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美洲斑潜蝇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一种检疫性害虫。1997年5月在白山市八道江区七道江村首次发生该虫,1997年5月至2000年9月对其进行田间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明确了各虫态历期、发生世代等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该虫在白山地区以蛹在温室内越冬,一年约发生8代,还发现了3种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2.
1997年,美洲斑潜蝇在新疆首次发现.同年在哈密地区也发现了此虫.近几年,该虫在我区瓜、菜产区突然暴发成灾,在我区瓜菜上造成的损失在15%-50%之间,重可达70%.为了尽快控制此虫在我区的发生蔓延,我们采用了几种防治美洲斑潜蝇的方法,防效达90%以上,美洲斑潜蝇基本得到了控制.现将美洲斑潜蝇防治实用技术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rae Blanchard属双翅目潜蝇科,是一种世界检疫性害虫。原发生地为巴西。1993年首先在海南省发现,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多数省份传播开来。山西省于1994年6月在运城首次发现为害棉花,接着多种蔬菜被害,其寄主植物多达40多种。1996年山西省只有运城、临汾、晋中确认已经传入,其他地市仍属非疫区。1997年该虫在全省普遍严重发生,地  相似文献   

4.
2013年樱桃球坚蚧在上海金山地区首次发现,为有效防控该蚧虫的发生与蔓延,特进行了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樱桃球坚蚧在金山地区可危害栾树、三角枫、枫香、紫藤等17种绿化树种,该蚧虫在金山地区1年发生1代,刺吸植物汁液为害,以2龄若虫在枝条上越冬,4月中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每个受精雌成虫平均产卵6323粒,5月中下旬为若虫出壳盛期,4月下旬至5月初为雄成虫羽化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斑潜蝇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潜蝇是世界性害虫。1993年美洲斑潜蝇传入中国,在海南省三亚市首次发现。1994年南美斑潜蝇传入中国,随花卉传入,在云南省昆明市首次发现。斑潜蝇是蔬菜、瓜果、花卉、烟草和豆科植物的重要害虫,随着植物及农产品的调运,此虫很快在全国蔓延,黑龙江省1997年5月在大庆市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目前上述两种斑潜蝇在黑龙江省多个地区均有发生。两虫都是毁灭性害虫,斑潜蝇种群数量大,适应范围广,危害作物种类多,持续时间长,防治十分困难。可危害110种左右植物,一般减产30%-40%左右,严重可至绝产。斑潜蝇属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6.
于2022年4月至11月,在深圳市多个住宅小区绿地调查发现1种危害榕属植物的舞蛾科害虫,采集其幼虫,在室内饲养至羽化,观察各虫态形态特征并进行初步鉴定,对其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扩增,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数据,鉴定该虫为交织桑舞蛾(Choreutis emplecta (Turner))。调查其寄主植物、发生及为害情况,发现该虫主要危害黄金榕,在小叶榕、垂叶榕和金钱榕上有零星发生;4—11月均可见该虫幼虫,9月幼虫虫口密度稍高,4—5月、8—9月和11月可见该虫成虫。  相似文献   

7.
竹秆红链蚧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竹秆红链蚧是危害毛竹秆部的一种蚧壳虫。竹林一旦发生受害,轻则竹叶干枯,出笋量减少,重则毛竹成片枯死。经观察:该虫在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一年发生一代,以若虫越冬。孕卵期长,各虫态重叠严重。每年5月中旬开始危害,6月中旬危害最烈。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落叶松鞘蛾生活史进行了观察。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5~6龄幼虫做筒鞘在树枝上过冬,翌年4月下旬活动,5月上中旬危害,5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采用营林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可有效控制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9.
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昆虫 ,又名玉米夜蛾、贪夜蛾 ,该虫是一种迁飞性、暴食性、间歇性害虫。其食性杂 ,可为害多种蔬菜和大田作物 ,在郑州市 1年可能发生 4代 ,6月是为害盛期 ,9月为严重为害期。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该虫在郑州市由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害虫。 2 0 0 0年对甜菜夜蛾进行虫情调查时 ,发现新密市牧草苜蓿田甜菜夜蛾发生严重。现将其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1 发生情况新密市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种草养牛 ,2 0 0 0年 6月在来信集镇翟坡村播种 1hm2 苜蓿 ,苜蓿前茬作物为小麦 ,四周种植玉米。由于管理粗放 ,…  相似文献   

