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稻亚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水稻中粳株系“02428”与籼型恢复系中间材料杂交,育成了几个含50%粳稻血缘的新恢复系。它们与籼型不育系配制的亚亚种间杂交稻,一般具有明显的大穗优势,每穗总粒数可达200粒以上,且结实率正常,生育期适中,只是分蘖力较弱。与显性早熟不育系“早显A”配制的杂交组合,穗粒数明显多于籼型迟熟组合汕优63和早熟组合汕窄8号;尽管生育期比汕窄8号短1.7-6.0天,但产量却高13.7-32.1%,且不低于汕优63。本文还考察了这些恢复系之F1代杂种优势的表现特点,粗略估计了其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讨论了亚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明确籼粳杂交稻稻曲病的精准防控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为对照,分析了在单季和连晚种植条件下4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生育进程、抽穗特性及其与植株"叶枕平"出现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单季种植时植株"叶枕平"始期至齐穗一般需13~16 d,连晚种植需12~15 d,而常规粳稻通常为9~10 d,二者相差3~6 d.不同时期无人机施药预防甬优1540单季稻稻曲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全田5%~15%植株剑叶"叶枕平"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预防效果最佳,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91.7%和93.3%,提早或延后施药的防效均下降.因此认为,预防籼粳杂交稻稻曲病的最佳用药时期在全田5%~15%植株剑叶"叶枕平"时.  相似文献   

3.
涂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直播是一项省工、省本、省力、高产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经三年连续试验,早稻直播平均产量比移栽增2.24%,单季晚稻直播平均比移栽增产7.04%,双季晚稻直播比移栽的减产11.56%,直播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选用良种,提高整地质量,适期播种,播种量为每公顷75 ̄105kg,科学用肥防止倒伏,合理水浆管理防除杂草。高产途径在足穗前提下,主攻大穗和粒重。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穗发芽的表现特点,本文在温室中采用喷雾控温措施,诱发灌浆乳熟期的水稻穗发芽,结果表明,23个粳型杂交稻和常规粳稻的穗发芽情况在品种(系)间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品种(系)的穗发芽率较低,但也存在穗发芽率较高的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系)的平均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迟熟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穗发芽率最低,平均值为0.171%,早熟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穗发芽率最高,平均值为19.408%。对同一类型不同穗位的穗发芽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品种(系)上部穗位的穗发芽率大于中部穗位,中部穗位大于下部穗位;迟熟籼粳杂交稻穗发芽率与常规晚粳稻和粳粳交杂交稻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穗发芽与籼粳成分和穗型大小无关。研究结果可为抗穗发芽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温恢365是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粳稻热研1号与籼稻温恢233有性杂交,经5年9代选育而成.温州6月下旬播种,株高107.2 cm,丛有效穗数10.3个,穗长26.3 cm,每穗总粒数133.2粒,每穗实粒数124.0粒,结实率93.0%,千粒重25.9 g.米质优,4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1级标准,2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具有广籼粳交亲和性,与粳稻巴里拉和粳稻不育系宁67A杂交F1结实率达83.5%和88.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多效唑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发育的因素。[方法]选用3个粳稻品种用100 mg/L多效唑溶液浸种48 h后直播栽培,观察苗情并在成熟后测定经济性状、产量等,以清水浸种处理作为对照。[结果]多效唑抑制了秧苗的前期生长,并推迟直播粳稻的生育期,从而延长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多效唑对直播粳稻第1节节长没有抑制效果,也表明对直播粳稻的抗倒伏效果不理想。从与对照的苗数变化来看,多效唑对直播粳稻的分蘖抑制明显,降低了粳稻的分蘖率和成穗率,进而降低了直播粳稻的产量。[结论]多效唑浸种使直播稻有减产倾向,因此在水稻直播种植中不建议使用多效唑浸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粳稻的优势潜力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守海  李成荃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291-293,305
两系杂交粳稻与籼杂一样,同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一般比三系粳杂增产8%,比常规粳稻增产10%以上。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晚前期的持续高温和9、10月份连绵低温阴雨天气是影响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潜力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提出趋利避害,采取秧田超稀播种,加强后期管理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达到增穗、增粒、增重、增产的目的。利用粳爪交或粳籼交来选育分蘖期耐高温、穗期耐低温的亚种组合,可使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在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于1990-1991年对不同叶型晚粳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籼叶型粳品种发根力强,叶片的叶绿素老化缓慢,后期转色佳、兼有籼、粳叶片的功能,既有籼稻叶片光合势强,又有粳稻叶片功能期长的特性。在籼叶型类型中丰产性好的品种还具有开角小,剑叶面积大且上举,叶片较厚,穗顶上部绿叶面积大的共性,属于有效穗较多、千粒重高的“穗重”型品种,这类品种千粒重比粳叶型高12%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直播晚粳稻栽培高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浙北地区直播晚粳稻秀水63计66块田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了多角度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探讨了直播晚粳稻栽培的高产途径。结果表明,直播晚粳稻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粒重,其高产途径应是在确保高产所需的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  相似文献   

