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7,(12):1943-1946
以壶瓶枣、郎枣、木枣和赞皇大枣不同枣品种的枣果和枣叶为试验材料,比较其对氟化氢的抗性,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枣果和枣叶的钙含量,研究氟化氢诱导下不同枣品种的发病率和钙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枣品种对氟化氢的抗性差异明显,抗性大小依次为赞皇大枣木枣郎枣壶瓶枣;3个处理下的发病率差异明显,发病率大小依次为诱导组防治组对照组,说明喷钙可以有效减轻氟化氢伤害。不同品种枣果和枣叶的钙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赞皇大枣和木枣的枣果和枣叶钙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枣叶钙含量均高于枣果。不同品种枣果和枣叶钙含量与发病率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和-0.588,即钙含量越高,发病率越低。研究结果可为植物防止氟化氢伤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枣树对大气氟污染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品种的枣树对大气氟污染的抗性差异,选用4个红枣品种为材料,比较了枣园自然发病和人工诱导两种条件下枣树对氟的抗性指数差异。研充结果表明,不同枣树品种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在污染区、清洁对照区还是诱导区,只要大气氟含量超标,4个品种抗性从强到弱均为:赞皇大枣〉木枣〉郎枣〉壶瓶枣。对枣果果肉、果皮和叶片的氟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同一处理区同一品种枣组织氟含量为叶片〉果皮〉果肉,同一处理区内品种间氟含量为赞皇大枣〉木枣〉郎枣〉壶瓶枣,不同处理区比较则是污染区〉诱导区〉清洁区。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氟污染与枣黑顶病的关系,进行了氟化氢溶液喷雾诱导枣黑顶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经氟化氢溶液喷雾处理过的枣果其果皮颜色转红速度、果实生长速度等都极显著地低于对照。氟化氢溶液喷雾诱导出的枣黑顶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症状变化规律都与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枣黑顶病相符,从而进一步证实氟污染是引发枣黑顶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壶瓶枣黑顶病发病情况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壶瓶枣为试验材料,分析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搭建遮雨棚及采用果实发育调控措施对壶瓶枣黑顶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与发病期内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呈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搭建遮雨棚和喷施PP333的枣园4级病果占总调查果数的比例较大,黑顶病发病率分别为14.53%和16.54%,显著高于对照果园;而GA3处理的枣园成熟期仅有少量1级和2级病果出现,果实发病率减少至5.75%,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7.89百分点;不同处理后的果实,大果发病率均高于小果。因此,环境因素和果实大小对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影响较大,遮雨棚和PP333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黑顶病的发病率,而喷施20 mg/L的GA3可以有效降低黑顶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山西枣黑顶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山西省晋中地区5个有代表性的枣园,系统调查了枣园枣黑顶病的症状、病果的分布型以及发病规律。结果显示:枣黑顶病在四卦、里美庄、王村、东崖、南流等枣区普遍发生,以四卦发病最重,主栽品种壶瓶枣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达73.6%、63.45。发病症状为果实顶部失水萎缩,坏死,但不腐烂,果实病斑处味苦涩,病果无食用及商品价值。枣黑顶病在枣果膨大期、白熟期和成熟期均可发病,首先在果实顶部出现淡黄色的小病斑,随后斑块逐渐变大,呈黑褐色,皱缩。枣黑顶病的发病规律是树顶重于树下,外缘重于内膛;在病区内黑顶病病株呈均匀分布,不存在中心病株和中心病区;离砖厂距离近的区域发病重,远离砖厂的区域发病轻或者不发病。枣黑顶病的发病符合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6.
