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永昌草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兴福 《草业科学》2003,20(7):45-46
1 基本情况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中东部,属全省12个半农半牧县之一,境内有天然草地46 33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22 8万hm2,是耕地面积的6倍,草地类型以荒漠、半荒漠草场为主,还有南部祁连山的高山草甸草场,广阔而丰富的天然草场是全县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20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永昌县天然草场出现了严重退化,不仅南部的优质草甸草场退化严重,而且东部、北部本身脆弱的荒漠、半荒漠草场退化、沙化、碱化速度加快,其中重度、中度退化草场占退化草场的40%以上,致使沙尘暴频发,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这…  相似文献   

2.
万炎  冯等田 《草业科学》2005,22(5):10-13
通过对草产业集群的经济功效与形成路径的研究,认为虽然产业集群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但政府培育仍然可以发挥出较好的引导效果.论文同时对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端,海拔1200-1500m,年均气温7.8℃,年降水量110mm,无霜期157d。人口30万,土地面积160.16万hm^2,其中荒漠、半荒漠草原131.93万hm^2,耕地8万hm^2,林地4.77万hm^2,分别为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2.4%、5%和3%。农业以绿洲灌溉农业为主,  相似文献   

4.
5.
李如才 《草业科学》2009,26(9):84-89
通过对通渭县的自然地理状况以及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发展草产业是通渭县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通渭县农业经济结构内部调整的必然所在。对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决策,即可持续发展是通渭县农业和草产业发展的关键。此外,对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6.
饲草饲料是保证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通过重点对清水、张家川、甘谷、武山4个草产业重点县的调研,针对我市草产业发展不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我市当前及今后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兰州市的自然条件和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兰州地区的草原类型,主要建群种,分布区域,分布面积,以及旱作区以双垄沟播玉米秸秆为主的各种秸秆资源和利用情况,分析了兰州地区草产业发展的潜力,草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经济效益,发展草产业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具有地域特色草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笔者根据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的实际,分析了发展草产业的前景和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草产业的基本思路。认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大做强草产业,树立“稳定农业、积极培育草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围绕项目建设,构建草产业链条,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平凉市草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草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逐步延伸,牧草产、加、销呈现多元化、区域化发展势头,草产业在社会经济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的优势作用逐渐凸显。但其草产业发展差距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文章根据平凉市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平凉市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饲草料作为发展畜禽养殖必不可少的物质,在畜牧业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是畜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支撑。甘肃省气候类型复杂、草地类型众多、可利用饲用植物达743种,饲草资源多样,加之有着悠久的牧草种植传统,饲草料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掌握全省草产业发展现状,在分析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本文就2016—2019年的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摸清了发展底数,为下一步稳定发展草产业,加速相关产业的有效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草业现状及发展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维俊 《草业科学》2004,21(5):52-54
通过对湖北省草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农区草产业和加强草的多功能开发利用,提高种草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海北州草业经济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分析海北州草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调整战略,实施依法治草,建立"粮、经、草、特"四元种植结构,做大、做强畜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韩天虎  俞联平  张贞明 《草业科学》2012,29(6):1013-1016
河西走廊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威胁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欧亚通道的生态安全。本研究分析了河西走廊生态安全面临的危机,提出草业因其强大的生态功能,可遏制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并指出草业生态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以保护现有草地植被为重点,构建风沙沿线生态保护草带;2)以调整种植业结构为重点,构建绿洲草畜转化生态产业带;3)以实施草畜平衡为重点,构建沿山农牧互补生态置换带。  相似文献   

14.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旭东  杨春  孟志兴 《草业科学》2016,33(9):1901-1909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针对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的主要工程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对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天然草地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原违法案件数量略有下降,但仍存在部分区域草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仍比较淡薄、草原鼠虫害仍比较严重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保护我国草原生态的对策和建议:整合现有工程项目,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宣传力度,重视草原工程项目监管,加大草原监管查处等。  相似文献   

15.
河西地区山地草原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晓玲 《草业科学》2013,30(6):853-858
本研究阐述了河西走廊山地草原在国家生态中的地位,分析了当前面临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草畜供求失衡、草原退化、草地使用权、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保护中的矛盾等现状问题,提出了河西走廊山地草原可持续发展中关于制订全面长远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健全草原生产生活投入保障体系、划定基本草原、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度、创建河西走廊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加大依法治草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齐齐哈尔市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草原生产能力的调查分析,指出盲目开荒、建设缓慢、管理不当、执法不严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承包责任制、加快摹建设速度才能使摹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刘宥延  巩建锋  段淇斌 《草业科学》2014,8(8):1580-1586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退化与农牧民生活贫困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研究以甘肃临夏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从其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出发, 分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生态贫困、经济贫困、知识贫困和制度贫困的多维特征, 探讨了农牧民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互作关系, 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生态补偿的生态恢复与农牧民增收的反贫困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甘南草地退化对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甘南草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指出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草地严重退化,对黄河、长江源区的生态安全与甘南牧区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草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姚幸  韩建民 《草业科学》2015,32(4):628-634
以甘肃、青海和新疆牧区为例,利用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模型,对其30年内人均收入和草地资源退化率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草地资源退化与经济发展符合EKC模型,模拟图形大致呈倒U曲线。根据模型预测,甘肃、青海和新疆草地资源退化率拐点分别在人均收入的7 777.0元、21 752.6元和13 973.6元,预测甘肃省草地资源退化率已越过转折点且随经济发展呈上升态势,青海省牧区的经济发展近几年在曲线的拐点附近、新疆草地退化率随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通过模拟结果与3省(区)畜牧业产值比较分析,应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改进可持续管理制度措施,减少经济发展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并结合西北地区特有的生态、文化特征,制定相应治理措施,从而促使经济与草地资源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贺访印  王继和  胡明贵 《草业科学》2000,17(5):41-44,48
从土资源状况,种植业和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饲料工业及畜牧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5个方面论述了河西走廊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提出了苜蓿产业发展的思路、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