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3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超亲优势的表现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基本相同。杂种后代植株高、分枝多、籽粒小是半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利用的障碍。为克服杂种后代的小粒性,必须用大粒亲本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利用双亲的平均值可以预测F1代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F1代单株粒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的增加,与栽培大豆亲本(Pc)、半野生大豆亲本(Psw)和双亲平均值(Mp)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3个中国大豆品种和2个乌克兰大豆品种杂交,对F2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F1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不同组合各性状的遗传力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株高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高,可以在早世代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表现正向超亲优势,百粒重表现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4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百粒重外,杂种F_1代各农艺性状优势表现普遍存在。F_2代性状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出现了大量超亲植株。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茎粗、一荚粒数遗传力较高。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每节荚数遗传力居中,分枝数最低。各性状的遗传进度绝对值都比较大,选择效果明显。半野生大豆利用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大豆杂交F2代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美、日、韩4国大豆品种作亲本,组配成中×美、美×中、中×日、中×韩、中×中等21个杂交组合,对F2代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产量相关不明显,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选用性状差异明显的4个青海蚕豆为母本和对青海蚕豆具有互补性状的4个外来种质作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16个组合,研究了株高、始荚高、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荚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8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蚕豆杂交后代性状都有重要作用,且这些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起主导作用,尤其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完全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②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大小,因育种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亲本和较优的杂交组合;③8个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百粒重>株高>荚粒数>有效枝>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百粒重>株高>有效枝>荚粒数>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在改良品种粒重时,可进行早代选择,而其他各性状的遗传力中等偏低,说明这些性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稳定性一般,早代选择的效果较差些,要连续多代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结果表明,种间杂种与丰产品种杂交 F_1代的杂种优势与亲本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多数性状优势的自交衰退现象不明显。所研究的性状中,单株产量具有较强的中亲优势率(25.23%);蛋白质含量也有一定中亲优势表现(3.07%)。但大部分性状不存在高亲优势,一般配合力可作为种间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参考指标。在研究的10个性状中,仅有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百粒重产对产量的决定系数远远高于前两者。因此,百粒重是种间杂种产量的第一决定因子,提高百粒重是选育产量突出品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豆荚粒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富厚  郑跃进  侯典云  韦淑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32-3633,3636
针对河南省内外14个大豆品种的若干荚粒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位数、单株粒数、百粒重、荚皮重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而荚皮重/粒重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对单株产量为直接正效应的性状的通径系数大小依次是单株荚重、单株粒位数、单株荚数、株高和百粒重,为直接负效应的性状依次是荚皮重/粒重、单株粒数和荚皮重。此结果对大豆育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用20个山西早熟大豆品种,对13个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性状遗传力较高,荚粒数变异较大,遗传型相关一般接近或稍高于表型相关,百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二粒荚数、主茎节数、生育期、一粒荚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百粒重和单株粒数对产量起决定作用。选育早熟高产品种要以百粒重和单株粒数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杂种一代优势及亲本选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9个冬小麦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0个组合进行研究表明,杂种一代的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和单株穗数有较高的超标优势,单株粒重优势是产量三因素优势互相补充、累积的结果;亲子间性状遗传相关程度与中亲值和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间相关高低趋势基本一致,选择单株粒重、生物学产量、千粒重性状值高及配合力高的亲本杂交,可获较强的杂种优势;强优势组合各种遗传效应的相对贡献差异较大,不能忽视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中包含的品种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0.
