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白垩病,又称"石灰子病",是蜂群中一种真菌性传染疾病。白垩病对蜜蜂春繁非常不利,蜂群难以复壮,并且持续时间长。笔者曾是白垩病的受害者,在治病过程中虚心请教过养蜂能手,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至今蜂群再未发生过白垩病危害。一、传播途径蜜蜂白垩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不抗病蜂群与患病群蜜蜂在外界采花过程中相互接触传染疾病,也有购买带病菌花粉被感染上白垩病的,平时在蜂场乱用病脾扩巢是白垩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白垩病是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疾病,不同蜂群间的抗白垩病能力强弱差异检测是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意蜂不同蜂群抗白垩病能力的差异.采用DPS软件方差分析系统分组实验统计分析和Tukey法多重比较,对4群患病蜂群和4群健康蜂群自然状态和接种蜜蜂球囊菌病原状态下的3次检测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情况下不同蜂群间的抗病能力有差异;1号蜂群在接种蜜蜂球囊菌前、后蜂群患病个体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蜂群(p<0.05);用白垩病死尸粉末拌入花粉饲喂的方法可以有效诱发蜂群发生白垩病;实验筛选出抗白垩病能力强、弱的蜂群为抗白垩病相关分子标记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3.
罗勤 《蜜蜂杂志》2001,(11):22-23
蜜蜂白垩病是养蜂生产中的一大病害 ,对蜂群造成严重危害。自 1990年起 ,在我国部分地区的蜂场开始发现蜜蜂白垩病 ,并迅速蔓延 ,全国各地的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受白垩病危害的蜂群 ,主要表现在蜜蜂老熟幼虫在封盖后死亡 ,减少了蜂群新生蜂的数量 ,群势迅速下降 ,不能维持正常的蜂群活动 ,严重的甚至弃巢飞逃 ,整群灭亡。虽然多年来广大的养蜂者不停地对此病采取预防措施 ,但始终不能根除。我县蜂群从 1993年开始发现蜜蜂白垩病 ,到1997年全县蜂群发病率达 4 0 %。发病时间主要在每年 2~ 4月和 7~ 8月 ,都是大蜜源的流蜜期 ,发病后不…  相似文献   

4.
蜜蜂白垩病发病规律的探索浙江省瑞安市碧山蜂场(325200)张椿年1.气候的变化对蜜蜂白垩病的影响寒冷潮湿的气候最蜜蜂白垩病病情恶化和传染的最好时机。高温高湿和低温干燥气候,蜂群白垩病的自愈能力很低;而高温干燥的气候,蜂群中幼虫白垩病感染率降低,蜂群...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一直与微生物学家M.Gilliam博士合作研究。我们的基本目的是如何防止由真菌—蜜蜂球囊菌引起的蜜蜂白垩病,以制止它对蜂群造成的巨大危害。这种病引起了不少蜂群的死亡,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人真正计算过这种病对蜂群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相似文献   

6.
(三)蜜蜂白垩病 1.危害特性:该病是一种引起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患病蜂群造成幼虫大批死亡,群势削弱,发展不成强群,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白垩病的发生,在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区野生蜜源植物以不受污染、天然纯绿色而闻名中外,因此,吸引了很多农业人员从事养蜂,截止到2002年末,延边地区饲养蜂群6.7万箱。自1992年部分蜂场发现白垩病,到1997年蜂群患病率高达40%,受白垩病危害的蜂群,轻则群势下降,重则蜜蜂丧失生产能力,甚至整群死亡,严重影响了养蜂生产的发展,为了掌握该病在延边地区的发病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对白垩病发病规律进行调查,总结出防治白垩病的方法。1病原症状与诊断蜜蜂白垩病又叫石灰质病,是由蜜蜂子囊球菌引起的一种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主要是老熟幼虫或封盖幼虫死亡,…  相似文献   

8.
剪象林 《蜜蜂杂志》2011,31(5):35-35
蜜蜂白垩病和黄曲霉病(以下简称“二病”)是我国蜜蜂的主要病害,特别在长江流域、华东华南等区域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给蜂群、养蜂人以及蜂业带来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蜂群患白垩病与其环境密切相关。如果蜜蜂摄取的花蜜和花粉中缺少钙,会造成刚孵出幼虫发育不良,抵抗力下降,从而发生白垩病。因此,在蜜蜂饲料中适当补充钙,对治疗蜂群白垩病有效。现将我给蜂群补钙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蜜蜂白垩病(chalkbrood disease)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apis)引起的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疾病,该病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并对养蜂业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20个患白垩病蜜蜂黑色干尸混合50 g花粉粉碎,用蜂蜜混和制成条状花粉饼对意蜂蜂群进行人工接种感染,发现意蜂蜂群在接种前后患病个数差异显著(P=0.0227);自然情况下发病率差异显著不同组的蜂群之间在接种感染前后患病个数差异均显著(P=0.0238和P=0.0211),证实了不同蜂群抗白垩病能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封盖子脾冷冻法检测了5群意蜂蜂群的清理能力,发现蜂群内幼虫的患病个数与清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 87),说明蜂群清理能力越强患白垩病的个数越少。采用蜂群白垩病人工接种方法对3个中蜂蜂群进行接种感染,结果均没有发现中蜂幼虫患白垩病。采用封盖子脾冷冻法检测蜂群的清理能力,发现中蜂和意蜂蜂群的清理能力无显著差异(P=0.2638),提示中蜂蜂群的抗白垩病能力可能由其他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1.
刘楠楠 《蜜蜂杂志》2010,30(1):12-13
<正>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西方蜜蜂的幼虫。该病最早由H.Priss博士1911年在德国汉诺威省一张患病巢脾上发现[1],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暴发流行,染病的蜂群轻者不能  相似文献   

