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溯河幼香鱼的生物学资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 T.et S.)为一种产于沿海山地河流的洄游性名贵经济鱼类。其食物链短,生长较快,适于淡水或咸淡水养殖,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增养殖对象。我们于1979和1980年的3~6月,在香鱼著名产地浙江宁海凫溪采捕鱼苗进行养殖的同时,收集了有关溯河幼香鱼的生物学资料,期望为香鱼的资源保护与增殖及适时采捕自然苗种,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一、鱼苗出现季节与体长组成凫溪香鱼每年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在溪流入海口的石砾浅滩急流处产卵。卵分2~3批产出,每批间隔15~20天。卵粘附在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14年8月1日采自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信江(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江段的刀鲚(Coilia nasus)的矢耳石进行了锶和钙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表明,样品的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Sr/Ca×1033),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3Sr/Ca×1037),显示出其典型的溯河洄游特征。耳石Sr含量的面分析结果与之相同,均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蓝色)区域和海水生活的高值(绿色)区域。这两种耳石微化学类型首次直观地证实,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000 km的信江中存在洄游型刀鲚。 相似文献
3.
成活和生长 幼体的成活和生长试验进行了42天,然后进行手工计数(HC)见表1。一组通过计数器(C+HC)计数,表1中的V_1、V_2和W_1、W_2组分别置于45×90×25(cm)的玻璃钢培养池内,每只培养池铺有砂砾床过滤层,并有空气提升循环和增氧设施, 还有PVC管作为栖息处。 饵料用含38%蛋白质的对虾碎粒饲料。每天投喂两次以上,每次少量投喂。未吃完的饲料和碎屑每天虹吸一次。每2天换水25%,每5天换水90%。在孵化池内, 温度和光照不调节,以反映环境条件。在整个试验期间(1981年12月15日至1982年1月26日),池内平均温度白天28.5℃(最高29℃),夜间 27℃(最低26℃)。主要是柔和的自然光照.孵化场内部夜间黑暗。 相似文献
4.
由于高速光电计数器的开发,克服了手工计数罗氏沼虾幼体的缺点。本文介绍了B型计数器的液力、机械和电子设计。该计数器原则上以极快的速度在商业性孵化场使用和试验。其实际操作速度每小时可望超过10万尾,准确率大于95%。大约80%的幼体形态有些损伤,但大部分可能在孵化场培养池里造成的。试验表明:另一些轻度损伤只是幼体通过计数器时触角碰伤,但它并不影响其后的生长率和成活率。有人认为,孵化池内与密度相关的自残 相似文献
5.
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长江河口约800 km的鄱阳湖中同时存在有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的两类刀鲚个体。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字回声探测仪Bio Sonics DT-X(430 KHz)和双频识别声呐DIDSON(低频1.1 MHz、高频1.8MHz)对青草沙水库的渔业资源量、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了为期2 d的水声学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两种仪器同步工作,并采用放网捕捞的方法对青草沙水库中的鱼类样本进行采集,并测量其体重与体长。利用Echoview软件对两种仪器采集所得的声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DIDSON的调查结果显示:水库鱼类总数约为936万尾,总的资源量约为705万kg,鱼类主要分布于水库的东部、中部地区。Bio Sonics DT-X的调查结果显示:水库鱼类总数约为1 079万尾,总的资源量约为604.24万kg,鱼类主要分布于水库的东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图像处理的鱼卵计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鱼卵计数方法效率低、精度差、对鱼卵有损伤等缺点,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的鱼卵计数方法:通过Matlab软件中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对经过Photoshop预处理的图像进行灰度化、去除噪音、二值化和形态学处理,采用连通图计数和面积计数法进行鱼卵的计数,精确性在95%以上。该方法减轻了操作者劳动强度,弥补了人视觉的不足之处,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计数精度,并且可避免鱼卵损伤,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10.
