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学习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栽培大豆(G.max)最早栽培地区进行了研究。根据考古发掘有关大豆的遗物,古代文献有关大豆的记载、野生大豆(G.soja)的分布及实地考察等方面的证据,笔者认为栽培大豆可能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首先出现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到东北的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我国东北高寒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和油料作物。大豆产量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大豆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满足社会发展对大豆的需求已经成为大豆种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探讨了东北高寒地区大豆种植技术,提出了大豆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期望在保证大豆产量的前提条件下不断提高质量,更好地推动东北高寒地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08,34(9):1529-1536
1923—2005年中国育成1 300个大豆品种, 其中东北育成682个品种。选用大豆基因组64个SSR标记分析东北169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变异, 探讨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互补性, 及该地区育成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 分时期亚群随着时间推移旧的等位变异在消失而新的等位变异不断增加, 新增加的多于消失的旧等位变异。分省亚群(黑龙江、吉林、辽宁)间都存在较多互补等位变异数, 最多的在黑龙江与辽宁亚群间。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分别拥有各自特有或特缺的等位变异。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分省亚群、分时期亚群分类与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间有显著相关, 省份分群、时期分群都有其相应的遗传基础。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可能源自两个血缘群体, 分别占I、II类群的绝大部分, 和III、IV类群中较大比例; 黑龙江品种兼有两方面血缘, 吉林、辽宁品种则侧重在同一种血缘, 前者遗传基础较后两者广; 东北各分时期亚群均有2种血缘。研究结果启示在新品种选育中应加强东北3省间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交流、增加优异基因相互渗透, 从而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豆遗传资源花色、茸毛色、叶形和植株高度的地理分布趋势。东北春大豆以白花灰毛占多数,黄河中下游地区白花与紫花,灰毛与棕毛比例相近,长江中下游则紫花棕毛居多数。各地的大豆品种均以椭圆叶和卵圆叶占绝对优势。东北春大豆植株较高大,黄淮地区的大豆植株从中等到高,长江流域夏大豆植株较高,而春豆和秋豆植株矮或较矮。上述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5.
东北农学院1992年5月27~29日举行了庆祝王金陵教授从事教学科研50周年暨东北大豆种质拓宽与改良学术讨论会。大豆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王金陵教授生于1917年是我国大豆杂交育种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东  相似文献   

6.
大豆虽起源于我国,但具体那一地区众说纷云,有讲起源于东北,亦有讲起源于黄淮平原,亦有讲起源于华南。原因很简单,因为野生大豆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而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栽培大豆(西北除外)。但是从许多迹象来看,我国大豆起源于黄、准、海平原的可能性很大。其理由是: (一) 从语言学上来看。自殷商甲骨文开始,就有叫大豆为“菽”这个文字,以后在《诗经》、《尔雅》中反复出现。舜执政……  相似文献   

7.
中国春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李向华  常汝镇 《作物学报》1998,24(3):325-332
本文对89个中国春大豆品种的18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逐步判别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用“遗传距离”定量测定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并根据“遗传距离”将春大豆品种分为六类:东北早熟春大豆,东北中熟春大豆,黄淮春(夏)大豆,长江春大豆,西北春大豆,黄淮晚熟春(夏)大豆及南方春大豆。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逐步判别分析选出分枝数,节数,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粒形指数,生育后期,全生育期,蛋白质含量等11个对品种分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黄淮中南部以夏大豆为主,是冬小麦的良好倒茬作物,黄淮海西部、北部春大豆居多.河北省沧州是黄淮海地区生育期最短的大豆生产区,与东北春大豆产区相比,实现高油与高产的统一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常盼盼 《种子世界》2021,(12):0006-0008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种作物。我国大豆种植的历史悠久,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区都有大面积的种植。为保证大豆种植的高产高收,必须重视大豆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培育优质高产的大豆品种,解决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大豆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1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及为害 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为害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中国大豆遗传资源子粒性状的特点,指出中国大豆品种以黄种皮、黄子叶、椭圆形、中小粒为主体。子粒生态分布特点的分析表明,东北春大豆以黄种皮、圆粒椭圆粒、大粒和中粒为主,黄河中下游的大豆有较多的小粒、黑种皮、长椭圆及肾形粒品种,长江下游是我国极大粒、特大粒大豆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青豆比例也较高。  相似文献   

12.
大豆抗灰斑病种质资源筛选与创新杨庆凯(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一、大豆抗灰斑资源筛选与创新的意义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aHara)是东北大豆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50和60年代,仅在黑龙江东部低湿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国各大豆栽培区大豆遗传资源的生育期表现,东北春大豆区的大豆品种多为早熟和极早熟种。黄淮夏大豆品种以中热种居多。长江流域夏大豆品种成熟期分布比较分散,晚熟和极晚熟种多于早熟和中熟种。秋大豆则以中熟种占多数,大豆是以不同生育期和播期类型适应各地条件的,不同生育期的大豆遗传资源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种子科技》2013,(2):31
国务院日前派调研组赴国产大豆主产区黑龙江进行产业摸底,为国家出台稳定大豆产业的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消息人士透露,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徵,又有直接补贴性质的差价补贴政策有望在以东北为主产区的大豆上率先试点。近年来,大豆进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对进口大豆依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豆油分含量低是造成商品大豆市场上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据研究表明,我国大豆主产区东北生产的大豆含油率平均为20%,较进口大豆含油量低1~2个百分点.提高国产大豆含油量一是选育高油大豆新品种,二是研究并制定高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1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及为害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为害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和组织损伤。受  相似文献   

17.
冀西北坝上地区大豆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冀西北坝上大豆品种比较试验的结果表明:分枝型品种菽宝20的各个性状表现优异,适合在坝上地区种植;主茎型品种东北早大豆和冀商品大豆的综合性状优于玉田大豆,也适合在坝上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正>(接上期)1.大豆炭疽病大豆炭疽病是我国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南等各大豆产区,而且一般南方重于北方。发病时可危害豆荚、豆杆和幼苗,造成幼苗死亡,豆荚干枯不结粒,茎杆枯死,一般造成损失16%~26%,严重时导致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保存现状的调研,论述了大豆种质长、中、短期保存的基本方案。长期保存采取复份制;中期保存可在东北、黄淮海及南方三个大豆产区各建一个0℃库,形成大区保存和研究中心;以36个单位为基地,分别短期保存本地资源。  相似文献   

20.
1 国内大豆产量 由于2006-2007年度玉米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种植收益大幅增加,大豆种植比较收益下降,对东北产区农民大豆种植意向带来负面影响,国产大豆种植面积继续减少.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7-2008年度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33亿667m2,比上年减少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