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饵料对红火蚁的引诱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不同饵料、不同香肠、不同时长对红火蚁的诱集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饵料中火腿肠对红火蚁的诱集作用最强,红糖最低;不同香肠中以甜玉米香肠的引诱效果最佳,每瓶平均诱集工蚁为554.5头;诱集时长在30 min时工蚁诱集数达到最大,平均每瓶为508头。  相似文献   

2.
从火腿肠种类、诱饵放置距离、诱集时间3方面,对比研究12种火腿肠饵料对红火蚁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猪肉以及脂类物质含量较高的蘑菇风味香肠、孜然风味香肠、特级火腿肠和盐水方腿香肠对红火蚁诱集效果最好,鸡肉火腿肠、玉米热狗肠、椰果烤香肠、原味烤香肠和香辣烤香肠对红火蚁工蚁的引诱效果次之,鱼肉肠、芝士鳕鱼肠和原味鳕鱼肠对红火蚁诱集效果相对较差。在试验设置距离范围内,距蚁巢20 cm和30 cm处各种火腿肠饵料的引诱效果最强,之后随着距离的增大引诱效果呈现下降趋势。蘑菇风味香肠、孜然风味香肠、特级火腿肠和盐水方腿香肠对红火蚁的持续诱集时间短于鱼肉肠、芝士鳕鱼肠和原味鳕鱼肠等,但最大召集红火蚁量高于后者,且能较快达到最大召集量。综上,猪肉以及脂类物质较多且肉香味浓郁的蘑菇风味香肠、孜然风味香肠、特级火腿肠和盐水方腿香肠对红火蚁引诱效果最好,诱集范围广,召集速度快,可优先选作红火蚁疫情调查与监测的诱饵。  相似文献   

3.
红火蚁是我国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饵剂防治是目前最主要的田间防治方法,而筛选出性能稳定且诱集突出的引诱物是饵剂制作关键环节之一。于红火蚁觅食活跃期(5月),对比猪油(动物油脂1)、昆虫油脂(动物油脂2)和火腿肠在不同蚁巢情况(成熟、初期、不可见蚁巢区域)对田间红火蚁的引诱效果,通过引诱始见时间、引诱数量、平均诱集速率、相对诱集速率差异百分比和相对引诱率5项指标来判定引诱物的引诱性能。结果表明:在成熟蚁巢区域,动物油脂2对红火蚁的引诱效果显著优于动物油脂1和火腿肠,体现在引诱始见时间极显著更快、引诱数量极显著更多、平均诱集速率及相对引诱率更高;在初期蚁巢区域,动物油脂2亦具优势,虽引诱始见时间与火腿肠、动物油脂1无显著差异,但引诱数量极显著多于火腿肠,且平均诱集速率和相对引诱率高于动物油脂1;在不可见蚁巢区域,因红火蚁发生程度低,3种引诱物引诱数量均不多且差异不大,但2种动物油脂的平均诱集速率、相对引诱率高于火腿肠。综上,2种动物油脂对红火蚁均具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可作为红火蚁饵剂制作的引诱物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室外荒地测定红火蚁对小麦、玉米、大豆等11种供试饵料取食量。结果表明:玉米、小麦和大豆取食量较大,其次为鸡饲料、狗饲料和猫饲料,对麦麸、大米、花生、玉米棒和豆渣的取食量较差。在供试的11种饵料中,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取食量无显著性差异,这3种供试饵料从综合因素考虑,均适宜用于红火蚁毒饵饵料的研制。  相似文献   

5.
红火蚁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设施、 人类安全、 农林生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入侵害虫,如何快速或早期发现红火蚁是其得到有效防控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红火蚁野外诱集器,并比较分析了该诱集器与目前常用的塑料监测瓶的野外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新型诱集器的监测效果明显优于塑料监测瓶,尤其是在生境复杂或是地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前...  相似文献   

