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桑螟危害特点 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 相似文献
2.
一、桑螟危害特点
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 相似文献
3.
4.
灰色理论在桑螟灾变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桑园害虫的种群数量预测,有助于对桑园害虫爆发危害的预防。利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依据浙江省湖州地区近13年来对桑螟种群变动的调查统计数据,建立桑螟灾变的长期预测模型为:t(k1+)1=4.250 000 exp(0.582 781k)-3.250 000。经检验该模型的c=0.131 2,P=1.000,精度达到1级。应用构建的模型,初步预测浙江省湖州地区第4代桑螟种群数量在2014年左右可能达到149 925头/hm2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次试验分别用期距预测法和分龄分级预测法预测第4代桑螟幼虫孵化高峰期。最后用田间调查进行准确性检验。通过试验得知,期距法和分龄分级法预测第4代桑螟幼虫孵化高峰期分别为8月10日、8月10—11日。通过田间实测得第4代桑螟化高峰期为8月10日。说明两种方法预测准确性均较高,可直接用于生产,及时测报、指导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防治效果,分别在室内与田间进行了螟黄赤眼蜂寄生试验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试验螟黄赤眼蜂对桑螟卵的寄生率为91.67%,螟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为100%;田间试验在每次桑螟成虫羽化高峰期第2~3天后投放螟黄赤眼蜂卵卡,以每667 m2每次投放10 000粒螟黄赤眼蜂卵的生物防控效果最优,投放4次后桑螟虫口减退率可达到100%,防治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将螟黄赤眼蜂用于桑螟生物防治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1 桑螟的生活习性 1.1 生理特征 成虫体长10m m左右,翅展20 mm左右.体呈茶褐色,被有白色鳞毛,呈绢丝闪光.头小,两侧具白毛.复眼大,黑色,卵圆形.触角灰白色鞭状.胸背中间暗色.前后翅白色带紫色反光.前翅具浅茶褐色横带5条,中间1条下方生1白色圆孔.孔内有1褐点.后翅沿外缘具宽阔的茶褐色带.卵长0.7 mm,扁圆形,浅绿色,表面具蜡质.末龄幼虫体长24 mm左右,头淡赭色,胸腹部浅绿色,背线深绿色,胸部各节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生刚毛1~2根.蛹长11.0 mm左右,长纺锤形,黄褐色.胸背中央具隆起纵脊,末端生细长钩刺8根. 相似文献
8.
桑螟在我国蚕区均有发生 ,为害多在夏秋时期 ,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 ,虫藏其中 ,咀食叶肉 ,仅留叶脉及上表皮 ,形成灰褐色透明薄膜 ,久之破裂成孔 ,群众称“开天窗”,9~ 1 0月份为害严重致整株桑叶枯黄 ,影响秋蚕饲养。另外桑螟排泄物污染桑叶 ,影响叶质及饲蚕 ,还易导致蚕病发生。桑螟在各地均是后期发生 ,数量多 ,为害严重。常为害桑叶的还有桑蓟马、毛毛虫等 ,可以一起防治。防治方法 :用药剂 50 %乐果乳油或 80 %敌敌畏乳油各 80 0~ 1 0 0 0倍防治 ,农药残留为 4~ 6天。为安全起见 ,可于喷药后 5到 6天 ,采少量叶子试喂 ,确无中毒… 相似文献
9.
10.
12.
13.
14.
15.
桑螟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桑螟是危害秋季桑叶的主要害虫之一。今年秋季,我省桑螟危害突然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桑园受害,据了解部分重点蚕区象东台等地受害比较严重,造成桑叶减产,迫使蚕种饲养数量减少,给广大蚕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区桑螟防治比较好,因此没有发生大面积的桑螟为害,仅有少部分田块受到了为害,下面就我区对桑螟的综合防治技术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