你这样的一个儿子,我无愧祖宗了。  相似文献   

4.
正母亲的老家是北京,二十岁前一直生活在怀柔的一个村子里,和父亲成亲后,就去了父亲的老家——昌平的一个村子,1972年随转业的父亲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定居,直到现在,整整45年。以前父亲总说,是他把母亲和我们带到城里,要不是他,母亲和我们都是农民。这话不假,但当我十几岁时,听到父亲这样对母亲说时,发现母亲眼圈红了,隐忍着怒气和委屈,再大些,我明白了,父亲大男子主义式的特意强调伤害了母亲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     
《草原》2016,(5)
正父亲弥留的时候,我还在夏威夷飞往北京的航班上。蔚蓝的太平洋浩瀚无际,大朵的白云不时从机窗外掠过,而我无心领略这一切,头斜倚在舷窗边,任眼泪流淌着,流淌着……此刻,我离天堂近在咫尺,我祈求上苍,多给父亲一些时间,能让我跪在他的床前,抓着他的手,大声地说"爸爸我  相似文献   

6.
收蜂的喜悦     
正2017年国庆长假的前几天,老天也不给面子,天天基本上是时断时续的雨,细雨蒙蒙,阴雨绵绵。10月2日是笔者所在乡镇赶集日,正当笔者早晨走在街上时,突然被老家毗邻开小饭馆生意的邵大哥叫住了,他告诉笔者同组的张老汉成都办公桌抽屉里有一窝蜜蜂,因害怕被蜜蜂蜇,想买点农药将其毒死。我告诉邵大哥,不必用药,我可以帮张老汉去收蜂,于是就要了张老汉的电话。由于笔者所在地是一个中心场镇,赶集的人非常  相似文献   

7.
父爱     
我的父亲经历“复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当过赤脚医生:干过民兵连长:帮助别人代过课:干过两三年大队支书。村里人都说我父亲实在聪明,直到现在他所教过的孩子都还称呼他张老师,大人们称他张支书,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在我母亲眼里他是个老憨,因为别人“当官”一年都把自己的家搞得停停当当,而我们家仍旧是土屋一座半,所以父亲得了母亲不少的埋怨,那时的他却总是嘿嘿傻笑。  相似文献   

8.
《草原》2017,(7)
正睁开眼睛,闭上眼睛,故乡都是一堵墙,恍惚的墙。那堵墙在孟少辉的眼睛里晃来晃去晃来晃去,四十年了。孟少辉问,娘,我的故乡在哪里?母亲,不知道。孟少辉问,爹,我姓什么?父亲,不知道。问来问去,父亲母亲就老了,就去了。临去的时候,父亲母亲对他说,我们真的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你姓什么。父亲母亲告诉他,他们见到孟少辉的时候,孟少辉六岁,虚岁六岁。他们问卖孩子的那个人,那人说,你的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卑微的伟人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回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又过了一年,父亲又带儿子去了丹麦,到安徒生的故居去参观,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怎么他生前会在这栋阁楼里?"父亲回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  相似文献   

10.
蜂缘一生     
袁德雨 《中国蜂业》2006,57(11):36-37
从小就与蜜蜂有缘 我从小时候就与蜜蜂有缘,十一二岁时,我跟随做教师的父亲去外地读小学。父亲一边教书,一边还养了十来箱蜜蜂。每当他管理蜂群时,我总是头上罩着一件衣服,从衣缝中观看那飞翔的小生灵,感到特别好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养蜂的基本常识,像摇蜜、防盗蜂、收捕分蜂等,成了父亲的小帮手。后来父亲去省城进修,把养蜂的事交给了我,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我一边读书一边养蜂,觉得在师生们面前显得特别能干。有的小学生去逗蜜蜂时,我就说蜜蜂要螫你的,把他们都吓跑了。  相似文献   

