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物防治田和化学防治田内不同发育期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化防田拟环纹豹蛛各发育时期AChE活性均较生防田中的低,其各发育期AChE的Km值也均明显高于生防田种群。从整个发育期来看,幼体的AChE活性最高,卵囊的最低,说明不同发育阶段AChE活性存在较大差异。而CarE的活性正相反,化防田种群卵囊、幼蛛、雌成蛛和雄成蛛的CarE活性均高于相应生防田种群,且幼蛛的CarE活性高于相应成蛛,生防田种群每一发育阶段CarE的Km值也均高于相应的化防田种群。表明化防田中的拟环纹豹蛛有可能对部分农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虫害诱导水稻挥发物中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有引诱作用的活性组分,选择了10种常见虫害诱导产生的水稻挥发物,测试了拟环纹豹蛛雌、雄成蛛对每种挥发物的嗅觉选择和触角电位反应。嗅觉选择结果表明,虫害诱导产生的水稻挥发物对拟环纹豹蛛雌成蛛的嗅觉选择无诱导作用,但能诱导拟环纹豹蛛雄成蛛的嗅觉选择,其中1μg/μL和1.5μg/μL水杨酸甲酯、0.25μg/μL(Z)-3-己烯-1-醇、0.5μg/μL 2-庚酮、0.25μg/μL和1μg/μL芳樟醇对雄成蛛的诱导作用显著;拟环纹豹蛛雄成蛛对1μg/μL水杨酸甲酯、0.25μg/μL(Z)-3-己烯-1-醇、0.5μg/μL 2-庚酮及0.25μg/μL芳樟醇的选择潜伏期两两间差异均不显著。触角电位分析表明,4种挥发物同样能诱导拟环纹豹蛛雌、雄成蛛触肢和第一对步足产生电位反应,水杨酸甲酯和(Z)-3-己烯-1-醇的效果最显著,2-庚酮和芳樟醇稍弱;只有2-庚酮在雌、雄成蛛间差异显著,其它挥发物在雌、雄成蛛间均差异不显著。表明虫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能诱导拟环纹豹蛛成蛛产生嗅觉选择和电位反应,不同挥发物可能代表不同的生态学信息,挥发物种类和浓度对雌、雄成蛛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拟环纹豹蛛对亚洲玉米螟卵和1~3龄幼虫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拟环纹狼蛛能有效捕食玉米螟幼虫,但不捕食玉米螟卵。拟环纹豹蛛对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其中雌蛛对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上限1/死分别为116头和85头,雄蛛分别为69头和26头。拟合HollingⅢ新模型得拟环纹豹蛛捕食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的最佳寻找密度(b)分别为15和9头。在相同猎物密度下,拟环纹豹蛛自身密度增加,捕食作用率(E)下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方程为E=0.5965 P^-0.65。研究表明,拟环纹豹蛛对亚洲玉米螟1~3龄幼虫均具有强烈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田间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和两种杀虫剂(吡虫啉和氟虫腈)处理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1后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免疫指标(血细胞总数、包囊能力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以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1无药剂处理的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KMD1和KMD2对拟环纹豹蛛的3种免疫因子都没有显著影响;两种杀虫剂处理均导致拟环纹豹蛛的血细胞数量和包囊能力显著下降,酚氧化酶活性略低于对照,即对拟环纹豹蛛的免疫有负面影响。可见,非靶标天敌的免疫能力可考虑作为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试验,设置了低温0℃处理蠋蝽(Arma chinensis)成虫12 h后于25℃饲养、3龄若虫至成虫分别于18、25℃及35℃条件下饲养等试验,以研究温度对蠋蝽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虫短暂低温(0℃,12 h)处理后,其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为27.6 d,略高于持续低温18℃处理后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22.0 d),但35℃的高温处理则显著缩短了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11.0 d)。(2)成虫经短暂低温后处理后,蠋蝽成虫的寿命显著延长,雌性寿命略短于雄性(雌性66.9 d,雄性69.7 d);高温(35℃)处理则显著缩短了子代成虫寿命,雄性寿命显著长于雌性(雌性22.7 d,雄性32.7 d)。(3)蠋蝽成虫经短暂低温(0℃,12 h)处理后,蠋蝽成虫的性比为雌性∶雄性=0.48∶0.52。(4)蠋蝽成虫在18℃(43粒)与35℃(32粒)温度饲养条件下的产卵量显著低于短暂低温(0℃,12 h)后成虫(约264粒)及25℃(约218粒)饲养条件下的成虫产卵量,但在几种温度处理条件下,卵的长或宽之间无显著差异。18℃低温及35℃高温处理均会显著降低卵孵化率,35℃高温条件下,蠋蝽卵的孵化率为0。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了田间转crylAb基因水稻(KMDl和KMD2)和两种杀虫剂(吡虫啉和氟虫腈)处理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1后拟环纹豹蛛Pardosapseudoannulata的免疫指标(血细胞总数、包囊能力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以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1无药剂处理的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KMDl和KMD2对拟环纹豹蛛的3种免疫因子都没有显著影响;两种杀虫剂处理均导致拟环纹豹蛛的血细胞数量和包囊能力显著下降,酚氧化酶活性略低于对照,即对拟环纹豹蛛的免疫有负面影响。可见,非靶标天敌的免疫能力可考虑作为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丝瓜花粉是饲养捕食螨的常用替代食物,本研究旨在评价应用丝瓜花粉饲养少毛钝绥螨的可行性。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25、30、35℃下少毛钝绥螨以丝瓜花粉为食物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在25~35℃下,卵至成螨发育历期为3.63~6.96d,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存活率为82.69%~88.46%。30℃时,总产卵量最高,为41.27粒,净生殖率最高为18.15。