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在介导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论述了DC的特征及功能、发育及调控、MAPK信号通路调控DC的可塑性和功能,以及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提出目前DC领域...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时机体免疫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全文主要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及中草药(或其有效成分)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功能最强的免疫提呈细胞,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刺激初始T淋巴细胞,完成T细胞免疫应答的初始阶段。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CIK增殖能力强,细胞毒作用强,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DC联合CIK细胞体外共同培养后回输体内疗法已成为当前治疗肿瘤的热点。现综述这一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dendritic cells)体外培养方法,用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和重组鸡白细胞介素4(rIL-4)体外诱导鸡骨髓细胞分化为DC,然后通过形态观察、表型鉴定及功能分析来初步鉴定所培养的DC。试验结果表明:培养7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表面不规则,有显著的树突状突起,呈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得细胞表面CD11c和MHCⅡ分子的表达量分别为69.3%和63.0%。经脂多糖或CpG-ODN刺激24 h后的DC,其表面成熟分子标志CD40和CD86上调表达,同时其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增强(P<0.01)。结论:本试验建立的方法能在体外制备出大量具有较高纯度的鸡骨髓源DC,并具有体内DC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抗原浓度和DC数量对OT-I小鼠CD8+ T细胞分化与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位肽SIINFEKL浓度和树突状细胞(DC)数量对CD8+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小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性生物因子(GM-CSF)和IL-4诱导骨髓细胞来源的DC增殖和分化,将所得成熟树突状细胞(maDC)和SIINFEKL抗原肽,与免疫磁珠法分离的OT-I小鼠CD8+T细胞共培养。用不同质量浓度的SIINFEKL(100,10,1,0.1,0.01和0.001 ng/mL)或不同数量的DC(DC/T比例分别为1/20和1/5)与CD8+T细胞共培养,刺激CD8+T细胞增殖分化。于共培养不同时间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CD8+T细胞的数量、分裂速度、细胞表面活化分子的表达丰度,碘化丙叮(PI)染色测定细胞活力。【结果】在任一DC/T比例下,SIINFEKL浓度过低,均不能引起CD8+T细胞的充分增殖,而高于CD8+T细胞最佳增殖浓度的SIINFEKL则导致CD8+T细胞数量减少;在SIINFEKL质量浓度为0.001~0.1 ng/mL时,增加DC数量能促进CD8+T细胞的扩增;而SIINFEKL质量浓度为1~100 ng/mL时,提高DC数量反而导致CD8+T细胞数量减少;高浓度抗原和DC数量能有效诱导CD8+T细胞的活化和分裂增殖,但过量刺激会使细胞死亡,导致CD8+T细胞数量减少。【结论】CD8+T细胞的增殖受DC数量和抗原肽浓度的共同调节,要获得持久有效的CD8+T细胞免疫,必须保证CD8+T细胞得到足够的抗原信号,同时避免抗原信号过强导致的细胞活化后死亡。  相似文献   

6.
重组卡介苗感染树突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体内外试验中 ,树突细胞 (DC)均能摄取表达大肠杆菌麦芽糖结合蛋白 (MalE)的重组卡介苗 (rBCG·MalE)。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得荧光标记的rBCG·MalE在体内感染DC的水平在 1 % 2 % ,与感染巨噬细胞 (MΦ)的水平相当。体外抗原提呈试验结果显示 ,DC和MΦ能吞噬、加工rBCG·MalE并向T细胞杂交瘤FBU·B1 1提呈MalE蛋白抗原表位 ,而在体内试验中 ,从rBCG·MalE免疫小鼠脾脏中纯化的DC ,可检测到MalE表位MHCⅡ复合物 ,而纯化的MΦs却测不到。这表明DC在起始抗分枝杆菌的免疫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单个淋巴器官,约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重的1/4,拥有大量免疫细胞,其中包括M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淋巴细胞等。DC是机体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对机体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处于中心地位,并控制着体内免疫反应的进展过程,因而成为肿瘤免疫反应的中心环节。目前DC已经成为生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对DC的研究日趋深入而广泛。现就脾脏DC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的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OCS1沉默并负载MAGEA3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特异性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1)基因RNA干扰和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血来源的DC,采用Western-Blot鉴定SOCS1的沉默情况,再负载MAGE-A3抗原肽,应用MTT法评估沉默SOCS1并负载MAGE-A3抗原的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杀伤靶细胞的效应。结果:沉默SOCS1及负载MAGE-A3抗原的脐血树突状细胞组杀伤肾癌细胞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CS1沉默并负载MAGE-A3抗原的DC疫苗可以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抗肾癌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人工免疫网络安全模型在对异常检测中的弊端,首先定义了危险理论树突状细胞在网络安全模型中的表示形式,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抗原识别和抗原提呈算法来解决该弊端。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大大降低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率和提高检测率,该模型不仅对建立计算机安全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能应用在农业病虫害预测和水文气象监测中建立实时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TIM4表达.方法 分离15例RA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巨噬集落形成因子(rh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IL-4)培养6d,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培养1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诱导分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IM4表达.结果 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数量多于对照组(P<0.01),DC表达TIM4明显增加(P<0.01).结论 DC表达TIM4上调可能参与RA发病.  相似文献   

