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微生物在畜禽生产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但其在不良环境下极易失活,丧失益生的功能。微囊化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具有保护芯材的功能,可改善芯材在加工或宿主体内定植的有效性,微囊化技术应用于微生态制剂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文章综述了微囊化技术的发展、功能特性及在饲料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以聚电解质PAH和PSS为微囊化材料,将以重组菌株JM109-LAI-pQE30表达亚油酸异构酶,纯化后进行微囊化,对微囊化前后的LAI酶学性质研究。试验表明,微囊化LAI时,CaCl_2:Na_2CO_3:LAI的比例为1:1:2时,LAI的固载率达95%以上。微囊化LAI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反应pH为5.5。微囊化的LAI在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方面优于游离LAI。此研究结果为LAI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丙酮酸乙酯进行微囊化研究,并建立微囊化丙酮酸乙酯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用喷雾干燥法对丙酮酸乙酯微囊化。检测方法为:色谱柱为Tigerkin ODS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丙酮和乙腈的混合液(V/V=3∶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样品经过水溶解、超声、流动相破壁、过滤等处理之后进样检测。[结果]微囊粉末表面光滑,无塌陷无裂缝。丙酮酸乙酯浓度在0.3~1.8 mg/ml的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2),回收率为98.05%,RSD=1.17%。[结论]丙酮酸乙酯微囊化方法可行,微囊化丙酮酸乙酯含量检测方法能准确快速的检测微囊中丙酮酸乙酯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脱脂奶粉对微囊化乳酸菌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微囊化乳酸菌的活性,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淀粉和脱脂奶粉为保护剂,制备乳酸菌微囊,检测微囊的包埋效率、包埋产率及微囊乳酸菌的存活率。将微囊与饲料混和,分析微囊化乳酸菌的存活率。研究结果:淀粉和脱脂奶粉均可作为微囊化乳酸菌的保护剂,但脱脂奶粉更有益于乳酸菌包埋效率(P<0.05)和包埋产率的提高,也益于微囊干燥乳酸菌的存活(P<0.05)。在微囊化乳酸菌的耐热和贮存试验中,脱脂奶粉保护剂可显著提高微囊化乳酸菌的存活率。表明脱脂奶粉对微囊化乳酸菌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药纳米微囊化剂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使用量较大,加之农药有效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等问题,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农药微胶囊化剂型具有控制释放、降低毒性和抗光解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农药利用率,降低残留与污染,但目前多集中在微米量级,纳米微囊化剂型由于小尺寸效应和大比表面积,在提高农药叶面积沉积与展布、增强生物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制备技术与产业化放大是目前的一大挑战。着重分析了农药纳米微囊化技术的现状、特点与发展,并对各种方法的制备原理、适用条件、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是现在的制备方法仍存在对功效成分的包覆率低、无法精确控制纳米囊的粒径大小、均匀度以及停留在实验室水平上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农药的理化性质和载药体系,探索一种温和、可量产化的农药纳米微囊生产方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阿维菌素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阿维菌素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以生物可降解型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阿维菌素微囊,考察其形态特征及微囊的体外动态释药情况,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微囊内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结果显示:1)3批生物降解型阿维菌素微囊外观均一、光滑,平均粒径为48.2μm;2)微囊平均载药率为(13.14±0.61)%,平均包封率为(66.35±3.10)%;3)体外释药结果表明,微囊内药物无突释现象,达到缓慢释放和长效制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两种不同剂型毒死蜱对四种环境生物的毒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方法,测定了40%毒死蜱乳油和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埘鱼类、鸟类、家蚕和蜜蜂4种环境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毒死蜱乳油对斑马鱼LC50值(96 h)为0.68mg·L-1,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LC50为47.30mg·L-1;毒死蜱乳油对鹌鹑的毒性LD50为7.45 mg·kg-1,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LD50为56.97 mg·kg-1.食下毒叶法结果表明,毒死蜱乳油对2~4龄家蚕幼虫LC.值(48 h,25℃)分别为0.82、1.87 mg·L-1与4.35 mg·L-1,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为2.48、4.22 mg·L-1与8.35 mg·L-1;家蚕幼虫在药膜上爬行1、10、30 min与60 min后,毒死蜱乳油对3龄家蚕幼虫的LD50值(48 h,25 ℃)分别为3.18、0.68、0.41 μg·cm-2与0.38μg·cm-2,其微囊悬浮剂LD50值分别为6.92、1.58、1.18 μg·cm-2与0.48 μg·cm-2;毒死蜱乳油和微囊悬浮剂对蜜蜂48 h的LC50分别为0.53 mg·L-1和2.32 mg·L-1.上述结果表明,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对4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明显高于乳油.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缓释农药的释放机理,介绍了缓释材料及微囊化缓释农药的制造方法,并对缓释农药的意义和推广应用前景作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口服自主研制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对绵羊瘤胃微生物菌群数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29.0±2.3) kg、6月龄左右、体况良好的18只绵羊,随机分为6组,包括1个空白对照组和5个给药组,每组3只。空白对照组只饲喂基础饲粮;5个给药组分别为试验I组:基础饲粮+普通金霉素预混剂颗粒,试验II组:基础饲粮+氢化油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试验III组:基础饲粮+PEG4000/单甘脂(质量比为5∶5)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试验IV组:基础饲粮+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9∶1)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试验V组:基础饲粮+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8∶2)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给药组绵羊金霉素最终给药剂量均为25 mg/kg,每天给药1次且均在晨饲前灌胃给药,连续给药5 d,通过瘤胃液采样器采集瘤胃内容物。