采用TPS-2光合测定系统、OS-30P手持荧光仪和碳同位素技术测定了阿克苏市的5个枣品种—冬枣、灰枣、骏枣、临猗梨枣和赞皇大枣的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特征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研究了净光合速率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5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一般在12:00左右达到峰值,整个生长季节各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大小关系依次为:赞皇大枣>冬枣>临猗梨枣>骏枣>灰枣;2)5个品种蒸腾速率日变化基本呈"单峰"曲线,整个生长季节的蒸腾速率日均值排序为:冬枣>赞皇大枣>临猗梨枣>骏枣>灰枣;3)5个品种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冬枣>赞皇大枣>临猗梨枣>骏枣>灰枣,骏枣和灰枣表现较高,赞皇大枣和临猗梨枣次之,冬枣最低;4)5个品种气孔导度均表现出"早晚高,午间低"的现象,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有所不同;5)5个品种净光合速率主要影响因子有所不同,但光合有效辐射和胞间CO2浓度均为各品种的主要影响因子;6)通过叶绿素荧光测定表明,冬枣的耐光性低于其他品种。综上所述,冬枣、赞皇大枣和临猗梨枣属于高光合、高蒸腾和低水分利用效率品种,而骏枣和灰枣则为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且具有较强耐光性的品种,更适宜在环塔里木盆地干旱缺水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采用美国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和测定仪,以8个不同品种枣树为研究对象,对枣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等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枣树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净光合速率日均值表现为:赞皇大枣扁核酸圆脆晋枣鸡心灰枣板枣金丝小枣,在2个峰值时间段之间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日均值表现为:赞皇大枣扁核酸晋枣圆脆鸡心枣灰枣板枣金丝小枣;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表现为:圆脆扁核酸灰枣金丝小枣鸡心枣板枣赞皇大枣晋枣;各枣树品种的胞间CO2浓度1 d中出现的最小值各有所不同,但最大值均出现在清早。结论:通过对各枣树品种聚类分析得知,板枣、金丝小枣属于低P_n、低T_r、低WUE品种;扁核酸、赞皇大枣、晋枣属于高P_n、高T_r、低WUE枣树品种;而鸡心、圆脆、灰枣则属于低P_n、高WUE、低T_r枣树品种,更适宜在环塔里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下种植。  相似文献   

8.
枣树缩果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枣缩果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缩果病的发生在不同品种、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管理水平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陕北缩果病只有1个发病期,8月初开始显症,8月下旬达到高发期。在同一枣园,缩果病呈逐年加重趋势;以木枣发病最轻,7月鲜发病最重,其余品种轻重依次排序为晋枣、蜂蜜罐、赞皇大枣、狗头枣、梨枣、骏枣;夏季持续干旱高温及其随后的降雨使缩果病发生严重;含石砾的沙质土枣园,缩果病发生重于黄土上所建枣园。施入化肥的枣园缩果病发生重于施农家肥的枣园。  相似文献   

9.
阿克苏市4个枣品种物候特性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不同枣品种在干旱绿洲灌溉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为不同时期栽培管理措施和科学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阿克苏市主栽的灰枣、骏枣、赞皇大枣和冬枣的主要物候特性进行定期定株观测、记载和对比分析.[结果](1)从萌芽至果实成熟,历时天数最长的是赞皇大枣(164d),最短的是骏枣(156 d);(2)各品种的同一物候期相差2~3d,灰枣的盛花期较其它品种延长10 d左右;(3)果实发育时间最长的为赞皇枣(115 d),最短的为灰枣(107d);(4)6月上、中旬至7月中、下旬是枣树落花、落果高峰期,平均落花率达55.81;,其中落花最高为赞皇大枣(64.28;),最低为灰枣(50.00;),两者相差近15;;平均落果率为85.93;,最高为赞皇大枣(94.12;),最低为灰枣(77.78;);(5)冬枣、骏枣和赞皇大枣盛花期时气温是23~24℃,灰枣在25℃;结果期所需气温大致相同,达到25℃即可.[结论]4个枣品种的萌芽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和落花落果率存在差异,确定不同品种最佳适生栽培区时应考虑品种间的物候特征.  相似文献   

10.
枣保1号对壶瓶枣3种主要病害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311-1314
为了研究枣保1号在防控壶瓶枣黑顶病的同时对缩果病和裂果的综合防效,于2014年7—9月,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小白乡红枣基地选取试验枣园,喷施了4次浓度为0.75%的防控剂——枣保1号,在枣果近成熟期调查枣黑顶病、缩果病、裂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喷施枣保1号在极显著降低壶瓶枣黑顶病的同时,也可以极显著地降低缩果病和裂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3种病害的平均防效分别达74.49%±1.16%,76.40%±11.48%和67.07%±7.95%。说明枣保1号在防控枣黑顶病的同时对缩果病、裂果也有很好的防效,为枣保1号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枣和酸枣等14种园艺植物cAMP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本试验借助蛋白结合法对14种园艺植物、44个枣品种、59个酸枣品种和类型的cAMP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品种或类型、同一植物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时期的cAMP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同一植物不同组织cAMP的相对含量因物候期而异;在所测植物材料中,枣和酸枣成熟果肉的cAMP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8.05和23.87nmol/g·fw),其中山西木枣成熟果肉cAMP含量(302.50nmol/g·fw)是迄今己测高等植物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12.
