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合浦水系和绥芬河水系的日本绒螯蟹与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4个绒螯蟹种群,以辽河水系绒螯蟹(♂)与绥芬河水系绒螯蟹(♀)杂交后代为辅助研究对象,对它们的17个外部形态特征分别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绥芬蟹、合浦蟹、辽河蟹和杂交蟹聚为一组,长江蟹为单独的一组。判别分析亦可将长江蟹与合浦蟹、辽河蟹、绥芬蟹和杂交蟹分开,雌蟹整体判别率为74.2%;雄蟹整体判别率为75.4%。中国大陆绒螯蟹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较大,对原产地环境的依赖性极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种群,这些地方种群在生长性能方面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能自然杂交、可育,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殖辽河蟹及长江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辽河蟹成蟹的个体大于长江蟹,且成活率及产量高于长江蟹。由于这2种结果直接决定经济效益,认为,辽河水系河蟹在宁夏地区大面积推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网围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在安徽省女山湖围网区的生长性能的研究结果。(1)两水系河蟹的生长速率各月略有差异,长江蟹3月-7月生长速度稍低于辽河蟹,但差异不显著(P〉0.05);8月-10月份长江蟹生长快于辽河蟹,差异极显著(P〈0.01)。(2)辽河蟹青春期蜕壳时间比长江蟹提前30d,生殖洄游期也相应提前30d。(3)两水系河蟹养成的商品蟹规格、增重倍数和回捕率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分析认为,长江蟹在淮河流域湖泊中网围养殖的生长性能指标优于辽河蟹。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在安徽省女山湖围网区的生长性能的研究结果。(1)两水系河蟹的生长速率各月略有差异,长江蟹3月-7月生长速度稍低于辽河蟹,但差异不显著(P〉0.05);8月-10月份长江蟹生长快于辽河蟹,差异极显著(P〈0.01)。(2)辽河蟹青春期蜕壳时间比长江蟹提前30d,生殖洄游期也相应提前30d。(3)两水系河蟹养成的商品蟹规格、增重倍数和回捕率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分析认为,长江蟹在淮河流域湖泊中网围养殖的生长性能指标优于辽河蟹。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辽河和长江水系及其杂交种中华绒螯蟹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和长江水系及其杂交种扣蟹养殖至成蟹。本文系统地比较了在养殖过程中的生长、生殖蜕壳率和性腺发育情况,进一步评价了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和最终体质量分布等差异。结果表明:(1)在生长阶段,四组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雌体生殖蜕壳高峰出现在7月25日到8月25日,雄体生殖蜕壳高峰则出现在8月25日到9月25日。人工养殖辽河水系成蟹生殖蜕壳时间与长江水系成蟹基本一致,并无二龄早熟性状。9~11月,雌雄个体的肝胰腺指数(HSI)逐渐下降,性腺指数(GSI)显著上升。(2)四组中华绒螯蟹在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最终养成成蟹雌体体质量集中于100.00~175.00 g,雄体体质量集中于175.00~225.00 g。综上,长江与辽河水系杂交组生长性能与自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 0.05),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在长江流域经适应性养殖后,生长性能得以提高,二龄早熟性状消失,而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作为母本的杂交种则成活率和产量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河蟹又叫螃蟹、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4个种群,即:长江水系种群、辽河水系种群、瓯江水系种群和闽江水系种群。在世界上,除中华绒螯蟹,还有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3种。1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等其它蟹种的区别(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华绒螯蟹经过多年的人工养殖、跨流域引种和增殖放流等活动可能会对其遗传特性造成的影响。[方法]基于下一代GBS测序技术,利用SNP标记对辽河家系、辽河野生、长江群体、海南群体、黄河群体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经过条件为测序深度4×、Miss0.5、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0.05的过滤后,共获得652 746个高质量的SNP位点用于群体的遗传分析,各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084 4~0.124 9,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097 4~0.200 3,群体平均π值(Pi)为0.158 3~0.254 4,群体Fi的平均测量值(Fis)为0.054 2~0.238 43。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结合系统发生树,可以看出,长江群体与海南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近,分化较小,表示海南的中华绒螯蟹苗种可能来自长江流域。[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差异,探讨了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中华绒鳌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与辽河、长江、瓯江、闽江、南流江水系中中华绒螯蟹(E.sinensis)的形成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与中华绒螯蟹相比,日本绒螯蟹的特征是头胞甲亚方形或圆形;额齿形态圆钝或尖锐;侧齿4个但其中第4侧齿仅具痕迹或侧齿4个,明显;第一龙骨脊颗粒突起不明显或明显;头胸甲背部疣状突4个或6个;体青绿色具网状细纹或墨绿色、古铜色;第五对步足跗节宽呈桨状,宽为长的0.5倍或宽扁不呈桨状,宽仅为长的0.4-0.5倍;趾节桨状,宽为长的0.23倍或趾节爪状,基部为长的0.18-0.2倍等。不同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在形态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差异不大,为同种的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9.
日本绒螯蟹与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与辽河、长江、瓯江、闽江、南流江水系中中华绒螯蟹(E.sinensis)的形成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与中华绒螯蟹相比,日本绒螯蟹的特征是头胞甲亚方形或圆形;额齿形态圆钝或尖锐;侧齿4个但其中第4侧齿仅具痕迹或侧齿4个,明显;第一龙骨脊颗粒突起不明显或明显;头胸甲背部疣状突4个或6个;体青绿色具网状细纹或墨绿色、古铜色;第五对步足跗节宽呈桨状,宽为长的0.5倍或宽扁不呈桨状,宽仅为长的0.4-0.5倍;趾节桨状,宽为长的0.23倍或趾节爪状,基部为长的0.18-0.2倍等。不同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在形态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差异不大,为同种的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10.
选购蟹种     
对于养蟹来说,选好蟹种比粮农选种更为重要。眼下已到蟹农选苗种时节,而市场的蟹种却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现介绍三点选购蟹种的技巧。 1.识别种群。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因栖息的生态环境不同,形成了长江、辽河、瓯江和闽江四种不同水系种群。四个水系的河蟹离开了各自的水域,都表现为个体小、生长慢、成熟早。其中长江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农业》2012,(34):54
<正>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成功培育出的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是以体形特征标准、健康无病的长江水系原种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该品  相似文献   