采集的瘤胃内容物经4层纱布过滤后,收集滤液装于冻存管内,所有样品经液氮速冻后置于?80 ℃保存,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对绵羊瘤胃液相瘤胃微生物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与普通金霉素预混剂颗粒相比,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9∶1)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有较好效果,只显著增加了产琥珀酸拟杆菌的数量,对绵羊瘤胃其他微生物菌群数量影响均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9∶1)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及PEG4000/单甘脂(质量比为5∶5)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有相对较好效果,分别只对牛链球菌及产琥珀酸拟杆菌的数量有显著降低趋势,对绵羊瘤胃其他微生物菌群数量影响均不显著。结论 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9︰1)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抑制作用较小,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微囊制剂是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兽药新剂型之一。综述了微囊制剂的特点和在动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介绍了微囊制剂在疫苗、抗生素、中兽药以及抗寄生虫药中的应用,以期为兽药制剂新工艺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食品工业微胶囊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胶囊技术是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概述了微胶囊技术的基本特点和意义、微胶囊化方法、壁材分类以及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技术,重点介绍了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尤其是对水溶性物质的微胶囊化、微胶囊化微生物、微胶囊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做了介绍.最后分析指出了微胶囊制备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生物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微胶囊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生物微胶囊的制备和生物微胶囊囊材的研究概况,介绍了其在食品、卷烟工业、医药和生物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探讨了目前有关微胶囊技术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并指出了微胶囊技术在我国研究和开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罗汉果籽油微胶囊的乳化配方及其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罗汉果籽油微胶囊的乳化配方及其性质,为制备出高品质的罗汉果籽油微胶囊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罗汉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罗汉果籽油为原料制备微胶囊产品,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罗汉果籽油微胶囊化的乳化配方,并对罗汉果籽油微胶囊产品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微胶囊化罗汉果籽油的最佳乳化条件为:以阿拉伯胶为主壁材、β-环糊精为填充剂,乳化剂浓度1.06%,壁材比1∶9.8,芯壁比1∶2.71,固形物浓度16.69%.经高温喷雾干燥所得的罗汉果籽油微胶囊产品热稳定性较好,但易吸收水分.[结论]在最佳乳化条件下制得的罗汉果籽油乳状液稳定性可以达到99.4%,经高温喷雾干燥所得的微胶囊产品应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为切实做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鼠害防控工作,减少粮食损失,本文结合贵州省鼠害防治研究成果,总结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鼠害防控技术,提出了下步鼠害防控工作建议,旨在进一步普及鼠害防控技术,有效控制鼠类危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牡丹油微胶囊化技术。[方法]利用β-环糊精、阿拉伯胶和大豆蛋白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牡丹油的工艺,对牡丹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析。[结果]得到制备牡丹油微胶囊的最优工艺参数∶壁材β-环糊精∶阿拉伯胶∶大豆蛋白的配比3∶1∶2,固形物含量35%,芯壁材配比3∶1,乳化剂添加量0.2%。在此条件下,牡丹油包埋率达到92%。[结论]在此工艺下牡丹油的包埋率高,为牡丹油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挤压微胶囊技术对鸡精粉生产应用进行研究。以包埋率和产品质量感官为考察指标,通过试验确定壁材、辅料的选择和用量以及食用香精添加量。结果表明,挤压微胶囊法可应用于鸡精粉生产中,壁材添加量为淀粉5%,辅料添加量为食用二氧化硅0.3%,且可在保证产品风味、质量的前提下,减少20.5%食用香精添加量。  相似文献   

17.
梁薇薇  王振宇  史锦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956-12959
[目的]利用微胶囊技术保护松多酚的有效成分,使松多酚的产品化得以实现.[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红松球果种麟多酚微胶囊.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壁、芯比为2.52∶1,乳化剂用量占芯材量的7.64%,总固形物量为1.79%,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3.81%,扫描电镜下观察包埋结果理想.[结论]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松多酚微胶囊工艺方法可行,且包埋率较高,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多酚微胶囊化技术是将多酚包埋、封存在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近年来,微胶囊化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多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的原理、组成和方法,着重阐述了多酚微胶囊产品的研究进展和特性评价指标,讨论了目前多酚微胶囊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从品种选择、整地、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鼠害防治适时等方面介绍红枣与覆膜玉米丰产技术。  相似文献   

20.
台立民  宋健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95-6897,6900
微胶囊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食品等领域,在微胶囊化过程中,微胶囊壳材料的选择对形成的微胶囊产品的性能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重点综述以淀粉基材料作为壁材在微胶囊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