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2013年4—10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虎纹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虎纹伯劳在该区为夏候鸟,最早4月23日迁来.最晚9月27日迁走,居留期为147~155d。迁来初期,虎纹伯劳常在低山灌丛带、河谷地带的向阳处或电线、电杆活动。进入繁殖期。虎纹伯劳多转移向中海拔地区的疏林灌丛带。虎纹伯劳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在8、9月最大,每千米遇见只数分别为0.51、O.58只;在4、6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千米遇见只数0.18只,3年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平均为0.29只/km2繁殖前(5月)每千米遇见只数为O-33只,繁殖后(9月)每千米遇见只数0.58只,繁殖后比繁殖前每千米遇见只数增长76%。繁殖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上旬营巢,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d,窝卵数4~6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5~16d,雏鸟晚成性,巢内育雏14~16d,平均孵化率为89.7%,平均成活率为89.2%.繁殖力2.2只,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种类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2.
2010—2012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星头啄木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区星头啄木鸟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2 400 m的阔叶林、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繁殖前3月的种群密度为0.115只/km,繁殖后的8月种群密度为0.189只/km;繁殖期为4—7月,最早产卵期为4月9日,窝卵数为3~5枚,孵化期为12~13 d,平均孵化率为82%,繁殖成功率89%。巢内育雏期11~12d;星头啄木鸟的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总食物量的90.3%,对森林生长和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黑枕黄鹂繁殖习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黑枕黄鹂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区为夏候乌,居留期108~112d;种群密度为0.85只/km;繁殖期5~8月,年繁殖1窝。5月下旬开始营巢,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为16~17d,出壳率90%,繁殖成功率89%,巢内喂育16~17d。离巢后的幼鸟仍需亲鸟喂育5~6d,方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4.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当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期为4~6月,窝卵数为4~5枚,孵化期为13~15d,雏鸟晚成性,24~26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其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为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5.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冠纹柳莺的繁殖习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冠纹柳莺在该区为夏候鸟,春季最早迁来日期为4月16日,最晚迁离日期为9月12日,居留期143~148 d,每年的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配对筑巢,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5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4~5枚,卵产齐后第2天由雌鸟担任孵化任务,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约9~10 d,巢外育雏8~9 d;孵化率为88%,成活率为93.0%。冠纹柳莺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食物占总食物频次的97.3%,是重要的农林益鸟。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明晰影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限制性因素,以改善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境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为目标,分区管理重点推进,通过林草修复维护原始生境,通过环境提升改善环境基底,通过河流生态修复恢复水生生境,通过加强科研宣教强化公众意识,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本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8.
9.
10.
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鹡鸰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时间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时间为10月21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1.61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为2.38只。繁殖期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3日,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天。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窝卵数5~6枚,孵化期14~15天,孵化率为91.9%,孵卵由雌鸟承担。巢内育雏期为14~15天,雌雄鸟共同育雏,成活率94%。 相似文献
11.
珠颈斑鸠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的1~12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珠颈斑鸠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在该区珠颈斑鸠年繁殖1次,巢多营建于小树枝杈、或岩石洞穴中,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2枚,卵重平均15.67(15.0~16.4)g。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8d,孵化率100%,离巢率87.5%,巢内育雏17~19d,种群密度为15.79只/km。 相似文献
12.
2014年3—5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片马垭口共找到20个白眉雀鹛鸟巢,对其繁殖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的各个阶段均有双亲共同参与,筑巢期、孵卵期和育雏期分别为10、17d和14d (n=1);窝卵数为 (264 ± 093) 枚 (1~4枚,n=14),卵的大小为 (167 ± 008)cm × (128 ± 005)cm (n=33),鲜卵质量为 (147 ± 013)g (n=14);在孵卵期,亲鸟每次孵卵时间为 (3207 ± 1472)min,每隔 (1413 ± 1380)min翻卵1次;每 (1611 ± 1414)min亲鸟喂食1次;至5月18日,20个巢中,仅1个巢幼鸟成功出飞,7个巢繁殖尚未结束,12个巢由于被蛇、小型兽类捕食等原因而导致繁殖失败,大风和降水对白眉雀鹛繁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小灵猫的生态习性及其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属食肉目、灵猫科、小灵猫属.俗名有斑灵猫、七节狸、香狸(商品名)、麝香猫等美称,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兽类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08~2010年在高桥洼林场对山鹡鸰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夏候鸟,每年4月上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繁殖期为5~7月,多于5月中下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孵化期约为9~10 d,雏鸟晚成性,13~14 d方可离巢。繁殖后在本地的种群密度平均为1.78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加18.37%。 相似文献
15.
16.
白鹭生态与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点、定巢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对皇甫山白鹭的生态与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得知皇甫山白鹭主要分布于严鸡子、大苏两片杉木林中,取食场所为农田、水库、池塘等。种群繁殖期为4-9月份,雌雄鸟共同筑巢,产卵数3-5枚,孵化期19-21天,育雏期近1个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生产的实际情况,利用宁武县2008—2017年近10年的温度、日照时数以及降水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宁武县芦芽山发展毛尖茶的适宜气候资源,并提出了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生产发展建议,以期为不断提升宁武县芦芽山毛尖茶的产量与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草原的白头鹞有明显的领域行为。在地面上交配。窝卵数多为4—6枚。巢、卵被触动时不弃巢毁卵。孵卵期雌鸟食物由雄鸟供应。1只雏鸟出壳要2—3天甚至4天,不能出雏的卵被亲鸟吃掉。育雏时,雄亲鸟捕食,雌亲鸟出巢接取食物,分喂给雏鸟。7—8日龄的一窝雏,亲鸟日喂15—17次,每小时1—2次。每次只喂一雏,食量约2.1 g。弱小雏鸟多被亲鸟处死,撕碎后喂给其它雏鸟。初生雏平均体重34.3g。孵化率68.6%。孵化期平均32天。 相似文献
19.
2010—2012年4—9月在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灰椋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当地灰椋鸟为繁殖鸟,首见日期为4月11日,终见日期为9月24日。繁殖期5—7月,最早5月上旬开始筑巢,5月中旬产卵,最晚7月上旬筑巢,中旬产卵,窝卵数4~7枚,孵化期13~14 d,孵化率89.1%。雏鸟晚成性,巢内育雏15~16 d。食物以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20.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北红尾鸲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研究。[方法]2009年3~11月在北红尾鸲的繁殖期内,借助望远镜、摄像机,对横道河子威虎山影视城和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北红尾鸲觅食、占区、交配、营巢和育雏等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北红尾鸲4月初迁入,10月下旬迁出,居留期近6个月,在牡丹江属夏候鸟。繁殖期间,其配偶关系多为一雄一雌,筑巢雌雄鸟共同承担,巢筑于石隙、墙壁或林区空房子内,筑巢大约在5~6d内完成。巢高平均为11.42cm,巢深平均为5.13cm,外径平均10.9cm,内径8.4cm,窝卵数5~8枚不等,平均为6枚,卵白色,钝端长有粉红色斑,也有淡蓝色和粉红色卵。卵重平均为2.09g,孵化期为12~15d,孵化率为91.9%,育雏期为13d。[结论]该研究可为环境监测与鸟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