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家驴与藏野驴SRY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旨在分析家驴与藏野驴SRY基因多态性,为藏野驴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提取2头青海家驴和2头藏野驴的耳组织或毛发DNA,PCR扩增并测序得到1038bp的SRY基因序列,包含5′端调控区330bp和整个编码区708bp。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藏野驴与青海家驴SRY基因序列间存在4个核苷酸差异(-265GC,-131TC,493GA,629 AC),其中后2个核苷酸差异发生在编码区,导致相应的氨基酸发生变化(Thr165Ala和Thr210Ly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马属动物中家驴先与藏野驴并为一支,后与各种野生斑马相聚,最后与家马聚为一支,提示藏野驴与家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藏野驴(Equus kiang)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观赏价 值较高的动物。西宁动物园在2000年引进1只雄性藏野驴, 饲养于2m×3m 圈舍内,室内外均为砖地。由于运动场地窄 小、运动不足和运动方式的影响,导致藏野驴蹄形改变,出现滚 蹄。由于藏野驴性情暴躁,难以接近,给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 了一定困难,致使其滚蹄现象越来越严重,遂采用药物麻醉保 定及矫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藏野驴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主要生活在西藏及新疆、青海等高海拔地区 ,以前由于当地牧民严重猎杀 ,藏野驴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从 1 996年开始 ,当地将藏野驴列为保护动物 ,遏制捕杀藏野驴。由于保护得力 ,藏野驴种群数量在不到 8年的时间里 ,从不足 2万多头猛增至 6万多头。藏野驴喜欢群居生活 ,不仅爱用蹄子挖草根吃 ,而且酷爱结队奔跑 ,最高时速达 70km ,驴蹄过处 ,草场被破坏得一塌糊涂。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 ,藏野驴和家畜争夺草场纠纷越来越严重 ,昔日的珍稀动物如今已成了牧民眼中的“公害”。在 2 0 0 3年日土县人民代表会上 ,1 0位…  相似文献   

4.
马科动物的婚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繁殖及相关的婚配制度是其生育后代、保障种族延续的基础并日在适应生存环境和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类群甚至种属的特证。就生活于平坦开阔的草原和荒漠景观中的大中型复草动物而言,马科动物在婚配习性方面具何代表性。现存野生马科动物共计7种即普氏野马(Equusprzewalskii)、蒙古野驴(E.king)藏野驴(E.iang)、非洲野驴(E.africanus)、平原斑马(E.hemionus)、山斑马(E.zebra)和细纹斑马(E.grevyi)其足迹曾遍及非洲和欧亦大陆。然而随着近代农牧业发展的影响目前这些物种多数已呈局部残存分布有些种类仅行几百头而濒于绝、…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藏野驴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以7岁龄藏野驴耳部皮肤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原代培养,采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进行细胞纯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和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特异性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显示FSP-1呈阳性表达。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藏野驴成体耳部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藏野驴种质资源保护、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藏野驴与家驴4种血清同工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除LDH同工酶以外,藏野驴与家驴的酯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酶谱都有颇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马科动物中非洲野驴是最稀有的动物,这种野驴仅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东北部可见。这种有趣的野生动物分为两个亚种:努比亚亚种栖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亚种可在索马里见到。学者们认为,努比亚亚种是家驴的前身,但其存活数极少(约20头)。 1937年曾经从非洲将1头公驴和3头努比亚亚种母驴运往西欧的慕尼黑。这些野  相似文献   

8.
黄守华  裴文 《野生动物》2000,21(2):36-37
蒙古野驴(Epuus hemionus)为陆生大型草食有蹄类动物,体重可达260kg,体长2m左右,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生活于亚洲中部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中,栖息地海拔800~2500m,境内地貌类型为戈壁沙漠、平原、山地和丘陵,年降水少,气候干旱。生活于这种恶劣环境中,使野驴对干旱、酷热、严寒  相似文献   

9.
<正>蒙古野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濒危动物。成年体重约250公斤,寿命25-30年。分布于中蒙边界的高海拔地区。肝片吸虫主要感染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虫体寄生于胆管,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以致死亡。2016年8月12日本园1头28岁蒙古野驴经治疗无效死亡,剖检发现大量肝片吸虫。因江西地区为肝片吸虫多发地,综合发病经过流行病学和剖检结果诊断为感染肝片吸虫致死。报告如下。1 发病经过该蒙古野驴为雌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半散养蒙古野驴幼仔行为的发育规律,给蒙古野驴野外种群的合理保护提供一些具参考价值的基础资料。采用随意取样法、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于2006年8~11月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对刚出生半散养条件下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us)幼仔育幼期的昼间行为与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半散养状态下,蒙古野驴幼仔的卧息、站立、母幼联系等行为的时间分配随周龄的增加而减少,运动、摄食等行为的时间分配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