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积极引导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态模式发展,努力把畜牧业推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减排的环保循环之路,促进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畜禽养殖环节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把聊城市打造成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市。  相似文献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三亚市生态循环农业创建活动要遵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紧扣"减、改、管、用"四字要领,以化肥农药减量节水、种养方式模式改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监管、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线,以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实现三亚农业生产优质高效、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农业环境生态环保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为全面了解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县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1发展现状近年来,各种种养模式在我县不断涌现,缓解了养殖污染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生产出了优质农(畜)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2020,(10)
正"畜—沼—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根据农牧结合和生态循环原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集中处理家畜粪便为着力点,以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处理利用为核心,将家畜养殖与蔬菜生产、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一种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紧紧围绕和谐生态家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为核心,以畜禽养殖场"减量化整治、无害化建设、综合化利用"为原则,致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变废为宝、资源全面综合利用,并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能源结构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肥源供给为目的,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种养结合的农村生态循环良性发展。云南省把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规模化畜禽养  相似文献   

6.
传统农耕家庭养殖模式本身是一种原始的平衡的种养结合模式,猪多肥多粮多,良性生态循环。现今我国畜牧业已由家庭副业发展成规模养殖主业,飞速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目前畜地分离经营造成"猪多粪尿多污染多"局面。粪便污染已成制约发展瓶颈。最近几年,国家提出"种养结合,整体推进"战略,养殖业主也进行了探索试验,但由于许多业主特别是小型养殖业主没有科学制定种养结合模式,生产各要素冲突,种养结合效益差,产业频频断裂,种养结合推进速度缓慢。本人多年从事种养结合技术指导、推广、研究工作,现就我地推广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养殖业主和同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宣化县为例,阐释了该县采用"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模式、发展"猪要沼要菜"等多种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牧结合型生态技术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良好发展。为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通过有效应用此种农业技术模式,可有效应用农业资源,良好进行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利于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着重分析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低耗、减排洁净化生产符合永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用山东菏泽金硕农业生态园区作为典型范例阐明了种养结合关键技术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结论为通过推行该模式可以达到养殖粪污、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实现生物有机肥种植、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种养获高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破传统养殖模式,利用食物链进行综合立体生态养殖,新疆兵团农五师八十九团农工走出了一条"链式"特色种养之路。该团十连农工汪光伟,构建种植—养殖—种植的生态循环,走种养结合的道路,利用青贮氨化法,使农作物秸秆变成优质饲料,以草代粮饲养牛、羊,用牲畜粪便培肥地力,"以农促牧",  相似文献   

11.
李义 《河南农业》2016,(29):8-9
随着地区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优势产业进行优化组合,从温室蔬菜大棚、特色果园建园、畜牧养殖场的建设、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以及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农牧配套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出一种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种养结合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从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在太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示范基础上,从养殖小区建设养鸡、养殖废料肥用于桑树田及无害化生产有机肥等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林禽立体种养农牧配套型——"禽-肥-桑"循环农业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条新兴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不断的探索、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循环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生态循环农业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废弃物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四川省眉山市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东坡区茂华生态养殖园为例,讨论了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云南农业》2023,(4):54-55
<正>1技术概述1.1技术基本情况种植业与养殖业绿色健康协调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当前面临保供增效任务重、种养循环不畅、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从2021年起,国家大力扶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曲靖市8个畜牧养殖大县、产粮大县纳入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范围。技术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各地项目实施缺乏完整的技术体系,给工作推进带来诸多困难,坚持生产与生态兼顾、减量与增效协同、安全与有效并重原则,以推进规模化养殖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通过对畜禽粪便收集、发酵腐熟加工、粪肥科学还田、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综合集成,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  相似文献   

15.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太湖流域农业规模经营的迅速发展,农牧分离越走越远。在多年试验示范基础上,从果园建园、养殖小区建设、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尾水生态净化循环利用、果园管理及病虫害生态控制等方面,对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果园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6.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变废为宝,控制农业污染已是社会要求;生产出优质、高效、绿色、有机农产品已是人们的需求。文章通过对泸溪县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和实行种养结合的好处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符合实际的种养结合模式,并对其收益进行分析,为泸溪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实现村庄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地调查黎屯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其资源利用情况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基本原则和发展模式,提出该屯产业发展项目规划。【结果】黎屯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丰富,但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议】黎屯产业发展应遵循"保护优先、开发结合,突出特色、重点发展,项目带动、分层推进,突出主体、尊重民意"等原则,采取"以循环农业模式生产生态精品美食,引领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项目主要有"稻鸭种养结合、蔬菜、花木、经济林、山地养殖、清水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休闲游"等。  相似文献   

18.
首先通过对四川省水果产业的循环模式进行调查,总结出现阶段全省最主要的4种循环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水果产业循环模式;以畜牧业为核心的水果种养循环模式;以林果种植为中心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其次,基于629份水果种植农户样本数据,运用组间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四川省水果产业在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农户对循环经济的认知不足,政府对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循环农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应建议:加强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和培训,加大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农业循环技术转化与推广,完善农业循环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循环经济、循环农业、产业链延伸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基于种养结合模式的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百圣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对比企业效益数据,剖析百圣公司实践种养结合模式在循环链条、沼气效益、资源化利用、人才短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与DH公司合作的"种-养-加"模式方案和保障措施的合理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介绍了蚯蚓—葡萄立体高效种养技术,主要包括种养园的建设、蚯蚓饲料的配制、蚯蚓养殖床的铺设、蚯蚓养殖管理、蚯蚓和蚯蚓粪采收等技术,以期为研究和应用以蚯蚓为链条的循环农业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