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从明 《蚕桑通报》2004,35(3):53-55
传统的蚕桑生产存在着四个问题:一是桑园有机肥少、肥效差;二是蚕沙自然堆放、污染环境;三是养蚕、消毒、加温和蚕农生活所需燃料消耗大,一般情况下,每户每年约需柴等燃料3 t以上,相当于2000m2薪炭林或4000 m2林地的年生长量;四是一年中蚕业劳作时间少,而在非养蚕季节,劳力、土地等资源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2.
陈从明 《四川蚕业》2004,32(1):39-41
传统的蚕桑生产存在着四个问题:一是桑园有机肥少、肥效差;二是蚕沙自然堆放,污染环境;三是养蚕、消毒、加温和蚕农生活所需燃料消耗大,一般情况下,每户每年约需大柴等燃料3吨以上,相当于3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生长量;四是一年中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栽桑养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蚕沙自然堆放,造成病原扩散;二是蚕沙未作处理直接施入农田,未能充分利用;三是养蚕消毒、加温和蚕农生活所需燃料消耗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笔者于2007年秋季在铜梁县虎峰镇卫东村6社为12户蚕农进行“桑→蚕→蚕沙→沼气→肥料”等循环利用模式试验示范,取得成功。2009年该社29户养蚕,建有沼气池36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蚕农生产生活用能源,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高效有机肥,改善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蚕农的经济收入,成为铜梁县蚕沙产沼气可再生循环利用的示范先行社。  相似文献   

4.
郭村乡是淳安县的蚕桑重点乡镇,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广阔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养蚕劳力,良好的技术基础及设施,发展蚕桑生产具有极大的后发优势。郭村蚕桑示范园区,位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讲学过的瀛山书院旁,共有371户蚕农,51.7hm2桑园。根据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  相似文献   

5.
浅谈蚕沙产沼气循环利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栽桑养蚕是铜梁县虎峰镇卫东村6社家副业生产的主要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入高等显著特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但是,传统的栽桑养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蚕沙自然堆放,造成病原扩散;二是蚕沙未作处理直接施入农田,未能充分利用;三是养蚕消毒、加温和蚕农生活所需燃料消耗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笔者于2007年秋季在该社周大超等12户蚕  相似文献   

6.
钱银川 《蚕桑通报》2005,36(1):64-65
海宁市盐官镇养蚕历史悠久,全镇22个行政村,8000多户农户养蚕,桑园面积约733 hm2,全年饲养蚕种35000张左右,产茧1500 t左右.蚕桑生产是盐官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由于受市场影响茧价不稳,影响了蚕农的收入.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总体效益,已成为蚕农的迫切要求.为此盐官镇根据榨菜企业的快速发展,指导蚕农在桑园里套种榨菜,并在近几年迅速推广发展.盐官镇的桑园套种榨菜优质高产配套示范方,是省级出口加工蔬菜优质示范基地,2003年桑园套种面积已达到348 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园套种榨菜的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提高效益稳定蚕桑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桥镇是临安市首个蚕桑生产基地大镇,养蚕、产茧均占全市的近30%.由于近两年多来蚕茧形势受围内外市场经济的影响,起伏波动较大,导致经营户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蚕农对培桑养蚕的积极性,据统计,毁挖桑约67 hm2,荒芜200 hm2,现有桑园缺乏管理,青、壮年弃桑外出,2008年全镇发展、改造老桑园33.3 hm2,2007和2006年分别是82.5和88.8hm2,是前6年平均的6成,为最少的一年.2009年春期发种3000余张,比2008年同期减5802张,比2007年同期减6800张,同比减193.4%和226.6%,养蚕户2000余户,比2008年减少1800余户,部分农户有桑也不养蚕.笔者通过调查,认为蚕农反响最大的也是影响、制约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英 《蚕学通讯》2007,27(2):39-41
随着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的转变,蚕桑生产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过去单纯地注重数量扩张,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蚕桑生产效益的提高;转变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蚕业的高效和生态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和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新的栽桑养蚕规模户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农村中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在家从事蚕桑生产的大多是些妇女、老人,如何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是当前蚕桑生产上面临的迫切问题.现将省力化养蚕方法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桑园套种蔬菜的技术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栽桑园和成林桑园的晚秋、冬季和春季桑树开叶期桑园内充足的光照和空间,在桑园行间套种蔬菜,不仅对蚕桑生产没有影响,还可充分利用养蚕空闲劳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桑园单位面积产值,是蚕桑生产中一种成功的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对巩固桑园基础,增加蚕农收入,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都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栽桑养蚕是铜梁县围龙镇龙井村6社农副业生产的主要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入高等显著特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但是,传统的栽桑养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蚕沙自然堆放,造成病原扩散;二是蚕沙未作处理直接施人农田,未能充分利用;三是养蚕消毒、加温和蚕农生活所需燃料消耗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从2005年秋季,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梁平县蚕桑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桑树资源利用率、桑园土地产出率、蚕农劳动生产率、养蚕科技贡献率和组织经营率等五个方面的措施,促使梁平县建成渝东北特色效益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3.
东台市是全国茧丝绸主产区之一。全市现有桑园面积0.9万hm2,年饲养蚕种50多万张,生产蚕茧1.75万t,蚕农养蚕年收入达到5.5亿元,平均667m2投产桑园收入4500元,6.5万户蚕农户平均年养蚕收入8460元,茧丝绸行业产值达到15亿元,利税超亿元。蚕桑生产已成为东台市农民重要的骨干致富  相似文献   