产卵持续期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内禀增长率在30℃、35℃下显著高于25℃时,最高值为30℃下的0.203。本研究表明,丝瓜花粉是饲养少毛钝绥螨较好的替代食物。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温度对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测定17、21、25、29和33℃温度下星豹蛛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并构建其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利用构建的生命表分析不同温度下星豹蛛的存活率、繁殖力、寿命期望、繁殖值和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7~33℃时,随着温度升高星豹蛛成蛛前发育历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当温度为25℃时,星豹蛛雌、雄成蛛前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47.8 d和50.5 d;当温度为17、21、25、29和33℃时,星豹蛛雌成蛛第1次繁殖分别于第108天、第63天、第57天、第46天和第60天开始;在17~33℃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星豹蛛种群特定年龄净繁殖力先升高后降低,29℃时达到最高;在17~33℃范围内,星豹蛛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生殖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4 d-1、1.04 d-1和9.95;在25~33℃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平均世代周期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25℃时出现最小值,为54.8 d。表明25℃和29℃分别是星豹蛛种群增长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9.
李清  何可佳 《江西植保》2010,33(2):69-71,74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和阿维菌素等3种杀虫剂对蜘蛛的选择毒性,指导合理使用农药、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本文模拟稻田施药时稻株中上部药膜、基部液层而设计的"管壁药膜底部液层"法测定了以上3种杀虫剂对拟环纹豹蛛和食虫沟瘤蛛两种蜘蛛的毒力,并通过安全系数评估其对供试蜘蛛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拟环纹豹蛛毒力最低,氰氟虫腙对食虫沟瘤蛛毒力最低,而阿维菌素对食虫沟瘤蛛和拟环纹豹蛛毒力最高;3种杀虫剂对拟环纹豹蛛和食虫沟瘤蛛的安全系数高低顺序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阿维菌素。因此,氯虫苯甲酰胺和氰氟虫腙是一种良好的新型杀虫剂,既能有效防治害虫又能减小对自然天敌的杀伤作用,达到保护农作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圆尾肖蛸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化  赵敬钊 《昆虫天敌》1989,11(3):122-129
本文根据圆尾肖蛸(Tetragnatha vermi formis Okuma 1982)在六种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幼蛛存活率、成蛛产卵率、产卵量和孵化率,组建了圆尾肖蛸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29℃的恒温条件下,圆尾肖蛸的种群增长指数最大,为51.71;高温35℃种群增长指数最小为11.70。温度与种群增长指数的关系可用以下方程表述:y=443.2383-36.5959x~2+0.7970x~2(20≤x≤29)。y=1275.3143-71.6280x+1.0150x~2(29≤x≤35)。(x=温度,y=种群增长指数)  相似文献   

11.
双纹须歧角螟(Trichophysetis cretaceaButler)是为害茉莉花的重要害虫。本文于室内就温度、湿度及极端高温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双纹须歧角螟的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温度超过30℃时,发育速率减慢。在各虫态中,蛹期的存活率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卵、蛹在温度持续高于35℃时不能存活。40℃高温处理4~8h能显著缩短卵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提高产卵量。在适宜的温度下(23~25℃),湿度对双纹须歧角螟各虫态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绿豆象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绿豆为食料饲养绿豆象,在20、25、30和35℃等4个温度条件下,逐日观察记录绿豆象产卵量、卵孵化数和成虫羽化数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绿豆象卵期、豆内期、未成熟期、雄虫历期及雌虫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从20℃升至35℃时,卵历期从18.33d缩短为4.40d,豆内期从36.43d缩短为15.20d,未成熟期从54.76d缩短至19.60d,雄虫历期从43.93d缩短至8.07d,雌虫历期从25.33d缩短至8.07d。在20℃下,绿豆象卵、豆内期及未成熟期存活率均最低,且与其他3个温度差异显著。在20℃下,绿豆象产卵历期最长,为20.67d,但总产卵量及雌性比例均较其他3个温度低,分别为43.33粒和33.27%。绿豆象卵、豆内期、未成熟期及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69、11.11、12.03和13.73℃,有效积温分别为82.63、342.87、427.94和565.59日·度。在35℃时,绿豆象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大,分别为0.044 58和1.045 58。研究结果表明,在30~35℃条件下,最有利于种群增长,为绿豆象发育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对气候变化的呼吸代谢响应机制,采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仪测定15、20、25、30和35℃温度下2种生态型亚洲小车蝗的呼吸率、代谢率、CO2释放率及呼吸商.结果 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群居型亚洲小车蝗的呼吸率、代谢率、CO2释放率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不同温度...  相似文献   

14.
