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1幼貉生长发育特点仔貉出生时体长8-12厘米,体重100-150克,身体表面布满黑色稀短的胎毛,生长发育非常快,5点产的仔貉到当天晚8点检查,由120克长到140克,到50-60日龄断乳分离,体重可增加几十倍,体长可增加40-50厘米长左右。  相似文献   

2.
幼貉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貉断乳后称为幼貉,幼貉育成期是指仔貉断乳后至体成熟的一段时间,一般是指6月下旬至10月底的一段时间。要想搞好育成期的饲养管理,首先要掌握仔、幼貉生长发育特点,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抓住规律,才能切实抓好饲养管理,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培育出优良的种貉和生产出优质的毛皮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仔貉断乳分窝至取皮前这段时问称为育成期,此期要做好如下饲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由于貉皮价格走俏,吸引了众多人投资引种饲养。不少引种者不懂养貉技术,盲目引种,给生产造成了损失。眼下,仔貉将陆续分窝,进入育成期,如果育成期饲料和饲养管理工作搞不好,又会造成新的损失。下面,谈几点个人意见,供养貉者参考。幼貉是指当年出生至断乳分窝后的貉。通常,仔貉长到40~45日龄,就同母貉分开,独立生活。分窝时,先将同窝中发育快、体大健壮的个体分出,剩下较小者,让其同母貉再同养几天,待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将这些仔貉同母貉全部分开。仔貉分窝时,先将2~4只养于同一笼舍内,让其群养10~20天,再逐只分开,单笼饲养。脱离母貉…  相似文献   

5.
6.
仔貉断乳后称为幼貉,一般说来,仔貉从分窝开始便进入幼貉的饲养管理阶段。此时幼貉生长旺盛发育迅速,日粮量随月龄增长而增加,此时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幼貉饲养管理大体包括断乳分窝、营养供给、环境条件以及疾病防治等。1幼貉的断乳分窝1.1仔貉的断乳仔貉哺乳到60日龄左右便可断乳。如果仔貉发育正常,身体健壮而且大小均匀,可采取一次断乳法,即将全部幼貉与母貉分开;如果发育不均、大小不一,则采取分批断乳法,即先把身体强壮的分离出来,等到其它弱小的仔貉略有改善能够独立生活时再适时断乳。1.2适时分窝刚刚从母貉笼舍中分离出来的幼貉不…  相似文献   

7.
<正>仔貉断乳分窝至取皮前这段时间称为育成期,此期要做好如下饲养管理工作。(一)幼貉断奶分窝当幼貉能够自己采食,具有独立生活能  相似文献   

8.
1幼貉生长发育特点仔貉出生时体长仅有8~12厘米,体重100~150克,身体表面布满黑色稀短的胎毛,生长发育快。早晨5点钟产的仔貉到晚上8点检查,由120克长到140克,10个小时就长20克,到50~60日龄断乳分离,体重可增加几十倍,体长可增加40.50厘米。  相似文献   

9.
<正>幼貉育成期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数量上要保证成活率,尽量保持分窝时的数量;在质量上保持优质率,要在该期结束时,达到本品种的标准体况和毛皮质量,从而获得张幅大、质量好的毛皮产品,还要培育出优良的种用幼貉,为继续扩大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幼貉育成期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数量上要保证成活率,尽量保持分窝时的数量;在质量上保持优质率,要在该期结束时,达到本品种的标准体况和毛皮质量,从而获得张幅大、质量好的毛皮产品,还要培育出优良的种用幼貉,为继续扩大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微分析技术,对貉受精过程和受精卵膜元素研究的结果表明,貉卵子的卵丘细胞具有吞噬和过滤功能;卵丘细胞间的精子顶体尚未发生囊泡化,而附着于透明带的精子发生了顶体反应,并以80°角穿入透明带,在其穿入的前方打开一个通道,最后穿过。穿过透明带的精子以赤道段或顶体后区同卵膜融合,并激发皮质颗粒释放,接着穿入卵内,最终发育成雌、雄原核。原核期受精卵质膜上具有高含量的钙,并呈集团分布,它在皮质颗粒胞吐释放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乌苏里貉生长期颗粒配合饲料择优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方法对育成期乌苏里貉颗粒配合饲料进行了配方筛选择优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组貉其体重、体长的增长均较快,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第3组貉对日粮总能、粗蛋白、脂肪的消化率高于1组、2组和对照组,屠宰取皮结果,亦以第3组最好,饲料消耗成本对照组最高,综合比较,本试验以第3组日粮配方较佳。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乌苏里貉精液冷冻技术,通过试验,筛选出了适合于乌苏里貉精液的鲜精稀释液和冷冻保护液配方,摸索出了乌苏里貉精液的冷冻程序,包括降温、平衡和预冷冻等各技术环节以及冷冻精液的最适解冻温度,解冻后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精子活力均在4~5级。  相似文献   

