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桑树抗寒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树受低温危害常给蚕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寒冷地区尤甚。实践证明选栽抗寒品种是减轻其危害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对桑树抗寒品种选育的理论和方法,简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桑树品种黄鲁选的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玉璧  魏玉格 《蚕业科学》1996,22(4):248-249
桑树品种黄鲁选的选育报告武玉壁,张进献,庞玉兰,魏玉格,孙继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河北省邢台市蚕种场)为了满足北方蚕区蚕桑生产的需求,我们利用丰富的桑种质资源进行筛选,经多年培育,多点鉴定和综合评价,选出具有丰产、优质、耐寒、抗病性较强的...  相似文献   

3.
刘刚  任作瑛 《蚕学通讯》2000,20(1):23-26
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论证了运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桑树品种选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我站开展桑树品种选育研究已有40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桑树种质(品种)资源的收集、引进和创新;品种和杂交组合选育;优良桑品种和杂交组合的繁育和推广等方面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我站桑树育种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推动了广西桑树品种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5.
广西桑树品种选育研究与优良品种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站开展桑树品种选育研究已有40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桑树种质(品种)资源的收集、引进和创新;品种和杂交组合选育;优良桑品种和杂交组合的繁育和推广等方面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我站桑树育种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推动了广西桑树品种的不断进步。1 桑树品种资源的收集、研究与创新1.1 品种资源的考察、收集、引进和整理桑树品种资源(即遗传资源)是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的重要基础,种质(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是育种的基础工程,品种资源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则是育种能否突破的重要关键。我站对品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历来比较重…  相似文献   

6.
<正> 泉桑一号是从石泉县迎丰区红卫公社南沟大队一株老桑树选拔出来的早生品种。1976年以来,经多年培育、评选、繁殖而成为优良桑树品种。因原产地在石泉,故定名为“泉桑一号”。一、形态特征: 1、叶片:大叶型,叶长23.44厘米,叶幅21.04厘米,叶厚0.199厘米,深绿色,成叶心脏形,有光泽,缩皱明显,较粗糙,叶尖长尾状,叶缘高乳头。 2、枝条:枝条粗长,枝条直立稍开展,皮色紫红,发条数中等,侧枝少,节间较稀(4.08厘米),皮孔大而多,稀密分布不匀。 3、芽:冬芽呈三角形,棕红色,大而饱满,芽尖离生,生长芽呈红色。 4、花:多开雄花,桑椹极少。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了解广西桑树品种选育的进程,查阅相关文献,概述了广西桑树品种资源的收集、研究与创新,及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抗病育种、果桑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并对今后的桑树育种工作内容及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产优质高效桑树品种的选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等从1980年开始,应用有性杂交,先后育成农桑8号、10号、12号、14号等4个农桑系列品种,桑叶产量比以往推广的我国主栽桑树品种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和湖桑197增产20~40%以上,蚕茧张产增加10~15%,节省用桑量15~30%,对为害严重的桑黑枯型细菌病和桑黄化型萎缩病抵抗力强;同时也抗夏秋季为害严重的桑蓟马、红蜘蛛、桑粉虱等害虫。农桑系列品种还具有适应性广、农艺性状优良、培育管理省工省力,可用扦插繁殖便于推广等优点。现已推广约13334hm2,有10余个省区引种栽培,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9.
桑树多倍体品种鄂桑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饲料,研究表明桑叶产量与品质的优劣是影响蚕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优良的桑树品种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多倍体桑品种由于具有叶质优、抗性强等特性,受到了国内外桑树育种工作者的重视,选育多倍体品种是目前桑树品种选育的方向。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从事桑树多倍体育种工作,经过近10年的选育研究,选出了优质  相似文献   

