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传染病,能引起所有品种和年龄猪的一系列综合征。论文从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样品采集和实验室诊断等方面对非洲猪瘟诊断技术进行简述,重点介绍了血细胞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等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洲猪瘟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从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等方面对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从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等方面对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1 非洲猪瘟的定义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病,该病毒的某些毒株可引起严重的疾病和高死亡率.现在,钝缘蜱属(Ornithodoros)昆虫可以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媒介,临床上非洲猪瘟应该与猪瘟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病毒基因组庞大,能编码100种以上的蛋白质分子。20世纪20年代该病毒首次在非洲的肯尼亚被发现,经过几十年,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不断蔓延,我国于2018年8月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目前,非洲猪瘟抗原检测方法有红细胞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抗体检测技术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试纸条法等。根据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了非洲猪瘟现场快速检测评审,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了技术把关,为非洲猪瘟病毒的检测和防控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非洲猪瘟流行现状分析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和流行,对发病国家的养猪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我国已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开展非洲猪瘟相关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储备工作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非洲猪瘟流行现状,并综述了我国研究学者在非洲猪瘟各种诊断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加强我国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的储备与制定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导致的急性、传染性高的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该病病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对猪养殖产业的危害巨大。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猪瘟的发病原因和流行病学等,论述了非洲猪瘟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控制,以有效防控该病。  相似文献   

8.
2018年12月17日,广东省珠海市某定点屠宰场发生该省首起非洲猪瘟疫情。诊断中发现,因病程不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并非全部表现典型症状。疫情发生后,珠海市防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立即严格遵照《广东省非洲猪瘟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的规定,采取了扑杀、消毒、发布封锁令,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等处置措施;封锁期内,按照《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规定,并参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技术标准,对疫点进行消毒,同时采集疫点内的环境样品,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核酸,评估消毒效果,为解除封锁提供依据。本文为全国非洲猪瘟疫情排查、临床诊断和处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孙志洲 《甘肃畜牧兽医》2021,51(1):32-33,39
对非洲猪瘟诊断技术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降低生猪养殖过程中非洲猪瘟的发生概率,实现对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本文通过对非洲猪瘟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将防治工作落实到位,保障养殖户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自2018年8月中国首例非洲猪瘟案例以来,短短数月,已席卷了全国31个省份,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形势异常严峻,因此开展非洲猪瘟诊断工作、病毒基础研究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非洲猪瘟流行现状,并综述了研究学者在非洲猪瘟各种诊断技术、病毒基础研究、综合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加强我国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的储备与制定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便捷、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体的免疫层析方法,本研究利用G蛋白标记胶体金制备金标垫,以PCV2病毒样颗粒(VLPs)和兔Ig G分别作为检测线与质控线组装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结果显示,该试纸条与A型塞内卡病毒(SVA)、猪细小病毒(PPV)、伪狂犬病毒(PRV)等猪其它病毒抗体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仅对PCV2抗体阳性血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PCV 2阳性血清最低检测限为1∶6 400稀释度,敏感性较高;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均小于5%,重复性较好。试纸条在4℃保存6个月,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明显变化。对采集的100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与标准ELISA的总符合率为98%。