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黑斑病是红枣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红枣的经济效益,是制约枣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限制性因素。目前该病主要以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隐患。通过研究枣黑斑病的发病症状,解析发病规律,探究防治方法,以为更有效地开展枣黑斑病的防治工作,减少经济损失,促进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枣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枣果黑斑病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影响枣果黑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有效防治枣果黑斑病,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的枣园通过5点取样法开展了影响病害相关因素的调查,同时通过随机区组开展了7种化学药剂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骏枣’的发病率最高,达32.79%;其次是‘壶瓶枣’(30.73%),‘灰枣’的发病率仅为4.37%;3年生枣园发病率为3.01%,5~12年生的枣园发病率与树龄呈正相关;无间作的枣园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有间作的枣园;1.5 m×2 m、1.5 m×3 m、1.5 m×4 m和1 m×1 m×2 m栽培密度的枣园病害发生情况基本一致;不同结果方向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依次为:南面>西面>东面>北面;壤土的枣园发病率(32.71%)明显高于沙土(21.68%);漫灌的枣园发病率(37.18%)高于滴灌(26.62%);精细管理的枣园的发病率(30.57%)明显低于粗放管理的枣园(43.49%);筛选出的60%唑醚·代森联(5%吡唑嘧菌酯·55%代森联)水分散颗粒1500、3000倍液,对枣果黑斑病的防效高达90.5%、82.7%;3%的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防效达90.25%。研究结果为枣果黑斑病田间科学用药和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图木舒克市红枣黑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枣黑斑病已成为新疆南疆红枣产区最主要的病害之一。2015年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红枣黑斑病发生率为15%~30%,个别枣园达40%~50%,果农损失严重,红枣黑斑病的发生已成为三师图木舒克市红枣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有效防控该病害的扩散和蔓延,我们通过对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周边团场红枣黑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图木舒克市红枣黑斑病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病害分布:瑞典于1815年首先报道发生月季黑斑病,以后在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外)陆续发现。现已成为月季的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10年发现,现在几乎遍及全国。据记载,北京、吉林、广东、四川、上海、江西、湖南、河南、河北、山东、内蒙等地发病都很严重。  相似文献   

5.
太子参黑斑病已成为生产中主要病害,其田间的发病与太子参生长有较密接的关系。通过调查黔东南州太子参黑斑病发生情况,结合3种药剂恩益碧(NEB-26)、重茬一号、彤娇微生物菌剂对太子参进行药剂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恩益碧拌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我国不少柑橘产区发生了柑橘黑斑病,对果农收益和柑橘产业发展都造成了影响。柑橘黑斑病,又叫柑橘黑星病,该病由真菌引起,其有性阶段称柑橘间座壳菌,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以下介绍该病的为害情况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国北方枣区大面积发生枣锈病,且发病程度严重,造成枣树早期落叶,导致枣果产量低、质量差,有的枣树甚至绝产,早期落叶还会影响到来年的枣果产量和质量,给枣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正>山药又名淮山、山薯、薯蓣、白苕等,可作粮、菜、药用,其营养价值极高,含有10多种营养成份,干制入药滋补强化剂,是我国有名的特产。但是山药的病虫害发生非常严重,从而影响山药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在重茬的情况下,会遭受炭疽病、黑斑病的严重危害,甚至造成毁灭性灾害。现将其发生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炭疽病。山药炭疽病主要危害山药的叶片和茎秆,叶片受害,发病初期产生褐色下陷的不规则小斑,之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边缘清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形成直径约0.5毫米左右的病斑。后期病斑中部灰白色,上有不规则的中心轮纹,  相似文献   