10.
<正>四川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极为复杂,具有悠久的栽桑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珍贵、类型独特、种类繁多的桑树品种。为了摸清全省桑树品种区域分布及推广应用情况,加快良桑品种区域化进程,我们采取问卷方式对全省19个市、州,83个区县的桑树品种区域分布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基本弄清了四川桑树品种推广种类和部分主推品种情况,对认识推广品种经济价值和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12.
解放后,广东桑树栽培技术由传统方式逐渐向省力、高效发展;栽培品种走向多元化,原来一统广东的普通荆桑基本被淘汰。十多项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得奖励。桑树杂交一代的应用、多位体杂交一代育种技术处于外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诱导创造的桑树多倍体品系为亲本材料,选育适合四川蚕区栽植的优质、高产和抗逆性强的桑树品种。从引进的化学诱导桑树四倍体材料国桑21号的植株中,选择出目标性状优良的株系,再经过株系选育和品种比较鉴定试验,育成人工同源四倍体桑树品种团桑11号。新品种2009—2012年在四川省多点进行的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中与二倍体对照品种湖桑32号相比,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增产27.88%,桑叶养蚕的万头茧层量提高4.60%,100 kg桑叶产茧量提高4.02%,表现出多倍体桑树品种生长旺盛、叶片肥厚、米条长产叶量高、秋叶硬化迟等特性,并且具有耐干旱和对桑黑枯型疫病的较强抵抗力等特点。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在四川省及其他相似生态条件蚕区的平原、丘陵和山区缓坡地栽植。  相似文献   

14.
施炳坤  夏明炯 《蚕业科学》1998,24(4):206-209
苏湖16号是从桑种质资源中选出,经过系统的调查、鉴定与综合评价,具有生长旺盛、产叶量高、叶质优、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性状,是优质丰产桑树品种,适合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5.
选育和推广抗病的桑树品种是防治桑树病害、稳定和发展桑树的种植面积,增加蚕茧产量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根据广东桑青枯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今后桑树育种研究,应以抗病性强、产量高、叶片大、叶质优、繁殖易为目标,不断选优推优。目前桑青枯病尚处于扩展蔓延之势,如全部病区能实现桑树抗青枯病良种化,我省的蚕茧产量必定迅速恢复和持续上升,出现新的水平。这对于活跃国内外丝绸市场,多创外汇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桑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桑树细菌性病害,该病目前主要在我国广东省发生。本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广东普通荆桑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桑树品种皖桑1号,经多年、多点区试鉴定结果表明:皖桑1号发芽率高,生长势旺.年产叶量比湖桑32号提高20%~30%左右,100kg桑产茧量比湖桑32号提高6%,叶质较优.品种性状稳定,适应性强.适宜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蚕区推广。1 选育经过桑树新品种皖桑1号的选育研究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八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该品种以高产、大叶品种7707作母本,以质优、抗性强的阜阳1号作父本。1990年采用人工有性杂交方法.设置12个杂交组合,获得种子后培育,淘汰不良个体,经2年观察  相似文献   

18.
桑树的遗传变异特点及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超  焦锋 《蚕业科学》2011,37(6):1089-1092
我国具有悠久的桑树栽培历史,拥有3 000余份桑树种质资源,分属15个桑种和4个变种,并逐渐形成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8个生态类型。依据已有的研究结果,综述桑树遗传变异的特点包括:广泛分布、自然有性杂交和异花授粉以及缺乏稳定性选择等,促进了桑树的突变发生,形成遗传变异的多样性;无性繁殖方式产生了丰富的无性系变异;性状遗传值中非加性效应占有较大比例;无性系品种间杂种一代存在复杂的多样性分离和经济性状的普遍退化;存在丰富的多倍体系列和普遍的混倍现象等。对桑树品种选育研究提出建议:基于桑树的高度杂合习性,不仅要重视研究不同品种中加性效应在遗传值中所占比率,更要研究非加性效应所占比率及充分利用的方法;基于桑树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无性系变异,加强无性系和田间选优育种;利用桑树混倍现象,将培育多倍体特别是三倍体品种作为一条有效的多倍体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四川蚕品种选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彪 《四川蚕业》2005,33(2):37-39
良种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农业部“七大体系”建设将良种体系建设放在首位,作为确保我国农业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四川省是全国重要的蚕业产区,蚕业一直是四川省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蚕种作为蚕业的基础,构建良种创新体系,开展蚕品种的选育改良,对蚕业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桑树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几年来,浙江省已确立了较为先进的桑树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培育了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桑树新品种;建立了集中成片的桑苗繁育基地,形成了良好的桑苗营销与推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