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CV2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具有敏感、特异、稳定等特点,可以做为评价PCV2疫苗免疫效果及其感染筛查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塞内卡病毒A(SVA)作为一种新发病病原,致病机制仍不清楚。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SVA感染PK-15细胞后能使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细胞凋亡。为了深入研究SVA诱导凋亡的情况,在验证SVA各蛋白真核质粒正常表达后,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方法检测SVA各蛋白诱导凋亡的情况,Annexin V-FITC/PI和Hoechst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磷脂酰丝氨酸和核凝聚程度,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分析SVA-VP1对凋亡通路中主要调控分子Caspase3、Caspase8和Bax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影响,发现SVA-VP1能够显著诱导细胞发生早期和晚期凋亡,并且能够促进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及Bax蛋白和mRNA水平的上调。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SVA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和致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更准确研究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猪非结构蛋白抗体变化规律,选取3种不同的试剂盒,分别检测接种O型口蹄疫病毒猪FMDV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试验数据表明,人工感染O型口蹄疫病毒猪最早在感染后第5天检测到非结构蛋白抗体,至第7天3ABC抗体全部转为阳性;3种试剂盒检测最早3ABC抗体与症状对应关系有差异,每两种商业试剂盒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A试剂盒显示出最大的灵敏度,而B试剂盒显示最高的特异性,C试剂盒的敏感性依可疑样品的处理方式而变化,因此对3种试剂盒进行比较,发现A试剂盒更稳定,更适合于猪FMDV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构建O型口蹄疫病毒(FMDV)病毒样颗粒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将FMDV结构蛋白VP0、VP1、VP3的基因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再分别通过带有BsmBⅠ、EcoRⅠ和SalⅠ酶切位点的引物,分别对重组质粒pVAX-VP0、pVAX-VP1和pVAX-VP3扩增后进行酶切,用T4连接酶连接得到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对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进行PCR鉴定并测序。用脂质体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转染BHK-21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Western blot检测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并在BHK-21细胞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波形蛋白在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原核表达猪波形蛋白与病毒互感后检测其复制能力。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波形蛋白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PK-15细胞中扩增波形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进行原核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后,进行目的蛋白的纯化及复性,并利用病毒抑制试验,检测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成功地克隆了猪波形蛋白基因,并克隆至pET-28a(+)载体,经诱导后高效表达,经纯化复性获得的波形蛋白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侵染Marc-145细胞,然而并不抑制口蹄疫(FMDV)侵染PK-15细胞。随后借助细胞流式术检测PK-15细胞中波形蛋白的分布,显示其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内的基质中。猪源波形蛋白的克隆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猪源波形蛋白与口蹄疫病毒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我国现阶段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高频突变引发新疫情诊断的需求,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设计合成了针对PRV g B糖蛋白高度保守的抗原优势表位区肽段,命名为g B872。以此肽段为包被抗原,经条件优化建立了新型的PRV-g B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该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其仅对PRV血清检测为阳性,而与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口蹄疫病毒(O型)、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等主要猪源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最低检测下限血清稀释度为1∶128,高于IDEXX PRV/ADV g B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下限稀释度(1∶4),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低于10%,重复性良好。利用该方法与Bio Chek PRV-g B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90份临床血清样品,对比结果分析显示,两者阳性符合率为100%,阴性符合率为97.67%,总体符合率为97.78%;同时,采用该方法与IDEXX-g I(gE)和IDEXX-g B试剂盒分别对野毒感染血清和疫苗免疫血清同时检测,该方法可以准确识别野毒阳性血清和疫苗免疫阳性血清,与IDEXX两种试剂盒的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PRV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与聚类分析技术对油菜秸秆营养价值进行评定与分类,并探究各类油菜秸秆在瘤胃中的降解规律。试验于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3省18县(区)采集油菜秸秆样品125份,对其进行营养成分测定,用CNCPS 6.5计算样品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以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蛋白质(CP)含量为分类指标对油菜秸秆进行聚类分析,将125份油菜秸秆分为3类(第1类:NDF含量平均值为55.75%、CP含量平均值为12.33%;第2类:NDF含量平均值为62.06%、CP含量平均值为5.60%;第3类:NDF含量平均值为72.72%、CP含量平均值为4.59%),并将这3类油菜秸秆进行原位降解试验。