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赤松毛虫下代发生量与上代产卵量及共蛹重密切相关。经调查观测,蛹重与产卵量之间也存在相互关系,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建立起赤松毛虫雌蛹重与产卵量间回归预测式,并编制赤松毛虫蛹量与产卵量关系数值表,对预测赤松毛虫的发生量、掌握虫情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内蒙古落叶松毛虫蛹和卵有效积温的研究毕湘虹,田丰,高继承,李文宝(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内蒙绰尔林业局,内蒙绰源林业局)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自1989年以来,在牙克石林区相继成灾。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1... 相似文献
6.
油松毛虫幼虫和蛹在油松各轮枝层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油松植株看作是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亚生境单元——“轮枝层”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结构,以Taylor幂法则模型及笔者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作为描述种群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型和准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灰色聚类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研究油松毛虫在各轮枝层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在各层间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种群个体在油松植株内层间垂直分布的种群聚集度。结果表明:(1)种群在各轮枝层分布格局的种群聚集度,均为逆密度制约型,并给出了种群聚集临界密度m_0的值,因而可以对各轮枝层的空间格局连续统作出定量描述;(2)各轮枝层的种群聚集度在各层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可以按聚集特征参数划分一定类别;(3)种群个体在植株内垂直分布的种群聚集度也是逆密度制约型。 相似文献
7.
<正> 抽样技术是研究种群动态和实施害虫综合管理的技术基础之一,“准确,迅速,简便,经济”是抽样技术的要求标准。目前生产上对于油松毛虫蛹种群的抽样技术一般采用以整株为抽样单元的简单随机抽样,由于蛹分布于整个树冠,调查者很难准确计数树冠高层的蛹数量,因而该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精度不高。笔者等曾分别进行过油松毛虫幼虫和蛹种群的轮枝抽样研究,即通过组建某轮或某几轮枝条上栖息的虫口数与整株虫口数之间关系的回归模型来估计林分总体的虫口密度。在一定的林分条件,一定的种群密度阶梯下,轮枝抽样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抽样效率,并能达到较高的估计精度。但轮枝抽样模型参数值受虫口密度的影响极大,某一密度阶梯下建立的轮枝抽样模型,在预 相似文献
8.
用杀灭菊酯对各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lus Walker) 幼虫进行毒力测定,采用机率值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3、4龄幼虫的耐药力较低,分别为1.1587×10~(-2)μg/头和3.0005×10~(-2)μg/头。考虑到3龄前幼虫死亡率较高,应选择4龄幼虫用于马尾松毛虫抗性测定。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短期测报,除和虫口数量有密切关系外,和幼虫群种的早龄组配、发育进度、体形大小等质量因子有密切关系,是分析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动态和决定防治策略不可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蛹体宽度与其产卵量成正比;回归式y=-1204+1362x,r=0.95,并编制了赤松毛虫蛹体宽度与产卵量查定表,准确率达97.21%,可供预测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马尾松毛虫Bt高毒力菌株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开发马尾松毛虫专用Bt新剂型 ,本试验对 7个Bt菌株进行了杀虫效果的水平筛选 ,并对高效菌株进行了杀虫浓度梯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油松针叶束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当年生针叶为材料,对影响针叶束生根的冷藏时间、采叶时间、采叶部位、切基与否、培养温度状况、激素处理、培养液成分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地区,油松针叶束培养较适宜的采叶时间在11~12月份,以采当年生枝条中下部的粗壮针叶为好;采叶后冷藏30 d,有利于生根;在培养前进行切基处理生根效果更好;培养时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对针叶束生根极为有利。油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的适宜激素类型及其处理方式为:IBA+IAA(1∶1)以150 mg/L的浓度处理24 h;适宜的培养液成分及其浓度为硼酸45~60 mg/L+维生素B15~7 mg/L+硝酸铵30 mg/L+磷酸二氢钾20 mg/L。 相似文献
14.
15.
16.
马尾松土贡种源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马尾松土贡种源松针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马尾松普通种源松针油做对比。结果表明,土贡种源和普通种源挥发油得油率分别为0.52%、0.60%,各分出69、75个成分,鉴定其中23个,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2.65%、94.56%,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37.673%、46.715%)、莰烯(3.724%、3.015%)、β-蒎烯(14.969%、12.978%)、石竹烯(8.242%、10.212%),除α-蒎烯含量相差9.042%以外,其他成分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定点观察、抽样调查和室内实验测定等方法,对辽东地区油松落针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油松落针病各个发生阶段症状特点明显,每年5~7月针叶枯黄脱落,8~10月针叶上出现明显的无性和有性子实体,该病原菌的侵染循环周期为1年;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坡向关系不明显,与坡位有明显关系,坡下腹发病较重;人工纯林病害的发生程度最重,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混交林的发病程度较轻;林分密度越大发病越重,郁闭度越大发生越重;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着病情加重而减少,其中速效氮表现最明显;全氮、全磷、速效钾的含量与病害发生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18.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12,27(2):149-159
Abstract The dynamics of six different needle parameters of Pinus sylvestris L. and Pinus ponderosa Dougl. ex P. & C. Laws. were examined retrospectively for a 112-year-old mixed stand in Brandenburg, Germany, using the needle trace method. Similarities were found in needle production, needle loss and needle density. However, needle age, needle retention and total number of needle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ee species, with higher values for P. ponderosa. Pinus ponderosa yielded approximately twice as much mean whole-crown needle dry mass as P. sylvestris. Furthermore, different branching systems could be detected between the species, with both pines following “Corner's rul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under identical growing conditions, P. ponderosa exhibits more efficient water use and can therefore maintain a bigger crown (as the basis for increased growth) than P. sylvestris. 相似文献
19.
将松毛虫混合种群成灾面积和发生面积确定为主要因素指标,并将其通过数学方法综合量化,应用异常度分析法对朝阳市松毛虫混合种群发生趋势和发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科学准确,评价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