14.
乌苏里貉电刺激采精技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1996~ 2 0 0 3年在乌苏里貉配种期对 33只雄貉用地西泮和盐酸氯胺酮复合麻醉后 ,进行了 70次电刺激采精试验 ,结果成功 6 8次 ,成功率 97.1% ,采精量平均为 (1.5 5± 1.35 )mL ,精液品质优良。采精后 ,没有发现雄貉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貉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生理期的貉(Racoon DOG)卵巢卵母细胞,用两种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其扩展率和生发泡破裂(GVBD)率。结果表明在培养24 ̄36h之间为发育的高峰期,而36h后其发育率均不再显著的增加,同时表现出含HCG的培养基其COC扩展率和GVBD率,显著高于无HCG组。而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其发育效果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北极狐、乌苏里貉精液细管冷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濒危珍稀动物种质资源的进行保护,完善精液冷冻技术方案,对北极狐37只次、乌苏里貉32只次的精液进行细管冷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狐精液用3%柠檬酸三钠—卵黄—甘油作冷冻稀释液,乌苏里貉精液用11%蔗糖—卵黄—甘油作冷冻稀释液,在5℃冰箱内平衡1 h后,进行细管冷冻(液氮-196℃),冻溶粒子活力达4~5级。速冻法优于缓冻法。细管冻精在50℃温水中快速溶化,北极狐精液用3%柠檬酸三钠作解冻液,乌苏里貉精液用7%葡萄糖液作解冻液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貉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南阳地区某特种动物养殖场笼养貉的232份新鲜粪便进行检查,结果显示:75份样品呈阳性,总感染率为30.17%,其中贾第虫感染率为6.47%,隐孢子虫为0.86%,球虫为5.17%,圆线虫为15.95%,钩虫为3.88%。本次调查结果为预防和临床治疗貉肠道寄生虫病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酸化剂对乌苏里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tray)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60日龄的雄性乌苏里貉100只,随机分成10组,每组10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Ⅹ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4%、0.6%、0.8%磷酸,0.5%、1.0%、1.5%柠檬酸,0.5%、1.0%、1.5%乳酸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对饲料、胃液p H影响极显著(P<0.01),酸化剂对肠液p H无显著影响(P>0.05),干物质采食量随酸化剂添加水平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对体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体长、皮长及皮重无显著影响(P>0.05)。3)各组血清尿素氮、葡萄糖、免疫球蛋白M、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与磷酸添加水平呈负相关,随柠檬酸和乳酸添加水平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血清白蛋白含量随柠檬酸和乳酸添加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与磷酸和柠檬酸添加水平呈负相关,随着乳酸添加水平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以添加1.0%乳酸组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河北昌黎地区某养殖场貉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病因,本研究从送检的貉病料肺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并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测序及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分离株的分型、人工感染小鼠试验及药敏试验等。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CLKp18;该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株肺炎克雷伯菌参考株同源性均高达99%。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肺炎克雷伯菌鉴定标准相似度为99%。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在攻毒后6 h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无菌取出死亡小鼠的肺脏、肝脏、脾脏及肾脏,划线涂板,均可分离到该菌,表明该分离株感染小鼠后,能侵入到小鼠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尤以肝脏和肺脏病变较为明显,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17×10~7 CFU。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单环内酰胺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及大部分头孢类耐药,但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敏感。本研究结果确定了引起本次貉呼吸道症状疾病的致病菌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且该分离株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该菌引起的貉肺炎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season (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fall) on travel patterns, hoof growth, and longissimus dorsi muscle (LM) height and fat thickness between 13th and 14th ribs in 16 horses aged <4 years (eight males and eight females) of Morgan, Quarter Horse, and Moriesian breeds. Real-time ultrasound images of LM height and fat thickness as well as measures of hoof growth were obtained at the end of each season.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tracking was conducted for four randomly selected days and one storm day in each season.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a linear mixed model procedure in SAS. Season influenced fat deposition (P < .01) with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fall (P < .05) but had minimal effect on muscle growth. Hoof growth was greatest in summer and least in winter (P < .01). The average distance traveled was greater in spring and summer than in fall and winter (P < .01). The horses moved for less time and traveled less distance on storm days (P < .05) compared with nonstorm days. Young horses also traveled less on storm days, which indicates that it may be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provide shelter for them. It was concluded that season influenced fat deposition, distance traveled, and hoof growth of domestic young hors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factors could help equine professionals manage young horses more efficiently to benefit the horses’ physic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