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效聚磷菌株GM1的分离和聚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纯培养结合蓝白斑筛选法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聚磷菌,初步鉴定为费氏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freundii),命名为GM1。GM1在LB、YG和MOPS培养基上均可正常生长,其生长pH在5·5至8·5之间,最适生长pH为7·5。该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LB培养基上为37℃,YG和MOPS-葡萄糖培养基上为30℃。在好氧条件下MOPS培养基培养24h后,GM1菌体含磷量为11·5%;上清液磷浓度由43·8mgL-1下降为14·7mgL-1,磷去除率达69%,poly-P染色显示菌体中有异染粒。GM1具有较强的聚磷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波  刘卫东  刘娟  赵晓丽  高雅英  曹慧  崔中利 《土壤》2009,41(4):600-606
ppk1 基因编码的多聚磷酸盐激酶主要负责多聚磷酸盐的合成,其表达量的高低直接决定聚磷菌的聚 P 能力的强弱.Pseudomonas putida GM6 是从 EBPR 好氧池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具有聚 P 能力的菌株,该菌株含有两个编码多聚磷酸盐激酶的基因(ppk1 和 ppk2).通过 PCR 从高效聚磷菌株总 DNA 中扩增得到了 ppk1 及其启动子,并定向克隆到 pBBRMCS-5 载体上,构建了重组质粒 pMEPE-PPK,在辅助质粒 pRK2013 的帮助下,通过三亲接合将 pMEPE-PPK 转移到原始菌株 GM6 中,获得的工程菌 P. putida GM6-PPK1.GM6-PPK1 除 P 能力较原始菌株 GM6 和对照菌株 GM6-P5 提高了 54%,生长能力较原始菌株也有一定增强.通过模拟 EBPR 工艺,发现 GM6-PPK1 在厌氧/好氧交替的环境条件下强化表达不但提高了菌体好氧段的吸 P 能力,而且厌氧段 P 的释放和 PHA 的合成较之原始菌株也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球形红杆菌磷耐受能力和除磷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纯种培养试验,考察了废水生物除磷优势菌球形红杆菌的磷耐受能力和除磷特性。结果表明,球形红杆菌具有较强的磷耐受能力,且磷酸盐含量会对其除磷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缺磷环境会使菌体产生过量摄磷现象;而在高磷环境下,菌体摄磷量的变化趋势与直接转入富磷培养类似:磷酸盐含量为1%时,菌体摄磷量基本未发生变化,当磷酸盐含量达到2%时,由于菌体的生长受到影响,摄磷量略有下降。结果还表明,球形红杆菌在微好氧培养过程中能达到与厌氧--微好氧培养过程相似的除磷效果,从而提示只要废水中存在足够的碳源,即使全部是微好氧过程,该菌也能有效地摄取磷酸盐而达到较好的除磷效果,由此可见,将球形红杆菌应用于高浓度含磷废水的实际处理工艺中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反硝化除磷-诱导结晶磷回收工艺中缺氧池污泥释磷、吸磷以及微生物特征,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电子扫描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了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和形态;通过批次试验考察了污泥在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2种模式下的释磷和吸磷特征。结果表明:该双污泥系统缺氧池中聚磷菌占总细菌比例的69.7%,明显高于单污泥系统中富集的聚磷菌比例,污泥中的微生物多呈杆状;厌氧/好氧、厌氧/缺氧模式下单位污泥浓度(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MLSS)总吸磷量(以PO43--P计)分别为22.84、18.60 mg/g,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占聚磷菌(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的比例为81.44%,表明在长期的厌氧/缺氧运行条件下可以富集到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同时还存在着仅以氧气为电子受体的聚磷菌;通过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的实时监测可以快速地了解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各类反应的进程,对调控工艺参数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为保证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正常稳定运行,将微生物分析与常规的化学参数分析结合起来考察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在废水生物除磷中广为应用,但由于对EBPR工艺的微生物学和分子机理尚不了解,对大规模生活污水处理厂EBPR工艺处理效果突然恶化和运行不稳定等状况难以预测和控制。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高效聚磷菌Pseudomonas putida GM6,来进行投菌试验以快速恢复和强化活性污泥的除磷能力。为了解GM6菌株在装置中的定殖情况,首先,通过三亲结合对Pseudomonas putida GM6成功进行了gfp基因标记;其次,将标记菌株GMTR投至实验室规模除磷效果不好的序批式反应器(SBR)装置中,研究GMTR在活性污泥中的定殖情况,投菌初期,GMTR占污泥细菌总数的1.5%~3%;至21d时,GMTR所占比例升至9.2%,GMTR在活性污泥中得以定殖。与此同时,研究了投菌后R2的聚磷能力变化,投菌5d后,磷的去除率逐渐提高,运行21d时磷的去除率升至96%,28d后出水浓度稳定在0.2mgL^-1左右。结果表明,Pseu-domonas putida GM6能快速启动强化废水生物除磷功能。这为下一步的大规模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株聚磷菌GP44 的筛选、鉴定及其聚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海泉  胡子全 《土壤》2009,41(5):757-763
采用纯培养结合蓝白斑筛选法从巢湖和南淝河底泥中分离筛选出能聚磷(P)的 11 株解 P 细菌,好氧培养时菌体吸 P 能力测定结果表明,GP44 的菌体含 P 量达到 11.92%,具有较高的聚 P 能力,对其初步鉴定为鉴定菌株 GP44 属肠杆菌科中的克雷伯氏菌属土生克雷伯氏菌(K.terrigena).GP44 在废水合成培养基上最佳聚 P 温度 30℃、初始 pH 为 7.5、最佳装液量为 120 ml/250 ml 和最适 C 源是葡萄糖,Mg2+、K+ 和 Fe3+ 有利于菌株 GP44 的生物除 P.  相似文献   