10.
第四代粘虫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粘虫俗称五色虫、行军虫、夜盗虫 ,是小麦上的一种暴发性害虫。该虫在鲁山县 1年发生 2~ 3代 ,以第 1代幼虫于 3~ 4月份危害小麦和第 3代幼虫于 7~ 8月份危害夏玉米及水稻较重。 1997年 10月中下旬 ,在鲁山县的董周、张店、辛集、瓦屋、马楼等乡的山区、丘陵麦田突然发现第 4代粘虫幼虫危害刚出土麦苗。经调查 ,平均虫口密度10 7.5头 /m2 ,最高点达 2 5 5头 /m2 ,危害情况十分严重。据统计 ,全县发生面积 5 33 .3hm2 ,严重发生面积 2 5 3 .3hm2 ,直接影响山区、丘陵小麦幼苗的正常生长。为了控制危害 ,我们总结分析了 1997年以来第…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历史森林大火与环境气候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吉林省1970~1997年过火面积超过100hm2的火灾个例统计计算,结果表明:①吉林省森林大火主要发生在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月末到10月中旬,地区主要在延边州的中西部和白山市的东部;②大火的发生与当月当地环境气候的关系是,降水量明显偏少、气温较高、风速较大,但3月的大火主要是气温特殊偏高造成的;③春、秋大火与前期(12~3月,6~9月)的旱涝指数Z、降水量距平Δd、气温距平Δt的关系密切.当Z为“-”、Δd为“-”、Δt为“+”,即前期连续干旱少雨高温时,未来春、秋季发生大火的可能性最大;若前期连续干旱少雨高温长达6个月,未来可能大火蜂起,因此,遇有这种年份必须立足于预防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秦岭杏园桃蛀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性诱芯诱蛾,虫果调查以及自然变温条件下越冬幼虫出土和成虫羽化观察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桃蛀果蛾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在陕秦岭山区杏树Prunusarmeniaca上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3.
黄杉实小卷蛾主要危害黄杉球果.调查了该害虫的分布及危害,描述了其形态特征,以云南省禄劝县为基地,观察研究了该害虫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该虫在云南省禄劝县1年发生1代,以蛹在受害球果内越冬,成虫期4月上旬至5月下旬,卵期4月中旬至6月上旬,幼虫期4月下旬至8月上旬,蛹期7月上旬至次年5月下旬.提出了初步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2008年和2009年4,5月份对皖南山区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D、H’、J、H、DMC随时间变化趋势都是“低-高-低”。然而,在5月下旬,捕食性亚群落对植食性亚群落的抑制作用大大降低,这一时期应该做好害虫测报和防治的准备,为茶农防治茶园害虫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福建樟叶个木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叶个木虱TriozacamphoraeSasaki是樟树的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被害叶的虫瘿内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羽化,3月下旬开始孵化.若虫共5龄.该虫发生期与樟树物候密切相关.呋喃丹、氧化乐果,辛硫磷对该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关洲斑潜绳(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1997年传入山西忻州市忻定盆地,以后相继分布于全市所辖县(市)。据3年观察年生7~8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由温室迁出露地,9月下旬至1O月上旬从露地进入温室,温室繁殖代数为2~3代,露地为5代。危害高峰期3个,1~2月温室高峰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露地第一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第二高峰期。这3个高峰期危害的主要作物有5科18种,且豆类>瓜类>茄科>十字花科。为控制其危害提出一道防线、二期控制的策略。一道防线是加强植物检疫,二期控制是越冬期控制温室虫源,高峰期统防统治,压低虫量,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白山市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白山市杨树栽培立地条件、适宜品种、生长量指标和生长培育期等关键性技术,为白山地区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柳绵蚧在黑龙江省林甸县主要为害行道绿化柳树,其为害高达90%,使树势生长衰弱,导致枝条枯死。一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在柳树的枝干部越冬,成虫的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初孵若虫出现在7月中旬。柳绵蚧有两种寄生小蜂,其中食蚧蚜小蜂对柳绵蚧的控制力最强,一年发五两代,越冬代寄生率为16.9%,第一代寄生率为50.79%。  相似文献   

19.
松瘿小卷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松瘿小卷蛾Laspeyresia zebeana(Ratz)是落叶松人工林一种重要的枝梢害虫。在黑龙江省两年发生一代,跨3个年度。当年和翌年9月未或10月初分别以幼龄幼虫和老龄幼虫越冬,第3年度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末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幼虫期有两种寄生蜂,寄生率为25%左右。  相似文献   

20.
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场油菜地为研究对象,对油菜田中小菜蛾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类、消长趋势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太谷地区小菜蛾及其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并为山西晋中地区小菜蛾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小菜蛾的发生自4月下旬开始呈增长趋势,于5月下旬达到高峰,而降水降温使小菜蛾发生量显著减少。另外,捕食性天敌与油菜田小菜蛾的种群数量消长上存在天敌追随现象。建议防治适期在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