10.
正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梨树栽培品种以黄金梨、苍溪雪梨为主,面积达2万亩,年产商品梨果2万吨,产值约4000万元。梨黑斑病又名裂果病,是该县梨树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常引起大量裂果、早期落叶和嫩梢枯死,导致树体生长势减弱、抗病力降低,影响梨的产量和栽培效益,果农须对其危害和防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枣黑斑病于1985年在云南被发现,此后在全国各枣产区普遍发生,一般病果率为30%~50%,重者甚至达80%以上,造成果实变小,品味降低,影响品质和产量,严重挫伤了果农种植的积极性,对枣生产带来极大破坏,给枣农经济带来严重损失。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2.
枣大球蚧在农三师垦区是危害红枣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农三师垦区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固定在寄主枝干或树皮裂缝内越冬。据调查,枣大球蚧在图木舒克市、原四十三团、四十五团、四十八团、五○团和五十二团等地的枣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寄主被害率达62.0%,受害最严重的枣园虫口密度达10.9头/cm。枣大球蚧的为害盛期,第1次为越冬若虫自树液流动至成虫产卵期,最佳化防时期为3月下旬至4月初;第2次为害盛期为若虫孵化期,此时最佳化防时期为6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13.
枣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磊 《科学种养》2012,(2):31-31
1.发病情况枣炭疽病有的枣区叫烧茄子病,是枣树果实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河北省的重点枣区均有发生。枣果染病后,受害处出现淡黄色斑痕,之后逐步发展成不规则的水渍状黄褐色斑块。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凹陷,果肉味苦,不能食用。受害严重的枣园,病果率高达80%以上,给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甘薯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索,描述了病原菌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弄清了生长发育与温度关系,数据经最小二乘法求出发育最低起点温度为9.12℃,最高终止温度为36.28℃,通过矩阵求解推测发育最适温为23.97℃,对储藏防治策略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枣尺蠖,俗称“顶门吃”,其幼虫在爬行时一伸一曲,故又被称为“枣步曲”,是枣树上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暴食性强,初孵幼虫取食嫩芽,展叶后蚕食叶片,枣花现蕾时暴食花蕾,严重时将枣芽、枣叶和花蕾全部吃光,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给果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枣尺蠖和枣壁虱防治指标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84—1986年对枣尺蠖和枣壁虱防治指标的研究及应用结果.初步提出,枣尺蠖的防治指标为百股平均幼虫7.5头,枣壁虱的防治指标为叶平均虫量0.5头.研究及生产示范试验证明,枣树开花前(5月中旬)为最佳防治时期;采用主治和兼治相结合,治虫与施肥相结合,辅以夏剪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只在花前喷药防治一次,即能很好地控制枣树的5种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7.
芦荟黑斑病发生规律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进一步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对三种越冬形式的病原菌分别采用直接镜检、组织分离法及致病性测定对芦荟黑斑病菌(Alternaria obpyriformis T. Y. Zhang)进行了越冬场所和越冬方式的研究。通过针刺法、涂抹法及玻片粘着法确定病菌侵入和传播途径。人工接种条件下测定了病菌对5科10种植物的侵染能力。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病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越冬,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寄主,分生孢子能借助气流传播;人工接种时能侵染豆科、十字花科的部分植物。供试的7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施保功可湿性粉剂对其病菌的菌丝体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4.24%;扑海因悬浮剂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7.44%。  相似文献   

18.
<正>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属于蔷薇科,蔷薇属常绿、半常绿的低矮灌木,其花期长,观赏价值高,价格适中,且还是一优良的花坛、花境和庭院的花材,受到了各地园林的喜爱。但月季常会发生一种病害——月季黑斑病。月季黑斑病是真菌性的病害。其病原菌为蔷薇放线孢菌。该病菌通常会以菌丝的形式在月季的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面越冬。次年的早春,越冬的菌丝还会随着休眠芽的萌动,展叶,开始逐步的活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症状识别常在叶、叶柄、茎上发病。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病,产生褐色小病斑,有黄色晕圈,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潮湿时,病斑上密生黑霉(分生孢子)。茎、花梗发病,产生长圆形黑褐色稍凹陷病斑,易折断,种子不饱满,并带有病菌。二、发生原因由胡萝卜链格孢引起。病菌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率高,引起苗立枯。第二年新病斑上长出的  相似文献   

20.
<正>立枯病林下参立枯病植株发病部位在幼苗的茎基部,距土表3~6厘米的干湿土交界处。发病部位初显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呈凹陷长斑,逐渐深入茎内,使感病的病茎缢缩变细软化,终使幼苗倒伏,枯萎死亡。在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迅速向四周蔓延,幼苗成片死亡。病部及土壤常可见菌丝体。病原属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浸染菌源。立枯病多发生在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