贾春生 《植物保护》2011,37(5):92-96
[目的] 了解广东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昆虫病原真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从广东韶关市曲江区感染真菌病的白背飞虱中分离出的2种昆虫病原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测定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 ℃和37 ℃)和光周期(L∥D=24 h∥0 h和 L∥D=0 h∥24 h)对2种虫生真菌生长的影响。〖JP+1〗[结果] 寄生白背飞虱的2种虫生真菌经鉴定为大孢巴科霉(Batkoa major)和冠耳霉(Conidiobolus coronatus),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生物学试验表明,2种真菌在15~30 ℃均可生长,生长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在35 ℃冠耳霉生长速度开始下降,在37 ℃其生长速率接近于0。L∥D=24 h∥0 h和L∥D=0 h∥24 h 2种光周期对2种真菌生长影响不显著。[结论] 寄生白背飞虱的虫生真菌分别为大孢巴科霉和冠耳霉,其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温度与取食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防止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温度和营养条件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马铃薯甲虫雄虫飞行能力稍大于雌虫,但无显著性差异。温度≤25 ℃时,越冬后饥饿3 d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大于越冬后补充营养3 d的成虫,在30 ℃和33 ℃时饥饿状态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35 ℃和38 ℃越冬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大于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在常温下更容易迁飞。[结论] 温度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越冬后马铃薯甲虫起飞温度为23 ℃,25~33 ℃是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最适飞行温度。  相似文献   

16.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控制稻飞虱种群暴发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高温是制约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了解35℃高温驯化获得的稻虱缨小蜂耐热品系(NR品系)的生防潜力,对不同温度下该品系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寄主卵选择、产卵量以及极端高温胁迫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与未经高温驯化的稻虱缨小蜂品系(HZ品系)相比,20℃时,NR品系雄蜂的发育速率显著高于HZ品系,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卵-幼虫中期和蛹期的发育时间明显缩短。NR品系在高温下能维持正常的产卵能力,35℃下NR品系产卵量仍能达到18.80粒/雌。NR品系有更强的耐极端温度的能力,50℃下NR品系雄蜂的热击倒时间为15.19 min,比HZ品系雄蜂长3.03 min。补充不同营养对NR品系的产卵量存在影响,35℃条件下补充10%蔗糖既能延长其寿命,也能提高产卵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驯化得到的稻虱缨小蜂品系在35℃高温环境中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寄生能力,具备适应稻田夏季高温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橡胶多主棒孢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范围为4~8;菌丝在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KNO3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25℃;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不同的pH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差异;分生孢子在果糖中萌发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红海榄赤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来自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赤斑病同一病斑上获得的2个菌株PⅠ-1和PⅡ-3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Ⅱ-3菌株的致病力比PⅠ-1的稍强;2个菌株均具有一定的寄主专化性。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2个菌株均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光照对2个菌株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不大,生长温度均为10~32℃(最适25℃),pH值为3.0~10.9(最适4.0);孢子萌发温度均为10~35℃(最适25~28℃),pH值为2.5~8.0(最适3.0);黑暗条件有利于2个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但2个菌株的产孢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PⅠ-1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而PⅡ-3为20℃;PⅠ-1产孢的最适pH值为5.1而PⅡ-3为9.0;PⅠ-1产孢对光照不敏感,而PⅡ-3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产孢。另外,在相似条件下,PⅠ-1产孢量比PⅡ-3大,而PⅡ-3菌丝生长速度比PⅠ-1快,孢子萌发率也比PⅠ-1高。由此可见,2个菌株PⅠ-1和PⅡ-3虽属于同一个种,但某些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控制性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冷蒿(Artemisia frigid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的荒漠化草原为研究对象,野外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态系统控制性增温与施肥实验,以研究温度和氮素的增加对荒漠化草原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实验期间内增温处理样地0cm,7.5cm,15cm,30cm和50cm土壤平均温度与对照样地相比,平均增加了1.32℃,0.92℃,0.88℃,0.80℃,0.74℃,土壤温度呈现出上层变异性大于下层的规律,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显著增加(P<0.05)说明模拟气候变暖实验的有效性。虽然增温和对照样地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无论是季节还是日变化上,近两年的增温作用没有增加土壤的呼吸速率,施氮作用也没有使土壤呼吸作用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