对夏大豆8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粒数与产量相关极显著(0.5124**、0.3644**),单株粒数与产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0.3052**),生育期和株高与产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通径分析得出,株荚数的通径系数为0.6634,荚粒数的通径系数为0.6860,百粒重的通径系数为0.5029,三者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是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从荚粒数和单株荚数入手,兼顾株高、生育期等性状,这样可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夏大豆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夏大豆8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粒数与产量相关极显著(0.512 4★★、0.364 4★★),单株粒数与产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0.3052★★),生育期和株高与产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通径分析得出,株荚数的通径系数为0.663 4,荚粒数的通径系数为0.6860,百粒重的通径系数为0.5029,三者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是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从荚粒数和单株荚数入手,兼顾株高、生育期等性状,这样可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10个杂交组合的F_2代主要性状广义遗传力、相对遗传进度、相关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和相对遗传进度因性状、组合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凡双亲某性状差异大的组合,其F_2代该性状遗传力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较大.就性状的平均结果而言,广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百粒重>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相对遗传进度大小顺序为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株高>主穗粒数>主穗小穗数>主穗长>百粒重.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也因组合、性状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综合来看,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均小于100%,因此,通过选择某一性状来间接选择单株粒重的效果一般不如直接对单株粒重进行选择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茎瘤芥杂种一代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11个茎瘤芥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材,研究了F1优势表现特点及其与亲本间的关联性,并对F1主要性状与其产量的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F1具有较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瘤茎重(单株产量)和单株鲜重显著、极显著超过大值亲本,瘤茎横径超过大值亲本接近显著水平,菜形指数显著低于双亲均值。叶长、叶宽、瘤茎纵径、根鲜重与大值亲本差异不显著。(2)单株产量超亲优势主要受株鲜重、菜形指数、瘤茎横径等性状优势的共同影响。(3)F1各性状对其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瘤茎横径,其余性状依次为叶长>叶宽>单株鲜重>瘤茎纵径>菜形指数。(4)F1叶长、叶宽、单株产量与父本相应性状值呈显著正相关,F1叶长、根重、单株产量、瘤茎横径与大值亲本值呈极显著正相关,F1单株产量、株鲜重、根鲜重与双亲均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5)单株产量、瘤茎横径平均优势强弱与双亲差值呈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超亲优势受母本值影响较大。还讨论了茎瘤芥杂种优势利用亲本选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EMS诱变"京农6"得到的小豆窄叶、矮秆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选用小豆DR029×NLD杂交组合,对亲本和F2分离群体中个体的株高和叶形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小豆突变体的窄叶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为孟德尔遗传。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共11个性状进行相关性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各性状间显著相关;其中株高、茎粗、荚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达到90%以上,可作为小豆杂交育种早代选育的重点考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大豆的6个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单株粒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株高、单株荚数、总分枝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顺序依次为:生育期>百粒重>单株粒数>有效分枝>株高>单株荚数.大豆育种,应注重选育生育期适中、百粒重大、单株荚数、粒数、有效分枝多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8.
向日葵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6份不育系和6份恢复系材料为亲本,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36份向日葵杂交组合,对其组合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2个品质性状的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份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株高、茎粗、叶片数、盘径、百粒质量、粗蛋白各性状同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但基因非加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单盘实粒数、单株产量、粗脂肪等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主导;广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百粒质量单株产量单盘实粒数。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与向日葵杂交组合竞争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强优势组合特点是双亲或亲本之一具有较高的GCA效应或SCA效应。12份亲本材料中,恢复系X3639R、318R、LD5009R在单株产量、农艺性状、单盘实粒数均表现为较大的正向GCA效应值;不育系S10-390-3A、S10-336-2A、S10-390-1A在百粒质量、单株产量、粗脂肪、粗蛋白方面均表现为较大的正向GCA效应值,故均为较好的亲本材料。此外,除茎粗外,恢复系的GCA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明显高于不育系。向日葵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广泛的杂种优势。叶片、单盘实粒数、单株产量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66.13%、73.58%、61.17%。粗蛋白平均超亲优势值为68.96%,各性状正向超亲优势组合数超过83%。  相似文献   

19.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与双亲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磊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4):293-295
国内大豆“三系”研制成功,使强优势组合的筛选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笔者对大豆杂种优势的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大豆杂种优势强且普遍存在。在籽粒产量上被测组合都超过双亲均值,仅有1个组合未超过高值亲本。在试区内同对照相比,竞争优势率为41.8%~93.9%,没有低于对照的。同邻近大区试验对照比有2个组合超过对照30%以上,有4个组合超过对照20%以上。双亲株高接近而其他性状差异大的,其杂种超高亲优势率大;反之趋于双亲均值,或表现负优势。节数与株高表现基本相同。茎粗超高亲优势强且普遍。百粒重普遍表现为趋于双亲均值,很少有超高值亲本的。生物产量超高亲优势率强,且普遍。单株荚数优势率高且普遍,受双亲影响大,双亲荚多的杂种荚也多,反之亦然。生物产量、单株荚数、茎粗等可作为目测筛选强优势组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应用相关遗传力分析方法研究东北春大豆优良品种群体主要性状的相关遗传变异问题。估算了8个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生育期4个性状与单株粒重具有较高的相关遗传力,分别为0.4050、0.3788、0.4365、0.3915,其相应的遗传相关系数也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与相关遗传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依据上述4个性状对单株粒重进行相关选择可靠性较大。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主茎节数、单株粒数3个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株高、单株荚数、一荚粒数居中,生育期最小。相关与通径分析均表明,百粒重、主茎节数两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力相当大,是间接选择的重要目标性状。文中初步探讨了应用相关遗传力分析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