11.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但发病和复发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方法研究其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凋亡受抑制及细胞增殖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体外培养模型.[方法]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GM-SCF)和重组猪的白细胞介素4(rp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经体外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LPS刺激的DC表型分子CDla、CD80、CD86、SLAⅡ、CD172a与LPS未刺激的DC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有所增强.[结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猪Mo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MoDC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PCV2感染猪皮肤源树突状细胞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分子转录水平的变化。[方法]用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40日龄健康长白仔猪,于感染后3、7、14、21、35天宰杀,收集皮肤源树突状细胞(DC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感染仔猪皮肤源DC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分子(LMP7,UBP,MHC-I,calreticulin)mRNA水平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LMP7转录水平在感染后3天显著下调(P<0.05),UBP转录水平始终上调,其中在21天和35天显著上调(P<0.05),MHC-I转录水平在7天显著下调(P<0.05),calreticulin转录水平虽有所上调,但差异不明显。[结论]以上结果表明,PCV2在感染早期可抑制猪皮肤源DC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能力。  相似文献   

14.
抗肿瘤DNA疫苗是一种调解免疫功能的基因治疗苗,它包括含有免疫刺激序列的质粒载体,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表位。DC细胞将同时以抗原表位与MHC-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和与MHC-II分子形成复合物途径加工,提呈。活化CD4+和CD8+T细胞,同时产生抗肿瘤免疫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疾病。γδT细胞作为一种特殊的T细胞亚群,主要以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方式识别抗原。在机体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疾病等的发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γδT细胞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可能的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应用胶原酶消化脾脏、 B S A 梯度离心富集低浮密度细胞和 F A C S分选细胞法,自小鼠脾脏中分离出高纯度树突细胞、吞噬细胞和 B淋巴细胞。分离的 3 种细胞样品中分别含 97% 树突细胞、96% 吞噬细胞和 99% B淋巴细胞。而纯化前,树突细胞和吞噬细胞在低浮密度细胞中仅分别占 65% 和 35% , B 淋巴细胞占脾细胞的 42% 左右。该程序简便、快速、准确,在一个工作日内可制备大量细胞, 并适用于其他淋巴组织中抗原提呈细胞的纯化。  相似文献   

17.
<正>B淋巴细胞在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和产生细胞因子(如IL-4、IL-6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但是,机体内也存在着一种数量虽少但功能独特且能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B淋巴细胞,研究人员将这种B细胞称为调节性B细胞,功能缺失可导致  相似文献   

18.
免疫小鼠脾脏中抗原提呈细胞的快速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胶原酶消化脾脏,BSA梯度离心富集低浮密度细胞和FACS分选细胞法,自小鼠脾脏中分离出高纯度树突细胞,吞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离的3种细胞样品中分别含97%树突细胞,96%吞噬细胞和99%B淋巴细胞,耐纯化前,树突细胞和吞噬细胞在低浮密度细胞中仅侵分别占6.5%和3.5%,B淋巴细胞占脾细胞的42%左右,该程序简便,快速,准确,在一个工作日内可制备大量细胞,并适用于其他淋巴细胞中抗原提呈细胞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克雷伯氏菌的活细胞(LC)和经过高温处理后的死细胞(DC)作为吸附剂对水中Pb(Ⅱ)的去除性能以及两种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差异,系统研究了溶液pH值、吸附剂用量、反应时间和Pb(Ⅱ)初始浓度对两种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定、Zeta电位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表征分析了LC和DC对Pb(Ⅱ)的吸附差异。结果显示,DC和LC对Pb(Ⅱ)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别能够较好地使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拟合。在温度为30℃的条件下,Langmuir模型预测DC和LC对Pb(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4.92 mg·g~(-1)和116.18mg·g~(-1)。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DC对Pb(Ⅱ)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然而LC对Pb(Ⅱ)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研究表明:DC比LC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带有更多的负电荷,可能是由于高温处理破坏了细胞壁的完整性,使细胞壁的渗透性增强且DC表面暴露出更多氨基基团,从而使得在各条件下DC对Pb(Ⅱ)的吸附量明显高于LC。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一种高效的子宫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用酶消化、过滤、离心与差速贴壁纯化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家兔子宫细胞,分别以上皮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等为抗原的免疫荧光对分离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纯度。结果表明,家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培养24 h后大部分贴壁,培养3 d左右形成单层细胞集落,呈角蛋白阳性,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呈红色,核呈蓝色,纯度达96%以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培养0.5 h后即有贴壁,培养2 d后呈单层细胞集落状生长,呈波形蛋白阳性,细胞多边形或梭形,胞质呈红色,核呈蓝色,纯度达95%以上;平滑肌细胞培养24 h后大部分贴壁,6~7 d融合成片,呈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大都长梭形,胞质呈红色,核呈蓝色,纯度达98%以上。说明该方法能够成功分离并得到高产量、高纯度、高增殖能力的子宫内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