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不是高粱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学术界的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也是研究中国高粱史不可回避的基础和重点。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经印度传入中国。然而,中国史前多处高粱遗存的发现及中国高粱在性状上明显异于非洲、印度高粱的现状,使部分学者坚信中国是高粱的起源中心之一。本文通过对野生高粱、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等多方面仔细分析后,最终得出结论,即中国高粱是外来的,高粱并不是中国的原产作物。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粱的起源、驯化和传播,中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猜想。最早有印度起源说,再有非洲起源说,中国高粱中国起源说,以及多元起源说等。本文从高粱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古籍记载、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等方面论述了栽培高粱的起源、驯化和传播。认为高粱起源于苏丹热带草原,距今8 000~6 000 a前开始驯化栽培,并向非洲大陆、印度、中东、西亚等周边传播,距今5 000年前传播到印度,4 000~3 000 a前传播到中国西南的云、贵地区。由于远古时期就开始传播,受不同地域气候条件、栽培条件等的影响,原始高粱的形态学性状和生理特性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变异,形成了现今五大高粱栽培种之间的差异。中国高粱非中国起源,但中国无疑是高粱的重要驯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3.
假高粱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述了假高粱的起源、世界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经济危害以及防治难度,并采用风险性评估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假高粱风险计算模型,分析得出其风险值(R)为2.38,属于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4.
高粱恢复系“4003”及其衍生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赵秀华,刘家裕,柏德华,王文斗(沈阳市农业科学院)60年代末,国内各高粱育种单位直接应用中国高粱品种作为恢复系,选出一批杂交种,如3197A×三尺三(晋杂6号)、3197A×忻粱52号(忻杂52号);3...  相似文献   

5.
中国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和起源中心初探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利用中国大豆品种资源数据库所记录的各品种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并结合中国大豆品种资源分类研究结果,用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计算我国各省(市、区)大豆品种资源各种类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并依此推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中心。结果表明,中国栽培大豆起源中心为由西南向东偏北方向延伸的带状区域,包括河北(含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市);北方春大豆起源中心可能在我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后向东北和西北扩散,南方地区春大豆和南方夏大豆的起源地可能在四川,以后向南、东南方向传播。此外,初步分析了中国栽培大豆不同类型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6.
亚洲高粱研究讨论会在泰国召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高粱研究讨论会在泰国召开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泰国农业部和亚洲开发银行于199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泰国曼谷的素攀武里(SuphanBuri)大田作物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亚洲高粱研究研讨会”,会期4天,来自有关国家的专...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粱育种技术与策略的探讨高士杰,李涛(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辽宁省铁岭市农科所)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济产量。中国高粱育种工作进入90年代后,面临育种难度越来越大,为适应生产形势的需要,必须加速育种进程。因此有必要对高梁育种过程中的技术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等位联合主办的“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2001年3月中旬在北京中关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界、农学界、科技史学界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集中研讨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理论、发展过程,原始稻作起源,原始农业工具,原始畜牧业起源,原始文化艺术,原始文字的出现以及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等问题。与会者共同认为,我国原始农业(大约产生于距今1万年前至距今5000年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高粱种质抗高粱蚜鉴定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高粱种质抗高粱蚜鉴定与评价研究何富刚颜范悦辛万民李晓平王艳琴王富德张士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蚜MelanaphisSachari(Zehntner)是高粱常发性害虫,对高粱生产威胁很大。在高粱栽培历史上,曾差不多每隔3~5年便大发生一次,如...  相似文献   

10.
辽杂18号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利用自选的不育系038A做母本,以自选的恢复系2381为父本,精心配制而成的酿酒专用高梁杂交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中美高粱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卢庆善K.F.Schertz ̄2,USDA-ARS ̄2,宋仁本,郑春阳(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TexasA&.MUniversity,CollegeStation,Tx77843,U.S.A.)中国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家畜起源论文集》评介张仲葛(北京农业大学100094)陕西省汉中农业学校副教授、前副校长、新疆八一农学院家禽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薄吾成先生近著《中国家畜起源论文集》一书,已由天则出版社(陕西杨陵)出版了。薄吾成先生对我国家畜家禽的起源,研究多年,造...  相似文献   

