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明确三江平原地区大豆根腐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于2014年对该地区所属县、市及农场内大豆进行病害调查,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采集大豆根腐病样本,对病株样本进行真菌的分离及鉴定,共分离获得相关致病真菌3个属10个种。镰孢菌为优势菌群,其分离频率为29.92%。镰孢菌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其占分离镰孢菌总量的65.75%。调查结果表明,含水量大及重茬地块,大豆根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与主要病害(灰斑病、根腐病)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年代18 个同熟期的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深入系统的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粒茎比的变化趋势为逐年累加提高,变化幅度为0.44~0.88,极差为0.44,增长速度为0.73%,是品种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种对灰斑病抗性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抗病能力总体呈逐步增强的趋势,说明灰斑病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20 世纪50、60 年代品种均表现感灰斑病,70 年代品种抗感交替过渡,到80 年代以后的品种全部表现为中抗或抗灰斑病。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除个别品种(‘绥农4’、‘合丰45、55’、‘黑农48’)抗性水平突出外多数品种抗病性较差,抗病能力总体呈阶段性提高的趋势,其中抗病品种占22.22%,感病品种占77.78%。说明根腐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当前育种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病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4种大豆根腐主要病原菌毒素毒性大小,毒素对大豆幼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同病原菌毒素与毒素互作以及毒素与病原菌共同作用对大豆根部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中,尖镰孢菌毒素毒性最强,并随着浓度增加,对大豆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增强。四种毒素互作对大豆幼根毒害作用的正交试验得出,尖镰孢菌毒素在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原菌与毒素共同接种时,尖镰孢菌毒素处理的发病加重,病情指数比不接毒素处理的上升10%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基因型烤烟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抗性,利用10个烟草品种(系),采用粗毒素幼芽接种、带菌菌谷接种、孢子悬浮液培养等方法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尖孢镰刀菌抗性表现出显著差异;对尖孢镰刀菌表现出抗的品种(系)有4个,分别是‘Y2001’、‘Y2002’、‘长脖黄’、‘664-01’;对尖孢镰刀菌表现出感的品种(系)有6个,分别是‘7710’‘、7713’‘、Y2007’‘、Y2008’‘、中烟100’、‘小黄金1025’。3种接种方法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共筛选出4个抗性品种(系)。  相似文献   

5.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常常给黄瓜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甚至毁灭性的损失。从感病品系‘早二N’上分离纯化得到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及其间隔区DNA的相似性鉴定了病原菌的属性,发现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相似性为99%。回接试验进一步确证了分离得到的枯萎病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以灌根方式对70个黄瓜自交系(含两个对照品系)接种此病原菌,通过调查接种后的病情指数分析不同黄瓜品系对枯萎病的抗感差异。结果表明:共有26个品系隶属抗病等级、42个品系隶属感病等级。其中'日节成'对枯萎病的抗性最强,‘Superina’抗性最弱。这一结果为今后选择抗感亲本研究黄瓜枯萎病抗性遗传机制及分离鉴定抗性基因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种群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的种群组成及分布,分别从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密山市、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等地区采集小麦赤霉病病样,经单孢分离纯化共得到118株镰孢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基因组DNA的EF-1α序列分析技术进行了镰孢菌种类的辅助鉴定,确定属于7个种:禾谷镰孢菌为优势种,分离频率为64.41%,藤仓镰孢菌为次优势种,分离频率为18.64%;燕麦镰孢菌、尖孢镰孢菌、木贼镰孢菌、锐顶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5.08%,3.39%,3.39%,3.39%,1.70%。同时,在玉米成株期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镰孢菌可以侵染玉米,较玉米茎腐镰孢菌的致病力低。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大豆花期叶片蔗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低温胁迫对大豆花期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垦丰16’(耐冷型品种)和‘合丰50’(冷敏感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叶片蔗糖含量以及代谢相关酶活性,成熟期测产。结果表明,大豆花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大豆的株高和产量,底荚高度增加,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减产损失逐渐增加,与对照相比,‘合丰50’减产幅度为10.29%~30.88%,‘垦丰16’减产幅度为9.58%~24.22%,敏感品种的减产幅度大于耐冷品种。叶片内的淀粉和蔗糖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果糖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提高,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被抑制。低温恢复期间(低温处理4天后自然环境下恢复1~4天)上述指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间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大豆花期遭遇低温胁迫致使蔗糖分解代谢加快,合成途径受到抑制,叶片内的蔗糖含量急剧减少,并且其危害不能在4天内恢复,这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推断这是低温胁迫造成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为研制一种兼防大豆根腐病和根部害虫的高效、低毒种衣剂,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96%烯效唑原药、96%丙环唑原药、97%阿维菌素原药对大豆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筛选出最佳复配比,并利用湿研磨法制备种衣剂,进行室内盆栽苗的防效验证。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根瘤菌剂的施用效果,以‘合丰55号’大豆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根瘤菌及组合菌对大豆叶部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瘤菌及组合菌施用能够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SPAD、干物质积累和根瘤数,显著增加产量。与对照相比,株高分别提高8.4%和10.0%;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47.1%和41.2%;叶片SPAD值分别提高8.4%和11.1%;植株干重分别提高43.0%和60.7%,单株根瘤数分别提高44.0%和50.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根瘤菌及组合菌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18.3%和27.7%。综合以上分析,大豆施用组合菌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胡喜平 《作物杂志》2003,19(6):44-45