7.
甲磺隆降解菌FLDA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生产甲磺隆的农药厂内采取污泥,经驯化富集后筛选到一株能高效降解甲磺隆的细菌FLDA,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FLDA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该菌能在含甲磺隆(30mgL^-1)的基础盐液体培养基中降解甲磺隆,5d降解率达72.6%,该菌降解甲磺隆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0℃,该菌降解甲磺隆的速率和起始接种量呈正相关。酶的定域实验表明,该菌中甲磺隆水解酶为胞内酶。FLDA投加土壤,可提高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混合均匀的Alafia河表层沉积物并以蒸馏水为上覆水进行沉积物磷释放模拟试验,研究了溶解氧、有机碳和金属铝对沉积物磷(PO4-P)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厌氧条件下沉积物磷释放量明显高于好氧条件下。厌氧条件下,未添加金属铝、添加有机碳源的试验组中沉积物释放平衡时水中磷浓度为5.93mg.L-1;好氧条件下,平衡时水中磷浓度为2.39mg.L-1。研究还发现,未添加金属铝的试验组,无论好氧还是厌氧条件下,未添加有机碳源时,沉积物磷释放量高于添加碳源条件;而在添加金属铝后,添加有机碳源的试验组中磷释放量略高于未添加碳源的试验组。添加金属铝能够明显抑制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未添加金属铝,厌氧条件下,平衡时水中磷浓度为6.91mg.L-1,好氧条件下,释放平衡时水中磷浓度为3.70mg.L-1;而添加金属铝的试验组,无论厌氧还是好氧条件下,上覆水中磷浓度均很小,接近于0mg.L-1。  相似文献   

9.
从溶解氧、温度、水力停留时间、pH值、C/N五个方面对一株好氧反硝化菌脱除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好氧出水中亚硝态氮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讨论。从实验数据得出,当DO为2.5.温度为30℃,HRT为7h,pH为8,C/N比为6时,出水中亚硝态氮含量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竹炭-微生物联合试验,模拟去除富营养水中的磷,分别考察了厌氧时间、反应时间、竹炭用量、微生物活性液用量等因素对模拟废水中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了竹炭-微生物联合去除总磷的反应动力学;同时进行了与单纯生物降解和竹炭吸附的对比试验,探讨了竹炭-微生物联合处理富营养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厌氧时间、反应时间、竹炭用量、微生物活性液用量、进水TP浓度、pH值、DO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磷的去除效果,竹炭-微生物联合去除水中磷的最优条件推荐为:厌氧24 h、反应72 h,竹炭用量20.00 g.L-1,微生物活性液用量3%,pH值7.00,厌氧和好氧时溶解氧分别为0.09~0.21 mg.L-1和2.00 mg.L-1;竹炭-微生物法对磷的去除效果优于竹炭吸附和单纯的生物降解,协同作用为40.31%。  相似文献   