经过3年来的研究和指导生产的实践,对我国传统的熏枣加工技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该技术总结归纳成系统的加工工艺,以促进熏枣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枣粮间作的生态影响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枣粮间作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影响和作用,从而对枣树在山、沙、碱、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酸枣树嫁接灰枣后其根系生长与未嫁接的酸枣树根系分布差异,采用壕沟剖面网格取样法,按照不同根径(<0.5mm、0.5-2.0mm、2.1-5mm、5.1-10mm、>10 mm)统计并分析了垂直方向0-80cm、水平方向0-100 cm范围内的根系,探索其根系分布深度、广度以及集中分布区。结果表明:地下40-80cm深度为灰枣根系集中分布区,水平方向集中分布区为20-70cm;地下40-80cm深度为酸枣根系集中分布区,水平方向集中分布区为0-40cm。土壤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结构,灰枣根系分布极不稳定层为地下0-20cm, 60cm以下土层仅存少量根系;酸枣根系密集分布于0-60cm。枣根系距树干越远而越稀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运城盆地屯屯枣树产量极低的问题 ,采取高接换优 (相枣 )技术 ,并实施综合管理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产量 ,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比较,探明了酸枣和西吕枣的最佳生根条件。结果表明,以1/4MS+0.5mg/L IBA培养基诱导生根,酸枣生根率高达98.5%,再生数为4.1条;西吕枣生根率高达100%,再生数可达6.1条。  相似文献   

17.
大枣是辽西地区的重要经济林树种,大枣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果实风味佳美,营养丰富,易贮耐运,不但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药物之一,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土特产品,栽培枣树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因此,为充分利用辽西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发展大枣经济林,本文详细介绍了辽西地区用野生酸枣改接大枣建园技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徐胜利  陈小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35-8037,8125
[目的]对2~3年生红枣(Ziziphus jujuba Mill.cv.Junzao)直播建园叶幕光照分布特性及产量、品质空间分布与光照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2007年直播建园,2008年嫁接成园,2009年选用生长势和花量较一致的180株2~3年生酸枣(Z.acidojujuba C.Y.Cheng et M.J.Liu)作基砧,骏枣(Z.jujuba Mill.cv.Junzao)和灰枣(Z.jujuba Mill.cv.Huizao)为接穗进行试验,其中骏枣为主栽品种,灰枣为授粉树。果园行株距为0.7 m×0.5 m×1.5 m的宽窄行模式,株高1.3 m,南北行向,个体树型为超矮3~4短枝树型。180株红枣分为6个小区,每区30株,小区间设有保护株。[结果]个体光照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日变化相对均衡,树冠内未产生无效光区;群体光照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季节性变化较小,未产生无效光区。产量垂直分布与光照垂直分布呈显著正相关;品质垂直和水平分布与光照垂直和水平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生产高品质红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对红枣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红枣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枣树生长发育、枣果生长动态、红枣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从而探讨该区域枣园最适耕作模式。在翻耕覆草、旋耕覆草、免耕覆草和免耕裸地条件下,测定枣树营养生长、枣果生长动态、红枣产量及其品质。结果表明:旋耕覆草处理枣树长势最好,红枣地667m2产量较高,比免耕覆草增产29.67%,比免耕裸地增产30.14%。旋耕覆草处理的红枣维生素C质量分数最高为1.516g/kg,比翻耕覆草处理的红枣维生素C质量分数高20.66%。旋耕覆草处理的红枣总酸质量分数最低为1.52g/kg,比翻耕覆草处理的总酸质量分数低30.91%。从枣树长势、红枣产量、品质指标综合分析,旋耕覆草处理的枣树长势最好、红枣产量较高、品质最好,适合在该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20.
文章总结了经二改(改进嫁接方法和嫁接部位)、二优(优选砧木培育方法、优质接穗)覆膜播种酸枣仁培育灵武长枣的嫁接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