结果显示:1)油菜秸秆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范围为干物质(DM)91.20%~96. 39%、CP 2. 06%~15. 92%、粗灰分(Ash) 4. 12%~12. 46%、粗脂肪(EE) 0. 27%~9.84%、NDF 50. 51%~82. 12%、酸性洗涤纤维(ADF) 39. 76%~65. 38%、碳水化合物(CHO)69.16%~92.07%、中性洗涤不溶性蛋白质(NDIP) 0. 50%~2. 10%、酸性洗涤不溶性蛋白质(ADIP) 0.19%~1.70%。2) CNCPS中油菜秸秆碳水化合物各组分含量变化范围为不可利用纤维(CC) 16.16%~63.66%、可利用纤维(CB2) 11.23%~58.62%、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NSC) 12.03%~43.00%、糖类(CA) 12.03%~43.00%。3) CNCPS中油菜秸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变化范围为非蛋白氮(PA) 0.01%~6.04%、溶于缓冲液中的真蛋白质(PB1) 0.01%~4.31%、中性洗涤可溶性蛋白质(PB2) 0.07%~5.18%、酸性洗涤可溶性蛋白质(PB3) 0.01%~1.26%、不可利用氮(PC) 0.19%~1.70%。4)原位降解试验结果显示,3类油菜秸秆DM 24 h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分别为36.8%和31.8%、24.5%和21.9%、19.1%和20.6%。由上可知,油菜秸秆中含有较多的不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需进一步通过饲料添加剂来提高反刍动物的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日粮粗饲料来源对育肥湖羊生产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选择60日龄健康湖羊公羔(22.9±1.2) kg 120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分别以玉米秸秆(CS)、玉米芯(CC)、葵花籽壳(SH)和油菜秸秆(RS)作为粗饲料来源,添加比例均为20%,4组精料配比一致,预试期7 d,正试期70 d。在饲喂的49~55 d,每组选择5只羊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干物质(DM)、有机物质(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氮(N)的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15只羊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提取瘤胃微生物DNA,对瘤胃细菌进行绝对定量。结果显示:1)CS组湖羊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且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RS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CS和CC组湖羊DM和ADF消化率显著高于RS组(P<0.05),且其OM和NDF消化率显著高于SH组和RS组(P<0.05);SH组湖羊N消化率显著高于RS组,其ADF消化率与其他3组湖羊差异均不显著(P>0.05)。3)CS组和CC组湖羊瘤胃中白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数量均显著高于RS组(P<0.05),而SH组湖羊瘤胃中两种细菌的数量与其他3组湖羊均无显著差异(P>0.05),CS组和CC组湖羊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SH组和RS组(P<0.05),4组湖羊瘤胃中反刍兽新月单胞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相较于葵花籽壳组日粮和油菜秸秆组日粮,玉米秸秆组和玉米芯组日粮不仅可以确保育肥湖羊的生产性能,并且有利于纤维分解菌的生存,可促进纤维素在瘤胃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青海和甘肃地区奶牛养殖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基因型分布状况,本研究对来自该两个地区的210份奶样进行了S.aureus的分离与鉴定,利用凝固酶基因(Coa)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AluⅠ酶切方法对所有分离株进行了凝固酶多态性分型。并对不同凝固酶基因型的S.aureus进行了白细胞毒素F (LukF)、白细胞毒素S (LukS)、α溶血素(α-hemolysin)、β溶血素(β-hemolysin)等主要致病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出35株S.aureus (青海13株,甘肃22株),所有分离株均能够扩增出Coa基因片段,并有5种PCR分型结果(本文简称PCR1~PCR5型),其中PCR 1、4和5型只有1种亚型,而PCR 2型有3种亚型,PCR 3型有2种亚型。PCR3型是青海(6/13)和甘肃地区(8/22)主要流行的基因型。致病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均携带致病因子LukS和α溶血素;致病因子LukF和β溶血素检出率也很高,分别是30株(85.7%)和31株(88.6%)。β溶血素基因在甘肃地区检出率为95.5%(21/22),青海地区检出率为76.9%(10/13),致病因子LukF在甘肃地区检出率为91.0%(20/22),青海地区检出率为76.9%(10/13),且在各基因型中均有分布,甘肃地区S.aureus致病因子LukF和β溶血素检出率高于青海地区。本研究首次对青海和甘肃地区致奶牛乳房炎S.aureus进行了鉴定分析,为这两个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背景下,如何权衡牧民禁牧减畜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提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是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期(2011-2015年)已结束,第二期(2016-2020年)已经开始,评估牧民对第一期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对完善第二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甘南、肃南和天祝500户牧户为调查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牧民社会经济特征、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3个潜变量,构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牧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额度越高,其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也越高。牧民生活与放牧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情况。因此,本研究从完善牧区教育机制,强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配套措施建设,鼓励牧民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增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