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燕  樊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72-10373,10379
在分析城市河流景观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城市河流历史文化景观再生的观点来进行河流景观研究的理念.分析得出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美学属性的特征及研究重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城市河流景现的保护与利用的科研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流景观整治中的类自然化形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河流迥异于乡村田园河流和乡村溪流,在河流景观工程建设上受到城市环境、水利及生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结合南京滨水绿地实例和国外城市河流成功改造实例,对中国近年来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滨水景观日趋硬质化、重视觉形式和肆意设置休憩空间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河流本身的自然原生态价值与潜力和大众需求为前提,提出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视其所处地段环境条件进行因地因势满足城市河流的防洪功能,以期在基于生态工法下找到适当的理性实践途径,最终达到城市河流最观类自然化形态保护和恢复的目的。参11  相似文献   

3.
贾鲁河郑州段植物多样性与景观格局梯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郑州市2009年航片与1990年郑州市地形图、2005年土地利用图,结合2007年郑州市绿地普查数据及2009年8月份的野外调查数据,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距离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丰富度、pielou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标对贾鲁河郑州段的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依赖于耕地、林地、河流等景观的生态系统的减少,景观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下游河流区、上游近郊区、上游远郊区、城市河流区;景观距离指数及破碎化指数顺序表明城市河流区与下游河流区的生境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与人类干扰的程度关系密切,明显高于郊区河流区;城市河流区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而上游远郊区的优势度最高。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贾鲁河郑州段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的探讨,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和重新认识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的意义和发展方向。【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进行了探讨。【结果】指出了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促使生态型城市的形成,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即应以环境生态建设为中心,重视城市河流的多种功能,遵循河流的自然规律,恢复河流的生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使其向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发展。【结论】城市建设者应重视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新一代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工程技术,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河流治理应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以河流再生促进城市更新,通过河流景观廊道建设,链接、凝聚城市发展,提前管控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两岸产业格局,拓展河流景观廊道社会功能,恢复滨河区域自然与人文活力,是当前开放性空间规划的热点之一。杭埠河是三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主体,是连接三河镇和巢湖的重要河流。目前河流水污染严重,湿地文化和滨水游憩空间缺失,河流景观廊道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社会生态效益。本文以链接功能为导向,提出增强河流生态稳定性、营造异质性景观和建设多样性文化等措施,恢复杭埠河景观廊道的生态功能和文化活力,以期在保护河流湿地生态健康的基础上,将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有效链接到巢湖风景区,有力推动三河古镇、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巢湖风景区旅游业的协调联动发展,并唤醒人们保护河流、管理河流、利用河流和亲近河流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6.
运用景观格局与水质监测方法评价城市景观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是当前景观格局-效应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与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统一,需要科学判断城市景观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特别是以城市不透水表面为代表的景观组分变化,是目前水质退化研究中的核心对象,而对水质退化的景观阈值研究目前尚存争论.基于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阈值判定方法,选择深圳市为案例研究区,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河流水质退化的景观阈值水平.结果表明,在深圳市,河流缓冲区宽度为100-200 m时,景观变化对水质显著性影响最高(P<0.001).缓冲区内,景观变化与耗氧、营养盐等类指标呈指数关系,具有显著性,是这类指标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景观变化与有毒物质及重金属等类指标呈指数关系,具有显著性,但并非这类指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影响水质退化的不透水表面比例阈值水平介于38.2%-50%之间,最小阈值水平为38.2%,即当流域缓冲区内不透水表面百分比超过38.2%时,河流水质显著退化.  相似文献   

7.
在对武烈河(安远庙至双峰寺段)及其周边现状植物种类、群落、潜在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段的植物景观进行了规划,旨在使河流景观适应城市发展,保持河流自然特征、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的需要,彰显城市风土文脉,最终实现河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提出了城市带状滨河景观空间塑造的原则,并以昆明市东川区小江干流城区段规划方案为例,探讨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滨河景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河流在城市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生态保护、景观观赏、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怀化市舞水河沿河风光带打造集休闲、生态、娱乐为一体的河流景观风光带,虽观赏价值虽位列怀化市园林景观前茅,但仍然有值得改进和探讨的地方。此文主要在营造植物景观方面与突出人文气息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河流水系众多,不少河流蜿蜒曲折穿城而过,河流沿岸地带成了各个城市的发祥地。本文对滨河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滨河景观的后续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曝气增氧技术在城市黑臭河流水质改善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风贺  王国祥  刘波  杜旭  许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37-6138,6141
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区景观水体污染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综述了城市黑臭河流的现状和产生黑臭水体的原因,介绍了城市景观河道环境改善技术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城市景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其中,太阳能曝气复氧治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景观水体水质的标本兼治、全面改善和长期维护,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贾桢  陈栋龙 《农技服务》2014,(10):168-168
我国河流水系众多,不少河流蜿蜒曲折穿城而过,河流沿岸地带成了各个城市的发祥地。本文对滨河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滨河景观的后续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GIS和RS技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成都市中心城区1984年、1996年、2009年、2015年的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建构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模型,以探索城市河流廊道自身因素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健康的河流不仅能维持自身生态平衡,提供社会经济服务功能,还能满足人类休闲游憩的需求。城市河流健康评价是河流管理的重要依据。从生态文化健康角度出发,选取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景观文化3个因素、12个因子构建城市河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能为城市河流健康评价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城市河流资源有效的规划和利用能够明显提高河流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如何正确地对城市河流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介绍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含义,并提出以水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设计河流生态廊道,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勘察与分析贺州滨江区的场地特征出发,以最少干预为原则,提出该滨水景观的设计对策:保护与修复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同时满足城市人的休闲活动需要,创造一种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城市热岛效应是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热岛效应进一步影响着城市气候变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现存大量研究证明了土地覆被改变导致的热辐射变化及人为热释放共同作用产生了城市热岛.然而,当前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要素的研究并不多见.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基于SPOT5影像的分类,提取了城市水域景观,再利用Landsat7的ETM+的热红外波段,定量反演了城市地表热环境温度,然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水域景观对热环境的影响.研究揭示水域景观在城市热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低温效应,而面状水域景观的热环境效应要强于线状河流景观.面状水域景观对热环境影响随着与热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此外还受到周围土地覆被的影响.线状河流景观的宽度与流经区域共同决定了其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能力.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出发,水域生态功能区的形态与空间设置可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静羽 《吉林农业》2011,(2):132-133
河流廊道作为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河流两岸的绿色植被带成为河流廊道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文章借助3S技术,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探讨城市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基于2008年TM数据,构建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和景观类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结论为:(1)研究区主干绿色河流廊道的网络结构简单、缺乏回路、节点孤立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中绿地占相对优势,但分布零散、杂乱,禾形成良好的生境带;(3)总的来说,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稳定性不佳。  相似文献   

19.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设计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基于对滨水区的理论研究.本文对泰安境内两条重要的河流——渿河、梳洗河的滨水景观进行了调查、评价、分析,提出景观改进建议,旨在寻求一条有泰安市特色的滨水区景观规划之路。  相似文献   

20.
岳西县衙前河是岳西县重要的穿城骨干河流。滨河绿化景观带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水利与景观功能相协调,滨河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和创新性原则,科学地开展竖向设计,景观功能的分区和布局规划,景点和功能设施的设计,将滨河绿化景观带建设成为一个集健身、休闲、观赏以及水利行洪为一体的、开放性的公园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