14.
生态复合型蚕桑高效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了富东镇蚕农利用冬闲桑园套种特色蔬菜、立体间作、蚕室套养、树下散养家禽等模式的效益与方法;这些蚕桑高效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实现了桑禽互补、种养并举,有效地拓展了蚕农增收空间,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蚕农经济收入和建立良性的生态桑园有很大的裨益,是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金杏丽 《蚕桑通报》2012,43(3):35+37-35,3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蚕桑生产比较效益和产业风险等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德清县近几年蚕桑生产逐步萎缩,2011年饲养蚕种7.6万张,蚕农茧款收入1.4亿。我县中东部蚕区目前在没有更好的经济作物替代蚕桑产业的情况下,有3.4万户蚕农养蚕,桑园面积4200hm2,蚕桑生产仍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传统饲养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只有转变蚕桑生产方式,推行小蚕规模饲养模式,在重点蚕区建立一定规模的小蚕共育基地,缩短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比较效益,才能实现我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县在83年蚕桑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但是,养蚕生产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全县的养蚕单位由原来的3563个队猛增到了6809户,饲养单位扩大了20多倍,而各户的饲养量少(春蚕户均饲养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养蚕数量的逐年增加,养蚕与家庭农活更显逗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劳力的大量外出,使得一些村、社、户的劳力更加缺乏。养蚕一般又与农忙相斗。对于养蚕较多的户来说,养蚕用工与家务农活斗工特别严重。为了解决劳力打挤的矛  相似文献   

18.
嘉兴是全国、全省蚕桑重点产区,栽桑养蚕一直是蚕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市现有桑园面积22392hm2,有蚕桑生产的县(市、区)7个,覆盖48个镇(街道)483个村,养蚕农户数达21.05万户。2010年饲养蚕种53.2万张,生产蚕茧2.39万t,继续列全省首位。  相似文献   

19.
<正>蚕桑生产是嘉兴市秀洲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全区现有桑园面积2000余hm2,养蚕户1.5余万户,全年饲养蚕种4万张左右,从蚕种制造到蚕茧生产,从蚕茧加工到出口创汇有着一条十分完整的产业链。蚕桑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相对较大。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秀洲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原先从事蚕桑产业的劳力年龄结构逐渐老化,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差,投入不足,养蚕加温设施跟不上,种种  相似文献   

20.
磐安县冷水镇小章村距冷水镇政府不足1km,有磐(安)缙(云)公路经过,而且连接高速公路,交通十分方便。该村现有农户151户395人,蚕桑和食用菌生产是该村的两大支柱产业。1桑菇模式小章村自80年代起充分利用本村土地资源种植桑树10.7hm2,发展蚕桑生产,并推广了先进的方格蔟养蚕技术,生产出优质的蚕茧,成为磐安县蚕桑生产第一大村。同时磐安冷水香菇生产的兴起也助推了该村菇类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秋冬季作为蚕桑生产空闲时间,主劳力转移至种菇上,空蚕房正好变成菇房,且大量剪伐下来的桑枝条也正好作为灭菌加温材料利用。目前全村有110多户既养蚕又种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