11.
弹尾目昆虫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许杰  柯欣  宋静  骆永明 《土壤学报》2007,44(3):544-549
土壤弹尾目昆虫作为无脊椎动物和中型土壤动物的典型代表,其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生物量,在重金属污染环境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优势。本文简要概述弹尾目昆虫在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中、生态毒理学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上的一些方法体系及检测主要指标参数(群落结构,种群特征,生存率,生长率,繁殖率,金属硫蛋白和酶活指标)。最后对弹尾目昆虫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应用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ABA对水稻花后剑叶光合产物输配作用的示踪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浩  龚荐  罗时石  葛才林  马飞 《核农学报》1996,10(4):244-250
运用示踪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 ABA 涂稻穗及剑叶后,剑叶中几种光合产物的变化,发现 ABA 涂稻穗后,能抑制剑叶中暂不输配物质的形成,对可输配物质的形成与光合产物的输出速率具促进作用。ABA 涂剑叶后,对暂不输配物质、结构物质与呼吸消耗具抑制作用,对可输配物质的形成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8,他引:47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5%~ 30.0% ,交换态铁、碳酸盐结合态铁、有机态铁、无定形结合态铁分别提高了1.5%~12.7%、2.4%~8.9%、11.6%~19.5%、32.5%~72.5%。锰、锌的各形态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 ,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大了土壤铜的消耗 ,全铜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硼的吸附-解吸对土壤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棕红壤、黄棕壤、灰潮土在特定条件下的电荷零点(PZC) :ck—PZC(无硼 )、ads—PZC(硼吸附 )和des—PZC(硼解吸 )的研究发现 ,棕红壤和黄棕壤的ads—PZC与其ck—PZC相比 ,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灰潮土 ,由于本身碳酸盐的缓冲作用 ,其ads—PZC与ck—PZC几乎相等。在硼吸附发生后 ,3种供试土壤的des—PZC较之它们的ads—PZC ,改变甚小 ,但这时灰潮土却保持强劲吸附电位离子的趋势 ,其吸附H 离子数量是棕红壤和黄棕壤的 2倍 ,表明在灰潮土上 ,原先被土壤胶体吸附的硼这时才显示利于电位离子的吸附。研究还表明 ,硼在酸性土壤中的吸附会引起 1 0倍量的质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15.
16.
辐照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用高能X射线辐照处理34、5、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结果表明:辐照引起幼虫的生活期延长,发育迟缓;辐照抗性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强,5龄幼虫最耐辐照,阻止其化蛹的剂量为55~60 Gy。γ射线辐照杨树木段中光肩星天牛幼虫的结果也表明,60Gy能够100%阻止老熟幼虫化蛹。因此,可以推荐60 Gy作为光肩星天牛幼虫检疫辐照处理的有效剂量,用于原木和木质包装的检疫除害处理。  相似文献   

17.
水网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根外施硒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雪林  姚鼎汉 《土壤学报》2000,37(2):242-249
本文通过对嘉善县平原水稻土硒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1)嘉善县平原水稻土,水溶态硒含量低于一般水稻土水溶态硒的临界值(0.010μg/g),这与该区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因素相关;(2)低硒水稻土了水稻对硒的吸收积累,因此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亦普遍较低,平均含硒量低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070μg/g);(3)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杆中的含硒量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广12的父本广12,花时在9~13时,盛花在10~12时,峰值出现在11时,单株花期长达13天。母本珍汕97A花时分散。制种花时相遇在每天9~13时,集中在11~12时。花时全遇时,结实率早造达45.88%,晚造达43.75%。花时相隔48小时授粉,结实率仍可达20%。这一特征,为制种夺高产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风化对土壤粒级中磷素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土壤风化程度经常与地带性土壤的磷素存在形态相关,这已为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所证实,但对土壤不同粒级中磷形态的影响,迄今仍研究较少.在五十年代,Williams,E.G.和Saunders,W.M.H.曾测定了土壤不同粒级中的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并指出在所有供试土壤中,无论是无机磷或有机磷,粘粒部分的相对含量都高于砂粒部分.  相似文献   

20.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株PL7的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线诱变的研究。结果发现,用20W紫外灯(245nm),在垂直距灯管30cm处照射90s,PL7菌株的原生质体致死率达74%。获得再生菌株234株,其中20株与亲本菌株PL7有明显的拮抗反应,6个菌株菌落生长速度提高11.0%~17.8%,液体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