利用夏大豆种质晋7203 -3通过梯级杂交,育成春大豆合丰44。该品种集双亲之优点抗病、优质、高产,即抗大豆病毒病SMV1号菌株,中抗灰斑病,比对照品种增产15.5%。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东部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分胁迫溶剂聚乙二醇(PEG-6000)20%浓度对黑龙江省主推品种抗线号、黑河号、黑农号、绥农号、合丰号、垦豆号、垦丰号等78份材料进行芽期抗旱鉴定,并调查和计算相对发芽率。结果表明:耐旱品种有黑河53、合丰45、合丰48、绥农22、绥农30;较耐旱品种有抗线7号、黑河46、黑河52、黑农53、黑农62、黑农65、龙小粒豆1号、龙小粒豆2号、合丰47、垦豆25、垦豆26、绥农10、绥农15、绥农28、垦丰10、垦丰11、垦丰13、垦丰17。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种类分布及抗病种质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230-235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菌种类并筛选抗病种质资源,2008年以来,从黑龙江省大豆产区100个地点采集根腐病株,通过采用PDA培养基分离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腐霉菌,选择培养基分离疫霉菌的方法。分离结果表明,各主要致病菌出现频率为:镰刀菌42.7%,腐霉菌25.2%,立枯丝核菌7%,疫霉菌25.2%。对1249份大豆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有471份,占鉴定材料的37.7%;对471份材料人工接种出现频率最高的镰刀菌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69份,占供试材料的14.6%。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菌种类;明确了现行大豆品种和资源中有抗根腐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EMS诱发大豆不同品种M2代与M3代农艺性状变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 EMS溶液处理4个大豆品种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百粒重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小,而主茎节数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大,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然而这种趋势在各品种间却不尽相同;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各品种总熟期变异率由高到低M2代为‘黑河43’(0.71%)>‘北豆5’(0.63%)>‘合丰50’(0.57%)>‘合丰55’(0.53%),M3代为‘北豆5’(0.64%)>‘黑河43’(0.5%)>‘合丰55’(0.25%)>‘合丰50’(0.22%),说明熟期的变异至M3已下降。  相似文献   

14.
DTA-6对大豆花荚脱落纤维素酶和GmAC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PGRs)可以调控大豆花荚脱落。2012-2013年在大庆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R1期对大豆绥农28(SN28)、垦丰16 (KF16)和合丰50 (HF50)分别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对调控花荚离区脱落纤维素酶(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荚脱落纤维素酶(AC)活性、花荚脱落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TA-6抑制大豆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可达51% (±CK%);大豆荚的AC活性能够在喷药后阶段性地被降低,在不同品种上增加和降低存在差异;能够显著降低花荚脱落率(P<0.05);能够显著增加产量(P<0.05)。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是通过降低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调节AC活性,从而减少植株的花荚脱落率,以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抗菌核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真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结果表明,(1)不同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抗性不同,在44份微核心种质中,中抗种质6份(13.64%),中感种质27份(61.36%),感病种质9份(20.45%),高感I种质2份(4.55%),其中合丰24、大天鹅蛋、倪丁花眉豆、牛毛黄、大黄豆和五月黄6个中抗种质可作为抗性亲本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2)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不同,分离物黑西5(黑龙江省,大豆),病情指数49.32,病斑长度达到5.93 mm,致病性最强;黑饶24(黑龙江省,大豆)与Qin 24(青海省,油菜)致病性次之;Hef 50(安徽省,油菜),病情指数为39.02,病斑长度为3.65 mm,致病性最弱。用黑西5鉴定和筛选抗菌核病大豆种质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于2015—2017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89份甘肃省区试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89份鲜食玉米品种中,9份材料‘彩糯1号’、‘甘甜糯1号’、‘秦粮糯902’、‘九洋双色蜜’、‘AP358’、‘酒糯4103’、‘雅玉1号’、‘禾糯1号’和‘田福糯1号’表现高抗(HR);5份材料‘保糯1号’、‘田福糯2号’、‘甘垦糯2号’、‘金辉306’和‘瑞糯260’表现抗(R);9份材料‘华甜玉6号’、‘白玉909’、‘朝糯606’、‘12009’、‘银玉16号’、‘黄糯90’、‘白甜糯828’、‘原玉糯505’和‘仲甜5号’表现中抗(MR);其余36份和30份表现感(S)和高感(HS);高抗、抗、中抗、感、高感分别占供试玉米品种的10.11%、5.62%、10.11%、40.45%和33.71%。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春大豆抗旱品种根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开展大豆抗旱育种,进行现有大豆种植区域布局,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现实生产缺少抗旱品种、产量低及大豆品种抗旱类型不明确等突出问题,本研究选用以黑龙江省不同类型春大豆40份为材料,利用溶液聚乙二醇(PEG-6000)进行芽期抗旱鉴定和苗期抗旱鉴定,对筛选出的抗旱品种进行干旱胁迫,对抗旱品种苗期根系总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冠比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期抗旱鉴定,绥字号、黑农号、合丰号及小粒型大豆品种抗旱性强较多,耐和较耐旱型品种为绥农22、合丰48、绥农30、尨小粒2号、黑河52、绥农28、垦豆26、黑农65、龙小粒1号、垦丰17、垦豆25、绥农10、抗线12、黑农61、黑农64、龙豆2号;苗期抗旱鉴定,合丰号、绥农号及黑农号品种较多,合丰50、黑农60、绥农28、合丰48、合丰51、黑农61、龙小粒豆2号、黑河51、黑河50、合丰56、黑农65、黑农64,结合春大豆芽期和苗期抗旱鉴定结果共筛出抗旱品种合丰48,绥农28、龙小粒2号,黑农65,黑农61,黑农64;随着抗旱胁迫增强,品种总根长、根总面积、根体积、及根冠比总体表现增加趋势,特别是从中度干旱到严重干旱时增加幅度最大,合丰48号表现最强,其次,黑农61和64、绥农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