6.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我国最具危险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对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公共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均具有严重影响。根据国际上红火蚁防控经验来看,化学防治手段较为成熟,但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早期发现红火蚁,而诱饵诱集是早发现红火蚁的一种高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红火蚁监测诱饵,并比较分析了该新型诱饵与市售火腿肠在诱集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诱饵在5 min时已经诱集到红火蚁,两者之间的红火蚁数量差异不显著,而在15 min时,诱饵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显著多于火腿肠;室外试验发现,新型诱饵与火腿肠的诱集效果无显著差异。鉴于新型诱饵的野外保鲜性、使用成本及操作便利等特点,我们认为新型诱饵更适用于红火蚁的监测调查。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是一种危险性入侵生物,选择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氟啶脲、氟虫脲)、保幼激素类似物(苯氧威、吡丙醚)、蜕皮激素类似物(甲氧虫酰肼、虫酰肼)3类6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以毒饵法室内测定其对红火蚁工蚁的毒力。结果表明:以400 mg·kg-1昆虫生长调节剂饵剂饲喂红火蚁工蚁1~3 d,部分工蚁出现行动迟缓、呆滞现象,个体间相对分散;9 d后各处理中工蚁的校正死亡率为12.21%~88.27%。其中,甲氧虫酰肼饵剂处理后工蚁的校正死亡率较高,达(88.27±1.8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LT50较短,为3.3 d;氟啶脲和苯氧威饵剂处理次之,工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75±2.99)%和(70.11±1.56)%,LT50分别为4.3和4.8 d。质量分数高于900 mg·kg-1的甲氧虫酰肼饵剂,以及质量分数高于500 mg·kg-1的氟啶脲、苯氧威饵剂,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作用显著增强,工蚁取食3种饵剂7 d的LC50分别为23.689、79.665、99...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测定了氟虫胺、多杀菌素、茚虫葳、噻虫嗪4种药剂不同有效成分含量的毒饵对红火蚁工蚁的毒力。结果表明:经过4种杀虫剂的21个处理后,红火蚁在7 d内除0.005%茚虫葳、0.4%氟虫胺、0.1%氟虫胺、0.01%氟虫胺、0.0075%噻虫嗪外,其他16个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3 d后测得4种药剂的毒力效果强弱依次为:茚虫葳>多杀菌素>噻虫嗪>氟虫胺。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侧柏树皮挥发油对双条杉天牛的引诱作用。利用冷阱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硅胶往层析分离提取物得到的活性组分进行了室内室外引诱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侧柏挥发油对双条杉天牛雌雄成虫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其活性成分含有α—蒎烯、β—菠烯、α—侧柏烯、α—葑烯、冬青油烯、α—月桂烯、Δ~3-蒈烯、α-松油烯、对伞花烃、柠檬烯、γ一松油烯、萜品油烯和斧柏烯。其中α—蒎烯、β—蒎烯以及两者的1:1混合物对双条杉天牛无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园林绿化扩建等城镇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园绿化类草皮、苗木及周边荒田等存在广泛传播红火蚁的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四川省西昌市多处发现红火蚁,为彻查西昌市红火蚁发生状况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监测普查方法及防控措施对红火蚁疫情进行监测与防控。结果表明,4次防控前西昌市平均工蚁和活蚁巢密度分别为119.05头/瓶和0.5个/100 m2,4次防控后西昌市平均工蚁和活蚁巢密度分别降为1.33头/瓶和0.008个/100 m2,红火蚁总体发生程度由中偏重度(3级)降为轻度(1级),西昌市平均工蚁和活蚁巢减退率分别为98.88%和98.40%,红火蚁防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含0.05%氟虫腈为有效成分与多种天然物质配制饵剂,撒于红火蚁(SolenopsisinvatBuren)蚁巢上,药剂中的引诱剂吸引红火蚁取食,将饵剂带入巢内,并通过红火蚁在巢内交哺喂食行为将药剂传递给其它各品级个体,引起全巢红火蚁中毒死亡.结果表明,0.05%氟虫腈杀蚁饵剂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药后15d开始进入防效高峰期,25~30d防效达到最佳.0.05%氟虫腈杀蚁饵剂药后30d对工蚁的防治效果达93.39%~100.00%;灭巢效果达95.84%~100.00%;药后50d,蚁群级别降低率达83.33%~100.00%,显著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12.
重大红火蚁疫情的防控一贯强调早发现、早报告和早控制,而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红火蚁的监测普查是发现红火蚁的有力手段。文章梳理了德清县2021—2022年红火蚁的专业化监测普查过程,此次调查发现了3处疫情,其生境类型分别是邻近花木交易市场的荒地、苗圃和小区绿化草坪,入侵历史均在2 a之内;由于此次疫情均是早发现,其发生面积和程度均不大,后期投入成本低而且应急扑杀效果显著。若通过红火蚁局域扩散距离分析方法预测,待滞留1、3、5 a之后才发现红火蚁,那么其扩散面积和投入的根除费用将会显著增加。因此,通过专业化的监测普查及早发现红火蚁疫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建议今后应常态化进行红火蚁的监测普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发挥民众发现并上报红火蚁疫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诱饵诱集时间、工蚁诱集数、工蚁逃逸率3个指标评价了竹签 火腿肠片、标本瓶 火腿肠片2种诱饵诱集技术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竹签 火腿肠片的方式在25 min内工蚁诱集数达到最大,而标本瓶 火腿肠片的方式仅需要15 min,工蚁诱集数在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趋于稳定;2种诱集方式在30 min内工蚁诱集数差异不显著,工蚁逃逸率差异显著;从诱饵诱集率、工蚁诱集数2个方面综合考虑高、低密度诱饵数下的5种投放方式,得出\"Z\"字形是诱饵的最适合投放方式.  相似文献   

