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淞 《甘肃农业》2010,(6):12-14
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及其相应单交种的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原有不育系用其它不育系的保持系(临时保持系)保持,繁殖一次,产生的临保不育系,其微量花粉得到有效控制,花瓣张开程度增大,自然授粉条件下的全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增多,制种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可就其与产量有直接关联的全株角果数来说,在试验中发现所制三交种与其相应的单交种存在差异不显著,从而为选育产量与单交杂种相当的三交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单交种与三交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树敏  胡宝成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4):308-309,317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用系、临时保持系、恢复系分别配制的单交种、三交种,进行杂种优势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交种在经济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略优于单交种。三交种完全可以取代单交种,从而省去利用核不育两用系配制杂交种时,需要拔去50% 的可育株,从而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制种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核不育的优点是利用纯合两型系与临保系杂交可以获得全不育系。用全不育系和纯合两型系分别与恢复系杂交得到三交种和单交种,对其杂种优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交种的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角粒数等性状均优于单交种;在产量和抗菌核病方面三交种优于单交种而且异型核不育三交种优于同型核不育三交种。在杂交制种和不育系自然授粉的产量方面核全不育系明显优于核两型系和质不育系,从而使杂种成本大幅降低。所以隐性细胞核全不育系制种方便,成本较低,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另一个新的该不育细胞质的保持系杂交,其 F_1是单交种不育系,再与恢复系配制三交种,研究其杂种优势表现和提高杂种制种产量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各主要性状优于各亲本,并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主要性状的平均优势率、超亲优势率和对照优势率大多为正向优势;在对照为三系强优势组合的情况下,单株实际产量的对照优势率因亲本而异,通过选择配合力强的亲本,有可能选育出正向优势于单交种(三系组合)的三交种。单交种不育系构成产量因素的各性状优势率极其显著,其制种产量可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将一批玉米自交系回交转育成不育系 (A)、保持系 (B)、恢复系 (R)。然后再分别以不育系和保持系做母本 ,恢复系做父本配制成相应的不育系单交种和保持系单交种 (即普通单交种 )。试验表明 ,利用玉米雄性不育系 ,实行三系配套配制杂交种不仅可以免去人工去雄 ,提高种子纯度 ,还可以提高杂交种的产量 ,一般可以提高 1%~ 3%。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三隐性核不育白花突变材料的三系选育,并验证三隐性核不育类型油菜的遗传模式。【方法】从2004年陕西省油菜区域试验编号为"8"的材料中发现了1株甘蓝型油菜白花突变体单株,自交产生育性分离;通过连续兄妹交筛选优质不育系,同时通过广泛测交筛选临保系和优质恢复系,最后运用临保系与恢复后代测交出现7∶1的育性分离比的方法来验证三隐性核不育类型油菜的遗传模式。【结果】选育出稳定的白花纯合两型系、白花临保系、白花全不育系及恢复系。在遗传验证中,得到了编号为h25的非恢复株,符合自交61∶3、测交7∶1的分离比例。【结论】实现了白花性状的三系配套,初步证明复等位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7.
用天津型大白菜津绿75连续自交,分离出雄性不育株;通过系内兄妹交,找到两用系和保持系;用两用系中的不育株与保持系杂交,选育出雄性不育系9769A.2005年用9769A与自交系9531杂交,配制成杂交种福青一号,证明不育源在天津型大白菜品种中存在.  相似文献   

8.
1980~1984研究了 P 型细胞质不育系的恢保关系、测交 F_1的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并对不育系和保持系成熟时期的花粉作了电镜扫描观察.结果表明:P型不育系在恢保关系、杂种的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表现上与 T 型不育系无本质区别。故初步结论为:P、T 型不育系属于同一种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临保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湘油15、沪油15、优88和沪油17分别与临保系HYZ1-TAM杂交,在其F2利用与不育基因Bnms3和隐性上位基因Bnrf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临保系基因型单株进行筛选,并对筛选获得的单株进行测交验证确定是否为临保系基因型.结果表明:在4个品种的转育F2群体共355个单株中,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62个标记基因型为临保系的单株,这些单株经测交证实有57株为真实临保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准确率为91.9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本研究所用的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在Bnms4基因位点未出现显性可育等位基因.实验结果验证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开展该不育系统的转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结球白菜三交种、双交种与单交种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交种、双交种和单交种相比,其单株重优势率表现不一,以平均值作比较分析,除产量性状中叶柄重和单株重三交种比单交种大外,其他性状三交种均与单交种相当;而双交种在株高、叶柄长、叶柄重和单株重等方面不如单交种。单交种整齐性最好,双交种整齐性最差。三交种耐热性最强,而双交种和单交种耐热性相当。抗病性强弱顺序为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并且双交种和三交种的病害扩展速度大大低于单交种。  相似文献   

11.
利用2个诱导系与25个单倍体诱导率呈现梯度变化的材料,采用NCII设计,组配了50个杂交组合,并对其诱导率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诱导性状的杂种优势不显著,F1代诱导率呈现出接近中亲值或略低于中亲值的特点,但F1的农艺性状较双亲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株高、雄穗长度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经筛选评价,2个杂交组合诱导率稳定在8.5%以上,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黄羽鹌鹑自别雌雄配套系的杂交效果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黄羽 (♂ )×栗羽 (♀ )、黄羽 (♂ )×白羽 (♀ )和白羽 (♂ )×黄羽 (♀ ) 3种杂交组合的杂种种蛋孵化成绩、杂种的生长发育及产蛋性能。结果表明 ,3种杂交组合的杂种受精卵的孵化率、总健雏率、育成率及主要产蛋性能均无显著差异 (P>0 .0 5 ) ,各配套系杂种母鹑的生产性能均不低于纯系黄羽、栗羽和白羽 ,14~ 2 4周龄为产蛋高峰期 ,产蛋率在 90 %以上。产蛋率在 80 %以上的周数达 2 7~ 30周 ,各配套系杂种的育成率均在 95 %以上。研究证实 ,3种配套系均可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稻抛秧技术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具有省工、节本、早发、高产、高效、节约秧地等优点,根据金优782的亲本特性及金优系列制种技术和水稻抛秧经验,介绍其抛秧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Naturally occurring primate hybri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wo members of a troop of wild Macaca irus in Malaysia have been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hybrids of M. irus and M. nemestrina. Mechanisms prohibiting such hybridization in the natural habitat may have broken down under heavy predation pressure which finally resulted in the local extermination of M. nemestrinia.  相似文献   

16.
17.
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在育种上具有易恢复、恢复源广的优点,但这需要解决核不育性难以有效保持的遗传学问题.基于小麦细胞遗传学理论和大量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实践,建立某种特殊细胞遗传学保持机制,可以实现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成功建立,实现了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 既实现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白粒种子(正常小麦粒色,相对蓝粒而言,基因型为2n=42W(msms)=42)与雄性不育保持系蓝粒种子(可自交繁殖、“一系两用”,基因型为2n=42W(msms)+4E’=43)粒色的细胞遗传学标记,使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的育种和生产利用成为可能.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创建的遗传育种学原理、“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及蓝粒小麦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育种应用研究进展和尚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信息时代医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模式,探讨了建立医学复合图书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加强医学复合图书馆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脉冲混合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脉冲混合系统的研究背景,对其研究状况和采用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脉冲混合系统的研究趋势和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a general way th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molecular breed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reeding in hybrid r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