11.
我父亲从1982年开始养蜂至今已有24年,这期间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曾受到蜜蜂的恩惠,也跟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养蜂,父亲经历了不少坎坷,第一次尝试养蜂便以失败告终。那时由于条件有限,加上自身经验不足,秋天该给蜂群治螨也不知道,蜜蜂接连不断死亡,父亲毫无办法,只能眼瞅着蜂群所剩无几,一年的辛苦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第二年春天,他订阅了《蜜蜂杂志》,又买来了由刘中衡编著的《养蜂》一书。由于父亲善于钻研,很快找出了前一次失败的原因,也从中学了不少养蜂知识。他开始了第二次养蜂。功夫不负有心人,蜜蜂很快…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一次酒宴上,我认识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家乡的各级报纸曾对他有过多篇报道,他的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少年时,父亲常年卧病在床,生活的全部重担压在母亲孱弱的肩上。一天,母亲上山为父亲采集草药时,不慎滚落山崖,当场昏厥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听闻噩耗,父亲,口气没缓过来,也去了。一天内痛失两位至亲,遭此沉重  相似文献   

13.
《北方牧业》2010,(6):34-34
<正>有一个佛教徒走进庙里,跪在观音像前叩拜,他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个人也跪在那里,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他忍不住问:"你怎么这么像观音啊?""我就是观音。"那个人回答道。  相似文献   

14.
站起来     
《辽宁畜牧兽医》2012,(9):32-32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陈玲 《蜜蜂杂志》2012,32(12):36-36
很久以前我就有一个想法,写写父亲陈代明几十年的养蜂史,写写我们家与小蜜蜂的渊源,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父亲高中毕业时因几分之差无缘踏进大学校门,又因是家中长子,所以父亲不得不承担起属于他的那份责任。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看到他的舅舅在饲养中华蜜蜂(俗称土蜂),于是拜舅公为师,从此走上了养蜂之路。  相似文献   

16.
学者张新全     
卓松 《四川草原》2004,(10):52-53
<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正忙着写作的父亲,面对顽皮孩子的纠缠,顺手将一张世界地图撕碎交与孩子去重新拼凑,满以为可以安心清净许久了。但仅仅过了半小时,孩子就兴高采烈地将一张拼凑完整准确的地图放在了父亲的书桌上。父亲很惊讶,而孩子的话更让他深思,“我发现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按人的五官去拼凑,人正确了,他背面的世界也就正确了。”孩子说。  相似文献   

17.
《动物保健》2012,(10):1-1
他出身于佃农家庭,家里非常贫穷,世代务农,帮父母下地干活,是常有的事。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他和父亲下地劳动,不多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全身酸痛难忍,他回头一看,一上午和父亲辛苦的劳作,就只割掉了一小块的稻谷,他无奈地望着那一望无垠的稻田,问旁边的父亲,这么一大片,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呢?父亲淡定地回答他,怎么会做不完呢?我每年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做完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九八○年七月份,我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有幸会见了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朋友——著名的植物学教授杜威博士。他五十岁刚出头,身材魁伟结实,满面红光,看上去,仿佛他永远不知疲倦似的。刚一见面,以同行之谊,我们就兴奋地交谈起来,言谈之中,我发现他和每一个热爱中国的美国朋友一样,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谈到他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他的心早就想往着她,今天来到这里,非常高兴,对我国禾草种和品种如此丰富繁多,极  相似文献   

19.
一我几次采访熊友明,都被他幽默的话语深深吸引,他对大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种不容置疑的神态。他戴着的眼镜片里,反射着岭连岭、峰连峰、坡垒坡的大山,这里是他的故乡,是他的衣食父母。大山的精气是他的智慧,大山的性格是他的坚强。熊友明是城口人,从小到大吃了不少苦头,也志存高远。1978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城口考进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糸。4年的学习生涯,使他懂得不少。毕业后,他可以分配在大城市工作,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大山的怀抱,他知道穷山恶水正需要人去改造。他正应了孟子曰…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深秋的一天,祁连山脚下的一个村庄,一位五十岁出头的个头高大的汉子,远眺空寂的荒野,“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的苍凉,伴着寒风,透进了他的心。这时,一双闪亮精悍的眼睛与他蓦然相撞,一种缘分相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