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品种来源 原名"淮98-28",属淮北中早熟夏大豆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87-13/佩拉(pella)杂交,于2000年育成.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淮豆7号.适宜江苏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2.
1品种来源 原名“淮08—18”,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豆4号/中作95D02,于2003年育成,属淮北中早熟夏大豆品种。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淮豆9号。适宜江苏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3.
不同来源菜用大豆品种适应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利用21个主要菜用大豆品种,通过其口感品质,茸毛色、标准荚个数、百粒鲜重、两粒荚长宽等外观品质和产量性状鉴定与评价,筛选出适宜广东春季种植的优质高产菜用大豆品种有‘华春4号’、‘毛豆2808’、‘浙鲜豆7号’、‘交大133’、‘K丰73-3’、‘AGS292’,高产优质菜用大豆品种有‘七星1号’、‘浙鲜豆4号’和‘交大02-89’。春播菜用大豆品种为短青春期品种,植株较矮、分枝少、生育期短,这些品种可以作为供体亲本,利用长青春期普通大豆品种为受体亲本,通过回交育种选育长青春期分枝较多、生育期适中的优质高产菜用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淮豆10号(原名淮03-16)是江苏省淮阴农科所于2003年育成的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05~2006年在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530.85 kg/667m2,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7.74%;在2007年江苏省鲜食夏大豆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715.79 kg/667 m2,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2.10%。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SMV抗性经接种鉴定,对大豆流行株系SC 3抗病,对大豆流行株系SC 7中感。田间花叶病毒抗性0~1级,为中抗。干籽粒椭圆形,种皮绿色,子叶黄色,种脐褐色,百粒干重26~28 g。鲜豆百粒重53 g,出仁率50%。口感香甜柔糯。适宜在江苏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作为夏播菜用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5.
李清华 《中国种业》2019,(11):71-72
兴化豆618系以浙98002为母本、毛豆38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2017-2018年的福建省多点区域试验中表现为丰产稳产、适应性广,2年平均鲜荚产量达10577.25kg/hm~2。2019年5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全省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6.
高产优质抗病春小麦新品种龙辐麦7号龙辐麦7号系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1996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现种植面积400hm2。其选育是以早熟优质高产的龙辐麦3号作母本,高抗赤霉病的品系钢98-446为父本,于1987年...  相似文献   

7.
菜用大豆新品种特早1号的选育与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用大豆 ,俗称毛豆 ,是缓解夏秋蔬菜供应淡季的重要蔬菜之一。早熟菜用大豆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经济效益好 ,安徽省每年种植面积约 2万 hm2 。 1992年作者与黑龙江省宝泉岭农科所合作选育出菜用大豆新品种特早 1号。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获安徽省农村科技二等奖。已在江苏、浙江、上海等 1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 8万 hm2 。1 品种选育针对安徽省早熟菜用大豆生产上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退化、鲜荚豆粒较小、产量低、商品性差等问题 ,提出了早熟、优质、高产育种目标。即商品成熟期 6 5 d,鲜荚产量10 .5 t/ hm2…  相似文献   

8.
2021—2022年大田县引进淮鲜豆6号示范种植,平均鲜荚产量11 073.0 kg/hm2,比对照闽豆6号增产11.9%,产值48 717.0元/hm2。淮鲜豆6号综合表现良好,深受种植大户和销售商的好评,可作为主导或主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由于菜用大豆与粮用大豆栽培措施不同,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文章总结了淮鲜豆6号农艺性状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以提高菜用大豆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冀黄 13号系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以中国农科院品资所育成的中品 661为母本,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的后代品系 803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2001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2年获国家"十五"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一等后补助.该品种适宜在黄淮海夏大豆区及西北春播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优良大豆亲本58-16158-161系江苏农科院经作所从江苏省地方品种滨海大白花中系统选育而成。1964年江苏省大豆区试会议审查,确定推广。该品种是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夏大豆中熟品种。在淮南地区也能种植,同时在安徽的阜阳、滁州、安庆等地区,在河南、山东...  相似文献   

11.
宝豆6号是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系84S-2-8选1作母本、早熟18号作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夏播及延安以南春播种植。2013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豆2013002号。  相似文献   

12.
辽鲜1号是辽宁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我区自2002年引进后表现高产、稳产,熟期适中,品质好、商品性佳;经试验,得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露地在4月初播种,30万株/h㎡,条播;施225 kg/h㎡过磷酸钙作基肥,90 kg氯化钾、75 kg尿素作苗肥;水分管理宜前干后足;病虫害防重于治和治早、治小;适时采收,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浙鲜9号’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方案,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处理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肥力水平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密度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荚数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虽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高肥和中高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低虽然能够提高单株生产力,但会降低群体产量。因此,从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施肥量以N 160~180 kg/hm~2、P_2O_5和K_2O90~110 kg/hm~2,密度以18~22万株/hm~2为宜。试验结果可为‘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贮玉米新品种龙辐玉6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辐射育种室2001年春以自育系辐9673为母本、外引系340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2008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原代号龙辐饲310.  相似文献   

15.
扬辐麦4号(原名扬辐麦3046)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具有高产、高抗黄花叶病和结实率高的优点.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3407E),已授权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  相似文献   

16.
晋绿豆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1999年以串辐-1(串地龙经钴60辐射)为母本、绿豆资源Vc1973A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多代选择选育而成。该品种直立抗倒伏、结荚集中、高产稳产,田间鉴定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适宜山西省北部地区春播,中南部地区复播种植。  相似文献   

17.
陇豆2号(原系号8910—5—8)大豆新品种是甘肃省农科院经作所以晋大7826作母本,大豆品种铁丰8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而成。该品种经品鉴、品比以及多年多点的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货白质含量高、丰产稳产、抗病、综合性状优良、适合套种且适应性广。200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东农57号(东选青大粒03-1)是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选育的菜用大豆新品种,201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1018。1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东农57大豆品种系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9.
早熟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新陆早10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陆早10号原名新石K1,是由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选育,1999年12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适宜在北疆棉区、南疆早熟棉区及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种植,并且由于该品种为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也适宜在病地种植.  相似文献   

20.
扬辐粳8号(原名扬辐粳4901)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武育粳3号后代扬粳94-18作母本,与镇香24辐照当代杂交,于1999年选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3~2005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和列入2006年江苏省水稻良种补贴品种。2005年在淮安市试种,2006年扩大应用,种植面积200hm2,结果如下。1产量表现扬辐粳8号具有高产潜力,2005年示范2hm2,平均产量9498kg/hm2,其中,高产田块产量达10538.1kg/hm2,比武育粳3号增产9.64%;200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