13.
美国青贮饲料高粱的生产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青贮饲料高粱的生产和研究陈悦潘世全石玉学(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美国是世界上高粱生产大国之一。青贮高粱和饲料高粱在高粱生产中占有一定比例,青贮高粱收获面积年均在350万亩左右,在干旱少雨年份播种面积较大,平均单产为2吨/亩左右,最高单产可达7吨/亩...  相似文献   

14.
同工酶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工酶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石太渊(辽宁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自从Markert及Moller等在1957年首先提出同工酶这个概念以来,同工酶被迅速地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物种起源与分类、杂种优势预测和植物生理生化等研究领域。生物体内的大多数酶都存在多种...  相似文献   

15.
高粱杂交种辽杂6号选育报告宋仁本卢庆善郑春阳藏玉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朝阳县农技中心)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辽杂6号是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于1985年以外引不育系421A为母本(引自ICRISAT,原编号SPL132A),以恢复系5-27为...  相似文献   

16.
陈有清 《农业考古》2001,(1):229-230
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汉的遗址中,均出土高粱的遗存(1),说明我国种植高粱的时间甚早。但秦汉以前的文献中,一直未见有关高粱的明确记载。先秦时期高粱的名称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 吴瑞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 。”王念孙注《广雅》曰:“今之高粱,古之稷也。秦汉以来误以粱为稷,而高粱遂别名木稷矣。”程瑶田在《九谷考》中亦曰稷为高梁。但此说已被现代学者的研究所否定,认为稷即粟(2)。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先秦文献中的“粱”即现在的高粱(3)。但从《仓颉篇》说“粱,好粟也”始,训诂学家、本草学家和农…  相似文献   

17.
沈阳市旱粮作物立体栽培高产高效益示范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市旱粮作物立体栽培高产高效益示范与推广陈喜洲范玉良李春和(沈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沈阳110034)(新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吴凤林靳万革(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玉米、高粱、大豆等一季旱粮作物与早熟粮食、蔬菜作物间套作的...  相似文献   

18.
复粒小穗高粱种质资源结构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粱小穗结构,完善其形态解剖和遗传理论,探讨在高粱杂种优势利用和育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笔者发现创制的复粒高粱材料SZ0,以及10个国内外高粱双粒资源品种,对其农艺性状、小穗结构观察解剖,与普通(单粒)品种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双籽粒小穗是复粒高粱小穗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复粒品系SZ0的小穗中有高频率的多小花、多籽粒、多雌蕊、多浆片、多花药、多柱头及孪生连体籽粒等结构特征;在109-双粒(怀德)的小穗中有第三颖壳、双芒、4个浆片等结构,存在低频率的三籽粒小穗;高粱复粒性状由1对基因控制,在TX431中复粒对单粒为显性,在中国的农家品种109-双粒(怀德)中复粒对单粒为隐性。【结论】复粒高粱小穗结构与传统理论不同,表明高粱小穗的原始结构是多小花的,存在着多心皮子房;由于掌握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国外相互矛盾的结论在本研究中同时再现,表明复粒性状在不同品种中,受不同的一对基因控制,其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摘要)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卫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笔者对目前流行的五种观点:1.起源于云贵高原;2.起源于华南;3.起源于长江下游;4.起源于黄河下游;5.多中心起源。逐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确...  相似文献   

20.
土壤环境条件对根土蝽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环境条件对根土蝽发生的影响陈晓云方中萍佟淑杰孙富余(辽宁省农科院测试分析中心)(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根土蝽属于半翅目,土蝽科,根土蝽属,是一种常年生活于土壤中的地下害虫,以刺吸式口器为害作物根系,以为害玉米、高粱、小麦、谷子、糜子等禾本科作物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