清河水库鲢鳙鱼类资源声学评估——回波计数与回波积分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9年7月下旬使用挪威Simrad公司EY60型(70kHz)分裂式波束科学鱼探仪对清河水库进行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资源声学调查。使用声学处理软件Echoview4.0进行声学回波数据的后处理,研究库区内鲢和鳙昼夜分布特性,尝试使用回波计数法与回波积分法进行资源密度的评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适合于水库鲢和鳙的声学调查方法。结果表明,鲢和鳙分布于水库10m附近水层,昼间较为集中,单体回波较少,夜间较为分散,可以识别的单体回波较多。深水区域个体较大且密度较低,较浅的区域个体较小且密度较大。声学计数评估更适合夜间进行。根据夜间数据,2种评估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回波积分法获得鱼类密度为0.063ind.m-3,回波计数法为0.049ind.m-3,可以确定2种方法均适合鲢和鳙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o investigate dietary ascorbic acid (AA) requirement of juvenile ayu (Plecoglossus altivelis) weighing 1.27 ± 0.02 g, eight diets were formulated with graded levels (0, 20, 40, 80, 160, 320, 640 and 1280 mg AA kg?1) of AA supplied as ascorbyl polyphosphate. Each experimental diet was fed to four‐replicate groups to apparent satiation three times a day for 8 weeks. At the end of the feeding trial, fish fed AA‐deficient diet showed visible AA deficiency signs and low survival. Based on the four‐parameter saturation kinetics model, the calculated AA requirement levels for each dose‐dependent response [weight gain, hepatic AA concentration, hydroxyproline (HyPro) concentration in skin and HyPro concentration in backbone] were 116, 226, 47 and 35 mg kg?1,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aximal growth performance, a level of 116 mg AA kg?1 was recommended for commercial diet of juvenile ayu. To maintain tissue HyPro saturation and avoid AA deficiency symptoms, the minimum required dietary AA level was 47 mg kg?1. Hepatic AA saturation wa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stringent criter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AA requirement. 相似文献
15.
16.
从患病香鱼的体腔液中分离获得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经培养稀释的菌液,腹腔注射人工感染健康香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症后,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病鱼红细胞数量为(1.21±0.08)×1012个/L,血栓细胞数量(189.00±5.19)×1012个/L,较健康香鱼红细胞[(2.41±0.16)×1012个/L]、血栓细胞[(380.0±20.00)×1012个/L]呈极显著降低(P0.01),血红蛋白含量呈显著减少(P0.05),而白细胞数量却显著增加(P0.05)。染病香鱼总蛋白为(47.56±2.63)g/L,健康鱼为(49.23±3.06)g/L,经检验无显著差异;而碱性磷酸酶、Cl-、Ca2+等3项血液生化指标值均呈极显著减少(P0.01),乳酸脱氢酶呈极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17.
以香鱼正常肝胰腺为材料,构建cDNA文库。初始文库库容大于1.3×107cfu/ml,扩增文库的滴度大于1.1×106cfu/ml,平均插入片段约为1.0 kb。从文库中随机挑选297个cDNA克隆测序,得到232个功能已知EST序列,功能包括代谢、蛋白质合成、细胞与机体防御、信号转导以及细胞结构与运动等5个方面。随机测序获得香鱼弹性蛋白酶(Elastase,ELA)编码序列,cDNA序列全长957个核苷酸,3’-末端具有polyA尾,编码一个由268个氨基酸组成28.7 ku大小蛋白。序列分析表明,香鱼ELA的N端15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成熟肽具有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香鱼ELA与斜带石斑鱼、大西洋鳕和金头鲷的ELA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76%~77%。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香鱼ELA与其他鱼类ELA紧密成簇。RT-PCR检测显示,香鱼ELA基因mRNA在香鱼肝胰腺、脾、肠组织中均大量表达。 相似文献
18.
浅析碧流河水库陆封型香鱼消亡原因及恢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碧流河水库建成后,其库内洄游型香鱼形成陆封型种群.现有的捕捞数据表明,1999年以来,碧流河水库香鱼资源量锐减,该种群极有可能在碧流河水库内消失.对碧流河水库陆封型香鱼消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恢复措施进行了探讨.认为陆封型香鱼柄息环境恶化、自身不利变异、敌害鱼类和竞争鱼类抑制作用以及人为活动的破坏导致了碧流河水库陆封型香鱼的消亡;针对上述问题,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控制敌害鱼类和竞争鱼类数量加强对香鱼资源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20.
一株引起香鱼出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生出血症的香鱼体腔液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ayu-ah0201),经人工侵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香鱼出血症.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鞭毛.对蔗糖、阿拉伯糖、七叶苷、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呈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呈阴性.可利用葡萄糖产酸产气.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分离菌ayu-ah0201与嗜水气单胞菌聚在一簇,与嗜水气单胞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6%~99.7%,与其他相关气单胞菌属成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小于98.9%.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