14.
美国红火蚁防治饵剂的研制应用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回顾美国红火蚁化学防治的历史,介绍了最初的七氯、狄氏剂等有机氯的喷施到十氯酮和灭蚁灵的饵剂研制,再到到高效、低毒、安全的氟蚁腙、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氟虫腈等饵剂的研制与注册登记,这些药剂的试验和创新,为红火蚁防治药剂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世界各国红火蚁防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案例。同时吸取红火蚁防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红火蚁发生危害的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红火蚁局域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红火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类型中的自然传播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在局部区域传入8年后,红火蚁扩散面积约为226hm^2,扩散边界分别为:向河的上游扩散至262m处,向河的下游扩散至3770m处.红火蚁在几种生境类型中的为害程度也不相同,大小依次为田埂〉河堤〉路边〉房屋周围空地〉河床.红火蚁在该区域的扩散速度为187.9m/年,同时,红火蚁蚁巢在扩散过程中向源头有明显的聚集倾向.  相似文献   

16.
荔枝园红火蚁和哀弓背蚁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深圳市红火蚁发生区荔枝园内的哀弓背蚁Camponotus dolendus 和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火蚁发生较严重的荔枝园,哀弓背蚁和红火蚁种群数量间表现为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9 4,而红火蚁发生较轻的荔枝园两者不相关.2种蚂蚁种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其竞争系数(α)为0.324 9.在轻度发生荔枝园,气温对哀弓背蚁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作用最大;而在重度发生荔枝园,气温通过影响红火蚁种群数量进而对哀弓背蚁产生的间接作用最大.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红火蚁是影响哀弓背蚁种群数量变动的最主要决定因素.经主成分分析,获得了2个包含3个因子的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5.73%和95.75%,并给出了2个主成分与3因子间函数表达式.建立了哀弓背蚁工蚁数量与气温(X1)、空气相对湿度(X2)、红火蚁工蚁数量(X3)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5.490 2-0.063 0X1-2.813 1X2-0.003 3X3.  相似文献   

17.
红火蚁防治中茚虫威饵剂使用剂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毒饵是有效控制红火蚁发生和危害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明确了不同剂量0.045%茚虫威饵剂处理对不同活蚁巢密度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建立了4个活蚁巢密度、饵剂剂量和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方程,获得了防治红火蚁的0.045%茚虫威饵剂的理论使用剂量:单个蚁巢处理饵剂3~6 g、100 m2面积撒施25~30 g.  相似文献   

18.
使用毒饵是有效控制红火蚁发生和危害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明确了不同剂量0.045%茚虫威饵剂处理对不同活蚁巢密度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建立了4 个活蚁巢密度、饵剂剂量和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方程,获得了防治红火蚁的0.045%茚虫威饵剂的理论使用剂量:单个蚁巢处理饵剂3~6 g、100 m2面积撒施25~30 g。  相似文献   

19.
寄生红火蚁虫生真菌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我国的新入侵物种,生物防治是控制红火蚁扩散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室内条件下测定6株不同来源的昆虫病原真菌对红火蚁的致病能力.试验采用喷雾法,供试孢子浓度为1×104、1 ×105、1×106、1×107、1×108 mL-1.结果表明,在1×108 mL-1孢子浓度下,淡紫拟青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