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该病发生突然,发病率高,死亡率2—30%不等,病鸡的法氏囊和肝肾有特征性的病变,死亡主要集中地发生于很短的几天内及鸡群迅速康复。近年来,IBD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现综述如下: 1、发病日龄有所推迟。IBD主要感染3—6周龄的雏鸡。近几年来,大日龄的鸡亦有发病并占一定的比  相似文献   

2.
甘保罗病弱毒疫苗对法氏囊及新城疫HI抗体滴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场于1999年10~12月进行了甘保罗病(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冻干疫苗免疫后对法氏囊及新城疫HI抗体滴度影响试验,结果如下。一、试验鸡及疫苗:1天龄雏鸡200羽,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00羽雏鸡,饲料由我场饲料场提供。疫苗为英特威公司的IBD D-78冻干弱毒疫苗。其他免疫如新城疫、鸡痘、传支等免疫疫苗均由英特威公司提供。免疫程序为:4天龄时传支+新城疫疫苗点眼;7天龄时鸡痘疫苗刺种;14天龄时新城疫弱毒疫苗点眼,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1/2羽份胸肌注射;17天龄时IBD弱毒疫苗滴鼻。二、IBD冻干疫苗免疫后对法氏囊重量影响IB…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BD)传入我国已近20年,早已成为危害我国养鸡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初进我国时,感染3至6周龄的雏鸡,感染率高、发病急,可造成大量死亡,死亡率一般在30%—70%。患病后痊愈的雏鸡可引起长期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加。一般150日龄后不会发病。IBD由于长期在我国流行,因外界环境条件和鸡内免疫机制的改变,其流行特点与原来有所不同。现就其不同点谈几个实例,供同仁们参考讨论。一.发病日龄区间的变化鸡IBD最早发病日龄在3日龄,最大发病日龄260日龄。1996年4月雷某某…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鸡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三联灭活疫苗对不同日龄和不同水平母源抗体雏鸡的免疫效力和持续期,本试验用该疫苗免疫7、14、21日龄SPF雏鸡和有母源抗体的普通雏鸡,免疫后采血测定ND血凝抑制抗体(HI Ab)、IB血凝抑制抗体(HI Ab)及IBD中和抗体(NA),并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攻击。结果显示,7日龄SPF雏鸡免疫后21 d ND HI抗体、IB HI抗体及IBD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7.9log2、6.9log2和14.1log2,SPF鸡日龄越大,抗体水平越高;28日龄SPF鸡免疫后3个月,0.3 mL免疫剂量组试验鸡ND HI、IB HI及IBD中和抗体效价分别达6.5log2、6.1log2和13.6log2,IBDV攻毒保护率均为100%(10/10);不同日龄普通雏鸡免疫效果与SPF鸡试验一致,抗体水平随鸡日龄增大而升高,IBD攻毒保护率也都达到100%(10/10)。试验结果证实,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灭活疫苗可使7、14及21日龄SPF雏鸡和普通雏鸡产生良好的免疫力,对雏鸡的免疫期至少为3个月。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3-10周龄的雏鸡、青年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原主要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导致感染鸡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感染性增加并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其发病率高达70%-100%,死亡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鸡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三联灭活疫苗对不同日龄和不同水平母源抗体雏鸡的免疫效力和持续期,本试验用该疫苗免疫7、14、21日龄SPF雏鸡和有母源抗体的普通雏鸡,免疫后采血测定ND血凝抑制抗体(HI Ab)、IB血凝抑制抗体(HI Ab)及IBD中和抗体(NA),并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攻击。结果显示,7日龄SPF雏鸡免疫后21 d ND HI抗体、IB HI抗体及IBD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7.9log2、6.9log2和14.1log2,SPF鸡日龄越大,抗体水平越高;28日龄SPF鸡免疫后3个月,0.3 mL免疫剂量组试验鸡ND HI、IB HI及IBD中和抗体效价分别达6.5log2、6.1log2和13.6log2,IBDV攻毒保护率均为100%(10/10);不同日龄普通雏鸡免疫效果与SPF鸡试验一致,抗体水平随鸡日龄增大而升高,IBD攻毒保护率也都达到100%(10/10)。试验结果证实,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灭活疫苗可使7、14及21日龄SPF雏鸡和普通雏鸡产生良好的免疫力,对雏鸡的免疫期至少为3个月。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  相似文献   

8.
