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培武  朱巧玲 《养猪》2013,(5):117-118
猪丹毒(SwineErysipelas,SE)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rhuslopm^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早些年,由于SE疫苗的大量使用和猪场保健观念的增强,在大型猪场本病曾一度销声敛迹。但大概从3年前开始,本病又开始在我国呈现流行趋势,甚至一些保健和生物安全都做得非常好的大型规模猪场都未能幸免。由于此次sE疫情多以急性病例为主,发病初期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2.
曾令  ;周厚品 《动物保健》2014,(7X):105-105
2014年6月,明月乡猪场4头母猪,32头架子、47头育肥猪发病,造成先后死亡母猪2头,架子猪6头,育肥猪18多头。上峡乡某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50头,育肥猪278头,仔猪425头,该场2014年7月以来先后出现多头猪突然发病,症状是:发烧、不吃,驻场兽医初步诊断为链球菌感染,用常用的兽药治疗5天无效,发病的猪越来越多,有传染性。先后死亡母猪7头、架子猪13头,育肥猪28多头。后来业主邀请本人到场,经过临床检查:发病猪体温41℃以上,个别的超过43℃,呼吸加快,食欲废绝,个别猪皮肤发红,病重者表现为颤抖,站立不起。解剖:口鼻、下颚、腹和大腿内侧皮肤发紫;腹股沟、肝、肺淋巴结肿大、切口外翻,有液体流出;脾肿大,呈紫红色;肾肿大,紫红色(称为大红肾);肝充血肿大;胸腔积液,心肌有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3.
<正>猪丹毒对大多数近些年来的养殖户来说,比较陌生,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这种病,一旦发生很容易措手不及。本文将介绍猪丹毒的临床症状,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养殖户对猪丹毒的认识。1致病菌介绍丹毒丝菌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可寄生于哺乳动物、禽和鱼类。其中红斑丹毒丝菌对猪感染率最高,使猪患有猪丹毒。人可经外伤感染,发生皮肤病变,称类丹毒。本病可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  相似文献   

4.
5.
正谈起猪场的疾病,很多的专家、教授,甚至是饲养场的技术人员,很愿意谈论的就是:今年或者最近又发现了哪种新病,在新的疾病领域有啥新的控制心得。但是在猪场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对新病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一些老病在猪场的重新爆发。在此,笔者和大家说一种关于老病新发的疾病——猪丹毒病。猪丹毒这个病,老兽医体会的非常深刻。因为在养猪业还处于很落后的时期,这个病就是威胁养猪  相似文献   

6.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SE)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型传染病,俗称"打火印",其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侵害猪。该病于1882年就有报道,最初流行于欧亚、美洲各国,继而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传染病。我国最早发生于四川,20世纪80年代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中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2013年8月,江西省南昌市某规模化猪场猪群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喘气、不愿站立等症状,部分猪外表皮肤出现典型的"打火印",偶见急性死亡情况。猪死亡后全身皮肤发红,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测,确诊为发生猪丹毒病。最后根据诊断和药敏试验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6日,灌阳县某猪场发生一起以发热、皮肤潮红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初期,仅有一头母猪发病,随后至第四天,共感染母猪11头,病初经猪场兽医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使用血虫净(贝尼尔)等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病情,发病至第四天共死亡5头母猪.畜主随后到县站求诊,经临床检查,病理剖检,诊断为猪丹毒病,采用青霉素治疗,很快控制了病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高速发展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合理有效地处理和利用养殖场粪污成为当今畜牧业发展的难题,本文基于此对粪污的主要危害、常见的处理及利用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彩辉 《猪业科学》2010,27(6):30-3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和多种动物都能感染的共患病,应引起高度重视.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多见于3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慢性心内膜炎、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0.
2022年5月中旬,莆田某小型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丹毒,经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后,猪群整体健康状况逐渐好转,体温恢复正常,不再有新发病例。  相似文献   