11.
杂交粳稻后代经济性状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链优418和辽优3225、亲本及其后代株系为试材,对杂交粳稻后代经济性状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组合产量杂种优势明显,平均优势分别为17.7%和18.5%;从产量结构看每穗成粒数是主要原因,平均优势分别为11.6%和9.8%;从物质生产与分配看生物产量是主要原因,平均优势分别为14.7%和15.4%;后代株系产量与生物产量和每穗粒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因组合而异,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表现为连续变异;两个组合后代分别有约10%和5%的株系产量达到或超过F1,经济系数和每穗粒数是这些株系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昆明小白谷和大理早籼杂交培育的孕穗期耐冷性重组近交系(RIL)为材料进行籼粳稻区水稻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1)籼粳稻区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和总粒数均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2)籼粳稻区一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冷凉粳稻区株高与结实率等性状密切关性;相反高温粳稻区穗颈长与穗部4个性状达极显著或显著相关。(3)遗传研究表明对低温和高温均敏感的穗颈长和结实率受主效基因控制,多数弱耐冷单株的耐热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3.
以昆明小白谷和大理早籼杂交培育的孕穗期耐冷性重组近交系(RIL)为材料进行籼粳稻区水稻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1)籼粳稻区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和总粒数均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2)籼粳稻区一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冷凉粳稻区株高与结实率等性状密切关性;相反高温粳稻区穗颈长与穗部4个性状达极显著或显著相关.(3)遗传研究表明对低温和高温均敏感的穗颈长和结实率受主效基因控制,多数弱耐冷单株的耐热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 -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 2=0.607,P<0.001)、库容(R 2=0.779,P<0.001)和灌浆期(R 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国迟熟籼型杂交中稻区试结果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95年全国籼型杂交中稻迟熟组区试结果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有效穗和结实率,可提高产量,过多追求大穗会导致减产。其适宜的产量结构应该是:有效穗270万/ha,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7~28g。拟采用的育种路线是籼爪交或粳爪交。  相似文献   

16.
大穗型优质中釉银粘.系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采用籼粳稻亚远交怯于1984年育成,其组合是W316/IR2。6l//RB6/日本晴.1。8B年垒国9个省44个县种植1.5万多亩.单产均超过50D公斤.最高可达700多公斤.同时米质好.食睐柔软醇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优化籼型血缘利用的北方粳稻育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组资源。【方法】以籼粳交重组自交系(RIL)及从黑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收集的74份不同年代粳稻主栽品种为试材,结合基于Illumina HiSeq2500平台的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多地表型调查,分析籼型血缘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籼型血缘渗入所引入的不利基因进行基因敲除。【结果】分析RIL发现籼型血缘与穗长、粒长呈显著正相关,与碾磨品质呈负相关,其中,与整精米率达到显著水平。籼型血缘在江苏省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籼型频率与粒形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强,而与穗长和整精米率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通过调查粳稻主要稻区不同年代主栽品种,发现籼型血缘渗入位置和比例并不是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在第1、10、11和12染色体上,籼型血缘分布较多。江苏省和辽宁省主栽品种的籼型血缘显著高于黑龙江省和山东省,而且2000年后育成的品种籼型血缘显著高于2000年之前的品种。各粳稻区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籼型...  相似文献   

18.
"甬优"系列杂交粳稻直播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直播栽培具明显省工、省本、省力,高产、高效技术优势,已在浙江省水稻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水稻的主要栽培技术。杂交水稻由于亩用种量少(诸暨市杂交籼稻亩用种量0.5~0.75k,杂交粳稻亩用种量1.0~1.25kg),若播种技术掌握不好,易造成播种不匀,苗数不足,穗数偏少,而影响产量。所以水稻直播栽培一般只限于常规水稻上推广应用,在杂交水稻上很少应用。  相似文献   

19.
晚粳稻——甬优8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优8号原名“E24”,属三系杂交晚粳稻品种,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宁波市种子公司、苏州市种子管理站以甬粳3号AxK6876配组,于2002年育成。该品种株型较紧凑,生长整齐,叶片较披,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一般,抗倒性较强,较难落粒;接种鉴定中感穗颈瘟、白叶枯病;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4~2005年检测,整精米率70.5%,垩白粒率15.5%,垩白度1.9%,胶稠度78.3mm,直链淀粉含量16.1%,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对粳稻产量损失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1995-2001年调查测定,明确了稻曲病不同发病率对产量的影响,其病穗的产量损失率可达11.5%-54.5%;构成减产的因素主要是结实率降低和千粒重下降,其中结实率的损失高于千粒重损失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