12.
蜜蜂对接种球囊菌孢子幼虫清除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白垩病抗性蜜蜂蜂群对接种蜜蜂球囊菌孢子幼虫的清除行为。利用微量移液器对未患白垩病的意大利蜜蜂、患白垩病的意大利蜜蜂以及从未报道患病的中华蜜蜂的二日龄幼虫接种蜜蜂球囊菌孢子的水溶液,观察计算患病与否蜂群对接种幼虫的清除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未患病的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对接种蜜蜂幼虫分别有65%和60%的清除率,而患病意大利蜜蜂则只有约22%的清除率。抗性蜂群对接种幼虫的清除主要发生在接种后的2~3天内和化蛹后,而患病蜂群在幼虫期则基本没有清除,只在蛹期有少量的清除。该结果说明,对染病幼虫的及时清除行为是蜜蜂抗白垩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抗病育种势在必行最近我看了《蜜蜂杂志》1994年第10期刊登的徐祖荫题为“开展群众性选种育种工作,是控制白垩病危害的重要措施”一文后深有感触,值得我们重视,切实做好抗白垩病选种育种工作,势在必行。白垩病在我国各地暴发,对蜂群危害惨重。它是一种既易传染...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地区蜜蜂发病原因浅析吉林省养蜂所(132108)纪立清吴常茵蜜蜂美洲幼虫病、爬蜂病、白垩病是近几年长白山区对蜂群危害最严重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发病率高、患病后很难根治,严重影响了蜂群的繁殖和生产。针对这三种疾病的发生,1992年以来,我们走访调...  相似文献   

15.
龚绍安 《蜜蜂杂志》2008,28(4):26-26
蜜蜂白垩病是一种顽固性真菌传染病.蜜蜂极易感染,小群大群都会感染,一经感染很难根治.给养蜂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给健康蜂群构成严重威胁.据笔者所知.近4年来,与本地相邻近的三县市的12家蜂场,其中有10家蜂场的蜜蜂都先后不同程度患过白垩病,患病蜂群一般占该场蜂群的10%~20%.经过养蜂人员的积极治疗.到现在还有4家蜂场白垩病尚未治愈.白垩病成为本地养蜂人员的"头痛病".  相似文献   

16.
尹刚 《蜜蜂杂志》2008,28(7):34-34
引起蜜蜂白垩病的蜂球囊菌繁殖快、传播快、不易消灭,因而危害大.患此病蜂群幼虫死亡率高,新老蜂接代脱节,群势快速下降,甚至全群覆灭,短时间内可弄跨一个蜂场.因此蜂农必须高度重视蜜蜂白垩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引起蜜蜂白垩病的蜂球囊菌繁殖快、传播快、不易消灭,因而危害大.患此病蜂群幼虫死亡率高,新老蜂接代脱节,群势快速下降,甚至全群覆灭,短时间内可弄跨一个蜂场.因此蜂农必须高度重视蜜蜂白垩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大蜂螨与白垩病据《美国蜜蜂杂志》1996.9报道,欧洲对大蜂螨研究的最新进展表明:大蜂螨是蜜蜂白垩病病原体的有效传播者。在大蜂螨侵袭的蜂群中,其白垩病的发病率从早春的135%增加到晚秋的523%;而未感染大蜂螨蜂群的白垩病发病率仅从早春的10%增...  相似文献   

19.
<正>白垩病是蜜蜂真菌病,主要发生在春末秋初。患有白垩病的蜂群难以养成强群,患病严重的流蜜期也取不到蜜,多年来白垩病一直困扰着许多养蜂人。我们曾用过多种药物治疗白垩病,效果也是很理想。2013年蜂场有几群患白垩病,我们用大蒜压碎,放几片在患病群的框梁上,20多天后检查蜂群发现,幼虫发育良好,封盖子整齐成片,白垩病症状消失了。我们又将几片压碎的大蒜放在蜂群的框梁上,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20.
多用EM原露,少用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毅 《蜜蜂杂志》2003,(10):39-40
养蜂中使用抗生素会给蜂产品造成污染 ,并带来危害。但以往对蜜蜂“爬蜂病”、大肚病、蜜蜂幼虫病、白垩病等蜂病一般都用抗生素进行防治。自从使用《蜜蜂杂志》介绍的EM原露后 ,2年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了春繁中的“爬蜂病”、大肚病 ,使蜂体健康 ,蜂群增殖 ,有效地预防了夏季高温潮湿时的欧洲幼虫腐臭病和白垩病的暴发 ,促进了蜂群正常产浆。EM原露是由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组合在一起的微生物制剂。其本身就是一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因此不会产生抗生素危害和“药残”。它主要是通过相互间的共生增殖关系组成微生态系统形成适于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