两种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商品化介质疫苗,采用粗滴气雾法接种,免疫SPF白色来克亨鸡,比较其对IBD临床症状的预防效果,结果两种疫苗对当日龄雏鸡有同等效果的免疫能力并均安全,接种鸡没有发病、没有死亡,到28日龄,法氏囊没有严重肉眼和显微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由cosgrove首次报道于美国甘布罗镇的肉鸡,所以,该病也称为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和青年鸡,以损害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为特征,感染鸡的B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成年鸡以外,其他日龄段的鸡都可感染发病,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鸡群,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下面就将今年的一个病例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与青年鸡,以损害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为特征;临床上出现增重减少、死亡、机体严重脱水和骨骼肌出血.给世界各国的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IBD常规疫苗大面积的不间断使用,大大地减少了养禽业的经济损失,但由于常规疫苗抗原的不稳定性,使得IBD的发生和流行至今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增加、发病日龄的增大、混合感染增加等免疫失败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抗原变异和疫苗滞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使养禽业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病,间歇性白色水样下痢。病程多为5—7天。该病一般发生于3—6周龄雏鸡,1月龄左右雏鸡最易感,12周龄以上鸡很少发生。1992年6月,天水市环城东十里村,养鸡专业户何某饲养的1100只14周龄罗曼鸡突然发病,7天后转为慢性经过,共死亡160余只,诊断为鸡 IBD。这样的病例国内较为少见。一、发病情况该雏从天水某种鸡场购进,3月5日出壳,1日龄进行马立克氏苗接种,10日龄和30日龄分别进行新城疫苗一免和二免。20日龄用荷兰进口的法氏囊弱毒苗饮水免疫,免疫前停水6小时,全部使用玻璃器皿。1000头份疫苗稀释于15kg 凉开水中,5分钟左右一次饮完。鸡群从1日龄到90日龄累计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病,其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感染雏鸡,2~15周龄均可发病,以2~6周龄多发,其中4周龄最易感,是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活疫苗与鸡痘活疫苗通过颈部皮下注射途径,同时接种1日龄出雏鸡,检测2种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将2种活疫苗同时免疫SPF雏鸡,免疫后21天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和鸡痘强毒进行攻毒,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攻毒保护情况。结果表明: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14天内观察所有鸡的精神、食欲和生长发育均正常;剖检所有试验鸡脏器均未见异常,说明2种活疫苗联合免疫SPF雏鸡后是安全的。效力检验结果显示:免疫后21天,分别用鸡痘强毒和法氏囊强毒进行免疫鸡和对照鸡攻毒,鸡痘部分:攻毒后,对照鸡均发痘,免疫鸡无不良反应,未引起全身痘,获得10/10保护;法氏囊部分:攻毒对照鸡法氏囊病变10/10,免疫鸡法氏囊无病变。研究表明2种活疫苗联合免疫雏鸡后,可同时抵御IBDV强毒与鸡痘强毒株的攻击,保护效果良好。结论:IBD与鸡痘活疫苗联合免疫,对雏鸡安全,免疫保护效果好,避免多次免疫对雏鸡带来的应激反应,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2005年3月2日,商丘市某一新建养鸡场从孵化场购回5000只商品蛋鸡苗,采用网上育雏,在育雏期间生长正常,整个育雏过程中,7日龄时曾用新城疫(N D)Ⅳ系苗饮水免疫,但没有使用传染性法氏囊(IBD)疫苗,也没有用IBD抗体做预防。1月龄后转入地面平养,在32日龄时,由于接连3天的低温阴雨,鸡舍潮湿,通风不良,35日龄时有32只雏鸡开始发病。当天将病鸡隔离,全群用环丙沙星拌料饲喂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晚上死亡38只。第2天病雏鸡突然增加到824只,死亡416只,第3天增加到1698只,继续死亡84只,禽主才将濒死鸡和病死鸡送检。现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病雏鸡精…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3-6周龄雏鸡较易感染,11周龄后的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很少发生。1996年6月,我市某兽医站种鸡场饲养的150日龄罗曼父母代种鸡,发生以排水样稀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综合诊断,确诊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也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幼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发病,只感染鸡,多侵害3-6周龄的雏鸡,小鸡在0-6周龄时,主要靠法氏囊对疫苗病毒产生免疫抗体,如果鸡感染了法氏囊病毒,那么就使鸡失去了免疫的一道屏障,从而会引起一系列疾病的感染。1病史某肉鸡养殖户,饲养肉鸡7000只,38日龄就诊时值7月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一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9.
曹永长  毕英佐 《动物保健》2009,(7):14-16,3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20.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所引起的一种感染雏鸡和幼鸡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导致鸡免疫器官法氏囊坏死和萎缩,从而引起患病鸡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造成鸡群死亡率升高,生产性能下降,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预防主要以免疫为主,但由于鸡只免疫力下降、母源抗体干扰等因素导致免疫失败的情况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