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草种子种皮坚实,吸水性差,发芽率仅为4%~6%,需采取碾磨或硫酸处理。打破种子硬实状态,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保甘草种子萌发的数量和质量,为甘草育苗和大田播种提供技术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种子颜色、粒级和浓硫酸处理时间3个因素对甘草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结果]试验得出,甘草种皮颜色、种子粒径大小和浓硫酸浸种时间都对发芽、出苗有显著影响。绿色、大粒、浸种时间在50~90min发芽率较高,其中浸种时间70min为最好。[结论]随甘草种皮颜色加深、粒径减小,出苗率有下降的趋势;随浸种时间的延长,出苗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提高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率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的中药材,以根和根状茎入药,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补脾益气作用.甘草野生于干旱的钙质土壤,喜干燥气候,耐严寒,适于生长在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上.由于人们不合理的采挖,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所以近年来已开始人工栽培甘草.但甘草种子细小,种皮致密,透水、透气性差,当年成熟的种子硬籽率高达96.5%,种子发芽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出苗率.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于2001年3-5月反复进行了提高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率的试验,现将其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甘草的种子处理及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甘草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市售甘草种子发芽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种子发芽率。[方法]通过对4个中药材种子市场上购入的乌拉尔甘草种子随机取样后,对种子大小、颜色等不同的组分测定其千粒重和发芽率,并对各种因素与发芽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来源甘草种子间发芽率的差异很大,有的达90%以上,有的种子几乎丧失发芽能力;不同来源种子的千粒重间差异不大,千粒重与发芽率间看不出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同颜色的种子中,灰绿色种子发芽率最高,深褐色种子次之,浅褐色种子最差。[结论]甘草种子的发芽率主要受种子成熟度、保存时间及保存条件的影响;正常成熟的种子为灰绿色,浅褐色和深褐色种子可能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种子。  相似文献   

7.
刺果甘草种子发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艳 《特产研究》2007,29(3):33-34,38
进行刺果甘草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激素及其浓度、处理时间对发芽率无影响;种子类型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扁型种子发芽率为87.6%,圆型种子发芽率为7.5%;并对种子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不同处理方式对甘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属于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球约有15种,中国有10种。甘草属植物用途广,是干旱地区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优良冬春牧草,茎叶为饲料,同时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作用。甘草以根和根茎入药,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同时在食品及轻工业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甘草种子皮角质硬实,因吸水困难而影响种子发芽,自然发芽率较低。因此,必须对甘草种子进行预处理。甘草种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种子发芽条件(包括温度、水分、pH值、盐分、机械处理)的适宜范围,但缺少不同处理对甘草种子发芽的综合研究。本  相似文献   

9.
安钰  李明  张清云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9):89-90,94
采用不同浓度氯化钙(CaCl2)溶液对甘草种子浸种,研究CaCl2对甘草种子萌发特性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都能促进甘草种子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较对照有明显增加;当CaCl2浓度大于10 mmol/L时,甘草种子的胚芽长、胚根长、幼苗鲜重较对照均有所下降,CaCl2浓度为2.5 mmol/L时,甘草种子的胚根与胚芽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克服离子束注入甘草技术的不足,在甘草种子催芽前处理技术摸索的基础上,进行了离子束注入研究.重复实验表明:甘草种子可以直接以浓硫酸处理1.5-2h,使得种子发芽迅速整齐,在发芽率和胚根长方面优于原用种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低能(30keV)N+离子束注入技术,发现如果种子不经浓硫酸处理,离子束注入并不能提高发芽率;酸处理后注入与注入后再酸处理效果相当,只是后者发芽率略低.本试验为种皮坚韧的植物种子进行离子束注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外植体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激素配比条件下,采用组织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根、茎、子叶、下胚轴)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外植体中,下胚轴对愈伤组织的平均诱导率最高(93.9%),且出愈时间最早,褐化率最低(10.6%),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在特定激素浓度条件下,下胚轴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甘草总黄酮的含量相对其他外植体较高;而子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的含量相对其他外植体较高。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以山楂为主要原料、辅以枸杞、菊花、甘草,参考中医君臣佐使的用药配伍原则,开发了一种新的功能性复合饮料.研究了山楂、枸杞、菊花、甘草复合饮料中总黄酮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参数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5h,固液比1∶8,乙醇浓度50%.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饮料的最佳配方:8%提取液、5%白砂糖.  相似文献   

13.
HPLC-ELSD法测定甘草中单糖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中药甘草中单糖———果糖及蔗糖含量的方法。采用CHROMATOREXNH2柱为固定相;以乙腈∶水为85∶15(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漂移管温度为84℃;氮气流速为2.5L/min。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果糖和蔗糖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422~3.318μg及12.028~60.140μg;且该二种单糖的检测限分别(信/噪=3)为4.74ng和3.31ng。该方法用于传统中药甘草中单糖的分离及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甘草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干旱贫瘠,适应性强,是防沙治沙的优良先锋草种,本文通过介绍甘草的栽培技术,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生物量分配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综述了多年生豆科(Leguminosae)药用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盐碱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草种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草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方法]测定丛枝菌根侵染率和幼苗干重及N、P、K和Na的含量变化,研究菌根真菌与对甘草生长的作用.[结果]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甘草的生物量,提高了对N、P和K的吸收,但降低对Na的吸收.[结论]接种菌根真菌,增强了甘草的生长和抗盐碱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对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甘草的抗盐生理特性,对一年生盆栽甘草移栽苗进行不同浓度(0%、0.3%、0.6%、0。8%)的NaCl盐溶液浇灌处理,测定甘草叶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0.3%、0.6%浓度NaCl处理下可溶性糖和Pro含量显著高于0%处理(CK),第45天,0.3%、0.6%NaCl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3.2%、67.2%,Pro含量增加了135.9和190.5%,处理30d随盐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整个处理期间,0.3%、0.6%处理的SOD、POD活性均高于对照;0.8%浓度下甘草干枯死亡。说明0-0.6%浓度NaCl是甘草正常生长的阈值,在受到盐胁迫时,通过保护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协调作用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AM真菌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影响,试验在盆栽条件下,比较了接种AM真菌对甘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的4种AM真菌能与甘草幼苗形成菌根,显著促进甘草幼苗的生长,形成菌根的甘草幼苗均能显著提高成活率,增加甘草幼苗的苗高、地径、鲜重、干重,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抗旱性。  相似文献   

19.
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甘草喷施1 000倍液爱多收、1 000倍液植物动力2003、500倍液多效唑、0.4%的精肥王和200倍液钾天下进行田间试验,旨在探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草干物质积累、株高、根长及芦茎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草生长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综合评价最好的是0.4%的精肥王,其次是1 000倍液爱多收,而500倍液多效唑基本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乌拉尔甘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乌拉尔甘草种子为试材,对甘草快繁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乌拉尔甘草快繁的途径为无菌苗茎段直接生根成苗方式,最适培养基:MS+KH2PO4 13.5 mg/L+IBA 0.5 mg/L,增殖系数可达76,生根率达90%,移栽成活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