11.
正无极县店上有一家猪场,从隆尧县某种猪场引进后备母猪15头,自第二天开始,引进的后备母猪开始发病,出现不食、发热、身上有红斑,五日后本猪场原有的30头母猪也相继发病,于是请笔者进行诊治。1发病情况该猪场引进后备母猪15头,原有母猪30头,育肥猪270头,先后发病,且死亡两头母猪,育肥猪有几头开始减料发病。场主非常着急。2临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突然发病,有时一头或几头突然死亡,发病猪发烧,体温在41.5℃~42.5℃之间,喜卧,不食,大便有的发干,有的腹泻,可视黏膜发绀,耳尖、鼻端,胸腹背部发红,指压褪色。  相似文献   

12.
危害猪场的主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信丰县以往关于猪寄生虫病的普查资料及信丰县古陂镇大型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病源及危害程度,结合笔者近20多年的兽医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如下综合防治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猪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或丹毒丝菌,属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是一种兼性,无芽孢形成的,非抗酸性,革兰氏阳性小杆菌。猪丹毒丝菌可以导致猪丹毒,是一种可以广泛流行的、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疾病。近几年来,国内猪场陆续发生猪丹毒疫情,而且有的还表现为较高的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7年7~8月份河南驻马店某规模化猪场因爆发猪丹毒,造成近10头母猪和120余头保育猪伤亡,现将诊治情况通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夏季猪场蚊蝇开始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生猪的正常生长,还加速了疫病的传播,阻碍了猪场的健康发展,威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简单介绍了蚊蝇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19,(5)
<正>猪丹毒也叫"钻石皮肤病"或"红热病",是由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猪场且夏天多见。但近几年来,在北方地区猪场也  相似文献   

16.
中小型养猪场中,病猪的颈部与背部常出现大面积淤血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猪丹毒病。猪丹毒病是一种急性热传染病,会导致猪的抵抗力下降,从而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我国缺少对猪丹毒病的防治措施,导致这种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影响严重。本文将从猪丹毒病的可能出现的症状出发,深入研究猪丹毒病在中小型猪场中的有效防止措施,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7.
正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丹毒杆菌可感染多种动物,但以猪最敏感,主要侵害架子猪和育成猪,近年来母猪感染也时有报道。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急性型的败血症全身变化、亚急性型的特征性疹块变化以及慢性型的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近年来,永州地区规模猪场多次发生急性猪丹毒病,笔者根据猪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验进行了确诊,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为诊  相似文献   

18.
中小型猪场猪丹毒病的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丹毒病是由于猪丹毒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比较热性、急性的疾病,这是一种人与牲畜共同患有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皮肤紫红色疹块,疣状心内膜炎以及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等,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传染病。目前我国很多猪场没有对猪丹毒病进行有效的防治,而且由于猪场开始减少抗生素等,加之近年来气候条件的异常,使得猪的抵抗力逐渐下降,这种猪丹毒老病又出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中小型猪场猪丹毒病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1发病情况溧水区一规模猪场存栏生猪750头,其中母猪120头,育肥猪120头,保育猪170头,仔猪240头。2013年9月2日发现2头母猪食欲不振,其中1头体温升高到41.8℃,呼吸急促,皮肤发红,用磺胺间甲嘧啶和氟苯尼考,第2天体温40.5℃,耳根、颈下、腹下出现紫斑,注射用磺胺间甲嘧啶和头孢噻呋钠,第3天死亡。另外1头体温到42.3℃,症状,治疗方式同前1头母猪,治疗3 d后身上紫斑逐渐消退,病情基本好转。之后几天陆续有2头母猪发病,该场驻场兽医怀疑为高热病,并请区站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也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以败血症、高热、皮肤出现紫红色疹块、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等症状为特征,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近几年来,由于生猪高热综合征的流行,养猪户注重了生猪口蹄疫、猪瘟以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而忽视了猪丹毒的防治,该病有逐步抬头的趋势,尤其是中小规模养猪场的发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