12.
大闸蟹,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螃蟹等,学名中华绒螫蟹.我国的大闸蟹主要来自长江、辽河、瓯汀等三大水系,其中长江水系蟹苗成活率高,可达80%以上,且生长速度快,成蟹的规格一般大于其他水系.现在大闸蟹一般特指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螫蟹.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2012,(10):6-7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蟹类,是中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在中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  相似文献   

14.
运用DIG标记的人源小卫得探针33.6与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基因组DNA杂交,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种群遗传多态性的非放射性DAN图谱研究。实验表明:用人源小卫星探针33.6在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中可检测到10个以上位点的遗传变异,这些位点均表现丰富的多态性;人源小卫星探针33.6产生的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具有个体特异性,但未表现出中华绒螯蟹种或种群特异的分子遗传标记,长江蟹、辽河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触的群体内相似指数分别为0.292、0.375和0.306;长江蟹与辽河蟹、长江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蟹、辽河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蟹群体间相似指数分别为0.178、0.266和0.179。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紫草和川牛膝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紫草添加0.5%组、紫草添加1.0%组,川牛膝添加0.5%组,川牛膝添加1.0%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在试验开始后第2周和第4周取肌肉和内脏团测定生长和相关健康指标。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川牛膝添加量为0.5%时能提高中华绒鳌蟹T-SOD、CAT活力,降低MDA和NO含量;1.0%川牛膝能提高NO含量。一定范围内添加1.0%紫草能提高中华绒鳌蟹T-SOD、CAT活力,降低MDA和NO含量。添加川牛膝和紫草的浓度为1.0%和0.5%时对中华绒鳌蟹体重有促进作用,添加量为0.5%时对中华绒鳌蟹丰满度促进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沿江实地调查、跟船监测、渔民访谈和渔政部门核实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2008-2014年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中华绒螯蟹成体资源变动情况。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汛期时间和捕捞期均有变化,中游捕捞期增加了20~30 d,下游捕捞期减少了7~12 d;成蟹渔获物平均体质量达到了大蟹标准,肥满度均值达到了一级蟹标准。研究还发现,2008-2014年中华绒螯蟹捕捞量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形曲线,与同期长江水质污染物总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提出了强化长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设立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保护区;加强长江渔政管理力度,畅通中华绒螯蟹洄游通道;继续加大长江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力度,采取生态调度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稻蟹种养生产中水稻优化栽植方案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蟹种养生产寓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一体,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良好途径。近十年来,辽宁省稻蟹种养面积为80000~100000hm^2,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主要分布在辽河冲击平原稻区的盘锦、营口和黄海稻区的丹东等地。  相似文献   

18.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F_1不同规格仔蟹对扣蟹养殖性能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不同规格仔蟹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产量、养成规格和饵料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1)生长阶段,小规格组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大规格组。就雌体而言,6—7月和8—9月,小规格组扣蟹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就雄体而言,6—7月和7—8月,小规格组扣蟹的WGR和SGR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2)小规格组正常扣蟹平均体质量低于大规格组,成活率较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规格组最终养成扣蟹无一龄早熟现象,而大规格组则存在一定的早熟率。小规格组饵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大规格组(P0.05)。(3)就最终规格分布而言,小规格组养成扣蟹规格主要集中于0~6.00 g,所占百分比为80.09%;大规格组养成扣蟹规格主要集中于3.00~9.00 g,所占百分比为70.56%。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不同规格仔蟹在扣蟹养殖阶段养殖性能存在差异,这为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性状挖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在一龄阶段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对两种群群各生长月份的体重、壳长和壳宽等数据进行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2)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各月份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月份间的生长差异均极显著(P〈0.01);两种群雄性月平均体重均高于雌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两种群个体生长差异明显,变异系数达40以上,长江种群的系数高于辽河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在一龄阶段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对两种群群各生长月份的体重、壳长和壳宽等数据进行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2)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各月份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月份间的生长差异均极显著(P〈0.01);两种群雄性月平均体重均高于雌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两种群个体生长差异明显,变异系数达40以上,长江种群的系数高于辽河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