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种花蓟马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不同恒温条件下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btonsa)取食辣椒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并计算了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西花蓟马、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直线关系:在各温度条件下各虫态的存活率均较高.西花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47、7.05、13.35、12.67、13.74℃,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3.13、46.09、64.26、15.57、29.70℃,成虫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8℃,有效积温为199.07℃;花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92、10.36、12.84、11.88、13.19℃,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4.82、26.15、40.16、15.03、22.83℃.成虫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03℃,有效积温为154.85℃.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西花蓟马、花蓟马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19、22、25、28和31℃条件下两种蓟马在辣椒上的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及生命参数,以揭示温度对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本地害虫花蓟马Frankliniellaintonsa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9~31℃范围内两种蓟马雌、雄成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内禀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皆是在31℃时最高,分别为0.1347和0.1822。两种蓟马的种群趋势指数及净增殖率与温度之间呈曲线关系。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西花蓟马在各温度下的存活率高于花蓟马,但内禀增长率低于花蓟马。西花蓟马的繁殖力、种群趋势指数及净增值率在22℃时最高,花蓟马在25℃时最高。两种蓟马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22℃是西花蓟马的最适温度,而25℃更适合于花蓟马。 相似文献
3.
4.
蓟马对农作物的危害逐年加重, 为筛选防治蓟马的高效低毒药剂,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10种常用药剂对4种蓟马的室内毒力, 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6%乙基多杀菌素SC和10%虫螨腈SC对4种蓟马的毒力相对较高, 25%噻虫嗪WG和5%甲维盐EC的毒力较低, 西花蓟马和瓜蓟马对10种药剂的敏感性低于花蓟马和烟蓟马。田间药效结果表明, 25%噻虫嗪WG、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西花蓟马的防效较高, 药后7 d药效最高达到90%以上。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推荐4.5%高效氯氰菊酯EC和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为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 可与25%噻虫嗪WG、48%多杀霉素SC、1.8%阿维菌素EC和10%吡丙醚SC等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5.
西花蓟马与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与本地物种烟蓟马的发育和繁殖的区别,在25℃恒温条件下,组建了西花蓟马与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西花蓟马在紫甘蓝上的未成熟期为11.55天,显著低于烟蓟马;西花蓟马两性生殖时,雌成虫平均寿命为32.06天,单雌产卵量为125.19粒,孤雌生殖时,雌成虫平均寿命可达43.33天,单雌产卵量上升到246.40粒,而烟蓟马雌成虫平均寿命仅为23.44天,终生可产卵186.06粒;西花蓟马取食紫甘蓝的内禀增长率为0.1543,低于烟蓟马的0.1872;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72.2456,而烟蓟马为126.2272;西花蓟马在紫甘蓝上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所占的比例低于烟蓟马,而成虫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西花蓟马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之一, 为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 测定了云南6个地理种群141个个体的mtDNA-COⅠ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在比对的433 bp基因片段中, 变异位点19个, 共检测出5个共享单倍型, 单倍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证实了云南西花蓟马为一个复合种群。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低,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遗传分化指数 Fst 为-0.021 19, 种群间变异多为负值, 表明云南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 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分别选取四季豆、茼蒿和辣椒寄主,分析不同CO_2浓度对2种蓟马成虫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蓟马的羧酸酯酶(Car E)、乙酰胆碱酯酶(Ach E)、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FO)、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与对照相比,高CO_2浓度下西花蓟马取食四季豆时Car E和POD活性分别升高了21.70%和40.16%,取食茼蒿时Car E、MFO和POD活性分别升高了40.11%、6.73%和43.85%,而以辣椒为寄主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57.56%;在800μL/L高CO_2浓度下,花蓟马的Car E、Ach E和MFO活性均略有升高;四季豆、茼蒿和辣椒饲养的花蓟马SOD活性分别下降了26.84%、52.16%和53.71%。研究表明,2种蓟马均能通过调节体内的生理酶活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且西花蓟马的适应能力强于花蓟马。 相似文献
8.
9.
3种环境友好型药剂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3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对西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为0.050~2.887mg/L,对西花蓟马若虫的LC50值为0.040~0.457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防治西花蓟马时推荐使用剂量(防效>80%)分别为:2.5%多杀菌素悬浮剂30~60g/667m2,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0~60g/667m2,1.8%阿维菌素乳油不可低于75g/667m2。 相似文献
10.
西花蓟马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种群的交互抗性与生化抗性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风险,采用生物和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西花蓟马甲维盐抗性种群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和生化抗性机制。西花蓟马甲维盐抗性种群对阿维菌素有高水平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31.656,对啶虫脒有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为12.182,对吡虫啉、溴虫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灭多威有低水平交互抗性,为5.517~8.568,而对多杀菌素无明显交互抗性。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三丁基三硫磷酸酯(DEF)和磷酸三苯酯(TPP)对甲维盐抗性种群和田间种群均有显著增效作用。甲维盐抗性种群多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O-脱甲基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为敏感种群的3.89、3.61、5.32、4.42和1.30倍,表明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等解毒代谢酶活性的提高是西花蓟马对甲维盐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乌拉特黄耆(Astragalus hoantchy Franch.)、边陲黄耆(A.dshimensis Gontsh.)和A.coluteocarpus Bioss.为形态上相似的3个近缘物种。为了明确它们之间的分子亲缘关系,探讨分子证据是否支持边陲黄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测定了这3个物种共33个样本的ITS和trn L-F序列。基于ITS+trn L-F联合序列,运用Mega 6.06软件计算了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利用Mega 6.06和Mr Bayes 3.2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似然(ML)树和贝叶斯(BI)树。结果显示:乌拉特黄耆、边陲黄耆和A.coluteocarpus Bioss.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0.001和0.003;乌拉特黄耆和边陲黄耆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而这2个物种与A.coluteocarpus Bioss.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5和0.016;乌拉特黄耆和边陲黄耆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远大于其物种内的遗传距离;ML树和BI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均分成了3个分支,其中每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聚集在一个单独的分支上且不存在种间交叉现象。本研究揭示了这3个近缘物种的分子亲缘关系,分子证据说明边陲黄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快速、准确的粘虫Myth imna separata (Walker)近源种鉴定技术,通过线粒体COI基因DNA条形码技术对在野外采集的4种粘虫近缘种——白点粘夜蛾Leucania loreyi、淡脉粘夜蛾L.roseilinea、瘠粘夜蛾 L.pallidior和虚研夜蛾Aletia pseudaletiana的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对4种粘虫近缘种同粘虫和GenBank中其它6种粘虫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白点粘夜蛾、淡脉粘夜蛾、瘠粘夜蛾和虚研夜蛾大小为658 bp的COI基因片段,与粘虫COI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依次为93.31%、92.86%、91.95%和90.88%,遗传距离分别为0.067、0.071、0.081和0.091;所编码的219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依次为100.00%、100.00%、99.09%和99.09%.与其它6种粘虫近缘种的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中,白点粘夜蛾和淡脉粘夜蛾与粘虫、一点粘虫Mythimna unipuncta、仿劳粘夜蛾L.insueta、白脉粘夜蛾L.venalba聚为1个亚群,亲缘关系较近;瘠粘夜蛾和虚研夜蛾与白杖研夜蛾A.lalbum、角线研夜蛾A.conigera、秘夜蛾M.turca聚为1个亚群,亲缘关系较近.表明4种近缘种与粘虫的亲缘关系由远到近依次为白点粘夜蛾、淡脉粘夜蛾、粘瘠粘夜蛾和虚研夜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